铁道兵文苑

整治铁路交通的一场硬仗 ——“中央工作组”在洛阳铁路分局的日子

 

  一九七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举国哀痛;尔后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兵不血刃,一举粉碎祸国秧民的“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灾难,云开日出,普天同庆。但是“四人帮”在郑州铁路局的爪牙不甘心失败,为了达到拖住“先行官”,切断大动脉,搞垮整个国民经济的目的,兴风作浪,负隅顽抗,把全国铁路枢纽郑州铁路局搞得乌烟瘴气,铁路运输几近瘫痪。当时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强郑州铁路局领导,尽快把革命和生产搞上去”的重要决策。委任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为郑州铁路局党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委常务书记王维群为第二书记,空军某基地副司令员王辉为第三书记。由这三人领导的“中央工作组”,开始了一场整治铁路交通的一场硬仗。

  “加强领导”,这个班子是够强的了。郭维城在抗美援朝中曾任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部司令员,让敌人闻风丧胆;大西南铁路会战中,他是常务副总指挥,大显身手;在1975年河南抗洪抢险中,他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这次这位开国将军临难受命,堪当大任,是众望所归。而主持日常工作的王辉副司令员,是我国援越抗美第二支队副主任兼参谋长,最先入越的领导,曾任郑州市党政一把手,是解决棘手问题的能手。王维群书记是河南省委的常务书记,沟通协调省、市和郑州局之间关系非他莫属。这种高端配备,在铁路局这一级领导班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党中央决定派铁道兵到郑州局及其所属分局工作,不同于文革中的“支左”和军管,而是以“中央工作组”的名义,简称“工作组”。为此,我们铁道兵第一师奉命先后派出83名干部组成工作组,由副政委徐恒任组长,政治部主任马驰任副组长、政治部副主任袁汝臻,司令部副参谋长刘造华,后勤部副部长霍永福等领导为成员,赴河南洛阳铁路分局帮助工作。

  我师抽调的干部分两批抵洛阳,第一批是1977年1月17日到,我是第二批,当时在连队任指导员不到半年,1月22日晚接到通知,26日启程,27日冒着凛冽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来到洛阳。据说,我是马驰主任亲自点的将,说我当学生时参加过文革,又在师机关工作多年,和三团政治处副主任尚祚森在分局运动办公室工作。

  洛阳地处豫西,素称“九朝古都”。洛阳铁路分局连接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共23000多名职工,是郑州局所属四个分局中,职工人数最多,线路最长,受帮派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分局。但“四人帮”黑爪牙倒行逆施,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得乱糟糟,老百姓说:“火车好坐,洛阳难过。”

  洛阳分局有44个站段级单位,工作组人员到达后,被分成三十多个小组,最多的三个人,一般是两个人,也有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工作组长、分局党委第一书记徐恒,这位新四军老战士、文革中曾在襄樊铁路分局曾担任多年一把手的老领导,以说话强硬,处事果断著称。他到洛阳分局后,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他首先从配备分局主要领导入手,积极向路局党委建议,将分局原政治部代副主任胡怀忠提拔到分局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尔后分别轻重缓急,优先配备一些重要单位、关键部门的一、二把手,然后全面调整配备站段级领导班子,使分局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举扭转了生产的被动局面。

  工作组副组长,政治部主任马驰是铁道兵有名的儒将,他曾任铁道兵政治部文化科长,写过“第一声汽笛”等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在一次广播大会上,郭副司令亲自点名,问:“马驰同志来了没有?你要亲自到洛阳分局的重灾区宝丰地区去抓一下,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马主任得令而动,第二天他带着我和分局何副局长、宣传科一名干事坐轨道车来到宝丰地区,把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与广大群众直接见面,对宝丰车务段、临汝车站的领导班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规,对拒不整改的采取组织措施,使广大职工扬眉吐气,拍手叫好。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整治,使全局闻名的“无人管理站”,出勤率从20%上升到95%以上,运输计划从5%飚升到200%。其他领导同志也是分兵把口,各负其责。政治部副主任袁汝臻分管分局机关,刘造华副参谋长蹲守运输部门,霍永福副部长主抓后勤工作,都踏石留印,效果明显。

  这次工作组有83人,一半以上是团营级领导,分局工作组选择精兵强将,把他们派到一些“老大难”单住去施展才华、开拓局面。分局公安分处是个人妖颠倒的重灾区,二团副政委齐希贤这位不苟言笑的老领导带着一团保卫股长谢之贤,四团保卫股副股长秦烈光,和能言善辩的二团三营部书记熊励行进点后,雷厉风行,拨乱反正,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好人放出去,坏人抓进来,公安分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分局调度所一度思想混乱,制度废驰,运输调度失灵。分局工作组把军务科长李骥、运输科长王允祥派到那里坐镇把关。灵宝车务段、三门峡西机务段、洛阳车站是好人受气、坏人神气的单位,分局工作组把作训科副科长颜照明,营教导员马继元,营长徐淑均派到这些单位担任工作组长,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洛阳客运段是个“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单位,工作组长、副营长张金田带着两名组员开展“大学、大讲、大批、促大干”,迅速改变了车容车貌。分局工作组闻讯后,要我到实地调查核实。我和列车段工作组成员、二团组织干事吴世昌登上洛阳至徐州的客车添乘,一路打扫卫生,为旅客送开水,实地查看服务质量和旅客反映,回来后写了“洛阳至徐州客车见闻”,在分局内部刊物上登载。

  七月底,在生产和工作逐步转入正轨的形势下,分局工作组在洛阳车站开展了整党试点,马驰主任带领二团政治处副主任李汝香和我,和该站工作组汇合。试点工作以上党课为开端,马主任讲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没有讲稿,如数家珍,象讲故事那样引人入胜,几十名党员听得津津有味;讲党的宗旨,李汝香副主任拿着半张纸的提纲上台,侃侃而谈,讲了两个多小时,会场鸦雀无声。散会后,车站新老党员议论纷纷;铁兵不得了,这些当“主任”的嘴巴都这么厉害!我作为听众,也确实觉得他们讲得好,结合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也为他们感到自豪。

  在洛阳分局工作期间,有一条严格的纪律,要求工作组成员洁身自好,互相监督,不犯生活作风错误。这期间有一位年轻干部生活不检点,与该单位一名女职工交往频繁,出入双对,在调查核实后立马让他打背包走人归队,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经过八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工作组与分局领导班子共同努力,抓教育,促生产,抓正点,保畅通,初步扭转了洛阳分局的落后局面。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不孚众望,挑起了革命和生产的两副担子,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取得丰硕的成果,使分局生产形势一旬比一旬好,一月比一月高,各方面工作正在巩固,走向正轨,这时我们工作组也乘势而归,撤回各自单位。

  临撤回时,领导宣布一项政策:愿留下的同志可以留下,转业按原职安排工作。但多数同志有顾虑,怕反复。只有军务科长李骥留下当了分局副局长,副营长于继业留下,安排了副段长职务。

  在洛阳分局整治铁路交通这场硬仗中,全体同志经受了生动实际的教育和锻炼,从具有“二七”传统的工人阶级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但受益匪浅,在军旅生涯中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经验。这段“中央工作组”经历,让我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记。

  2022年1月28日于武汉











 

  张恒志(右)和吴世昌(左)在徐州合影



 

  1977年工作组部分同志在洛阳火车站合影。中为马驰,左2为张恒志

  作者简介:张恒志,湖北鄂州人,1951 年 8 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 年 4 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二团警卫排战土,管理股文书,宣传股报道员,一营三连班长,团宣传股见习干事,铁一师秘书科秘书,铁一团六连政治指导员,师组织科干事、副科长、科长,铁道兵中南办事处办公室主任,中铁建中南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书记、主任兼书记,中铁十一局武汉建设指挥部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