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英烈精神

  

  烈士忠魂千秋在,革命精神代代传。2024年2月5日,孙剑明烈士遗物捐赠仪式在成都市烈士陵园举行。《父辈的南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纪念图集主编范文教授、副主编吉晓江教授、编委段海燕副研究员一起陪同南下二代孙剑锐同志,到成都烈士纪念馆捐献其弟孙剑明烈士的遗物。
 

  成都烈士纪念馆赵志刚主任、王玉军副主任、韩瑞骁副主任出席了庄重的烈士遗物捐赠仪式,接受了烈士家人珍藏多年的遗物。
 

  孙剑明烈士1949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东城区(今锦江区)人,是四川省民政厅原厅长孙传学老红军的小儿子。1968年参军,编入铁道兵第5师25团5营22连,担任副班长,因工作积极被评为团标兵。三线建设期间,孙剑明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1970年4月17日,孙剑明和战友们进入渡口支线九道拐隧道施工,不幸被塌方的巨石砸中,当场牺牲。此次捐赠的遗物,见证了孙剑明烈士从军报国的光辉历程,也彰显了革命烈士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革命精神。
 

  仪式上,孙剑明烈士的哥哥孙剑锐(铁道兵12师56团政治处干事),捐赠了孙剑明毕业证书、笔记本、照片、给亲人没写完的家书等7件烈士遗物。孙剑锐表示,作为烈士的家属,把亲人珍贵的遗物捐赠给市烈士陵园,是缅怀和悼念他的最好方式,希望烈士的革命精神继续激励后辈。
 

  成都市烈保中心赵志刚主任向烈士家属颁发了收藏证书,对他们慷慨捐赠烈士遗物的无私行为表示衷心感谢,并强调烈士遗物是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和永恒载体,我们一定把这些烈士遗物保存好、利用好、展示好、宣传好,讲好遗物背后的故事,让烈士遗物的历史价值得到充分展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梦牵情绕铁道兵

  段海燕

 

  我在时光的隧道里,寻觅青春的旧梦;我在记忆的长河畔,拣拾往事的金砾;我在领章与帽徽的红色记忆中,追溯永远的铁道兵。

  —-笔者题记

  朋友,您到过祖国的大西南吗?乘坐过成(都)——昆(明)铁路的火车吗?透过飞驰的列车的车窗,沿着蜿蜒的铁道线您看到了什么?您可看到,在苍松翠柏之中,在荒山秃岭之颠,在浪花飞溅的金沙江畔,沿着铁道线矗立着的一座座烈士陵园,安卧在那里的是我年青的铁道兵战友的亡灵。 在铁五师司令部驻地的山上有一座烈士陵园。守园的老红军说,部队过金沙江时他负伤掉队了,解放后便做了守园人,他要伴随战友到永远。

  满山的攀枝花开了,火红火红,点缀着南国风光。在这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个战士生命的钢铁运输线上,铁五师的万余名官兵用血汗在攀枝花的崇山峻岭中为祖国母亲开凿出了一条钢铁通道:垭口隧道、枣子林隧道、九道拐隧道、新庄隧道,那里长眠着我的战友我的亲人。在被列为“攀枝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烈士陵园里,我肃立墓前怀念英灵。

  50多年前,为了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为了毛泽东主席“成昆线要快修”的命令,年青的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祖国的事业,牺牲在铁路施工的前线。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分别写着:“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时年十八岁”、“时年十九岁”……

  记得那是1970年4月的一天,正在“五七干校”劳动的我妈妈,被军代表通知让立即回成都我姥爷家中,一种不详之兆笼罩着全家。几天后,妈妈带着疲惫和悲伤从成都回到了金堂,她拉着我,话没出口已泪流成行:“你小舅舅牺牲在成昆铁路施工工地上了。”怎么会这样呢?这不可能!小舅舅前几天还给我写信说,修完成昆铁路还要修渡口(现攀枝花市)支线,还要去北京修地铁,还要去坦桑尼亚修坦赞铁路;还要等休假回成都,看我姥爷姥姥、看我爸爸妈妈……

  那一夜之间,我仿佛长大了许多许多,那一夜之间,爸爸妈妈谈了好久好久。第二天清晨,妈妈告诉我:姥爷说,咱家第三代当兵的人就是你了。于是,懵懵懂懂的我,不满16岁的我,告别父母悄然离家,坐汽车转火车来到了驻守在金沙江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特务连当了一名新兵。

  25团的郭希增团长带我去祭扫烈士陵园。我在烈士墓前肃立默哀,仔细地阅读着:“孙剑明烈士四川成都市人 男 汉族 1949年6月出生 1968年入伍 1970年4月17日在渡口建设中因公牺牲 时年20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8727部队”。

  我眼前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墓碑,墓碑后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本该是鲜活的生命,本该是朝气蓬勃…….郭团长带着我沿着新铺轨的铁路参观,给我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道理,给我讲朝鲜战场上老铁道兵的故事:战争是残酷的,当美国鬼子的飞机第一次向铁道兵的抢修现场投掷定时炸弹时,谁也不知道那黑古隆冬颗颗硕大的东西是什么玩艺,说是炸弹,又没有爆炸,说是臭弹,又在卡卡地响,听得让人心里直发怵,偏有一位指导员面对这个怪物,什么也没讲,一屁股坐在定时炸弹上镇定自若地一挥手:“没关系,响不了,赶紧抢修吧!”这就是铁道兵战士献身精神传给后人的崇高美的绝妙之所在。 和平年代,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修建成昆线时曾发生了这样悲壮的一幕:部队在一座高山上宿营,白天,一场暴雨冲走了战士的被子,夜间,又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晨一看,宿营地不见了,全埋在雪地里。战士蜷曲的身子象一座座雪丘,军号一吹,雪丘里站起了一个个雪人,然而,有两座雪丘却静卧在雪原中,永远永远没有站起来……

  战友们为祖国献身,亲人为祖国牺牲,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着他们的功绩;铁道兵的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多少年后,一位老兵告诉我:剑明本可以不牺牲的,当时,组织上准备调他去机关任参谋,征求意见时,他却说:我是红军的后代应在艰苦的施工第一线多锻炼做贡献。于是,为了排除“哑炮”,为了毛泽东主席“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命令,他倒在了成昆线渡口支线的九道拐隧道,倒在了塌方砸下的巨石中,牺牲在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之前,当战友们冲进隧道,从乱石中扒出血肉模糊的剑明时,他的鲜血已渗进大地融进祖国母亲的怀抱……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65年入伍的四川泸州籍老兵。 当部队处理后事的同志对我姥爷说:“首长,对不起”时,老人家强忍老年丧子的悲痛说:“当兵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那时起,小舅舅的照片就挂在姥爷的床头,每天清晨姥爷都要对着照片说一会悄悄话,直到老人1998年冬天去世;从那时起,小舅舅的军装和抚恤金就放在姥姥的枕头下,每年她都要翻出来晾一晾晒一晒太阳,直到30年后全部捐给遭受洪灾的老乡…..

  这就是我的战友,这就是我的亲人。在开发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中,在修建成昆铁路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成昆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川大流急,线路迂回重叠,桥隧相连,平均每1.7公里有一座桥梁,每2.5公里有一座隧道,每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当年国务院大西南三线建设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在视察成昆铁路工地时,深深地为铁道兵战士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动容。在向烈士墓地献花时,这位信奉“慈不掌兵”的老帅潸然泪下,他动情地说:“一定要把墓碑立在沿线最显眼的地方。”┅

  2009年八一初稿

  2023年12月21日•修改•成都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