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我的榜样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原大地的农村,父母养育了姐姐、哥哥和我三人。流年似水,转眼间五十八个春秋飘然而去,而母亲离开我们也整整十五个年头了。闲暇之余时常想起过去的一些往事,但记忆犹新,思念最多的还是我那一生清贫、勤俭持家、温和善良的母亲!母亲给我带来一生的受益和幸福······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一直被虚弱多病的体质伴随着,和小伙伴在一起玩,别人有说有笑,而我总是靠墙根坐着,精神萎靡不振,有时一坐大半天不想动,这是肯定发烧有病了。我的母亲一晚一晚不睡觉守护着我,吃了不少的苦。那时候,吃白面简直就等于过年,每次有病母亲总是做一碗鸡蛋汤面给我吃。从上学开始我的身体渐渐好起来,因此,学生时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时天蓝云白,我特别喜欢夏天雨后夕阳西下的时候,彩虹美丽壮观。放学后背着书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快到村头时,看到家家户户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闻着炊烟里夹杂着煮熟的饭菜味,听着哪位母亲喊着自家孩子吃饭的声音,还有鸡鸭声、狗吠声······往往这时我会加快脚步,我知道母亲已做好晚饭,也在等着我了。每每这时心中便会涌起渴望回家的幸福感。高中三年是母亲起早贪黑的三年,五点起床生火做饭,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十多里的路需要步行前往。
母亲一生都在操劳和耕作。她驼背的身影足以说明一辈子下了多少力气。抢收麦子是最繁忙最辛苦的季节,丰收的喜悦让大人们顾不上吃饭。有一次,生产队为参加收麦的人每人分一根黄瓜,而母亲舍不得吃,给我留着,每当想起这件事心里总是一阵酸楚。母亲不识一个字,但在我心里她就是个“文化”人,有学问,能把全家人的衣食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母亲心里每日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做饭的粮食,一个是做饭用的柴火,在她理念里少了这两样东西是不行的。有时候半夜刮风下雨,必须及时起来收拾柴火,怕下雨淋湿了无法做饭。每到漫长冬夜,她总是坐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做的新鞋一双又一双,我当兵之前都是穿母亲做的鞋,厚厚的千层底布鞋和棉鞋,穿在脚上非常舒服。母亲就是这样地里忙、家里忙,不停的忙碌着、操劳着,一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
母亲是个俭朴的人。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年轻到老年,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三个固守一辈子的清贫,是个俭朴得不能再俭朴的人,一生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可她一辈子都没有怨言。母亲习惯了吃饭不上桌子,每次都是等全家老小吃完饭她才随便应付一下。记忆中母亲没有爱吃的东西,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啥别饿肚子就行”。我当兵后,每次回家看望母亲,她总是说“啥都别买,我啥都不爱吃,别乱花钱”。她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最远是到县城,还是去看病。有几次我和母亲商量带她到辽阳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和风景,母亲总是推托说“我才不去哩,弯腰驼背给我儿丢人!”
母亲是个温和善良的人。邻里相处待人接物都很妥当,一辈子没有和人红过脸。父亲年轻时脾气不好,性急火爆,常因家里琐事和母亲生气。每当这时我们恨透了父亲,也更加同情母亲。母亲是个懂道理的人,不和父亲一般计较。因此也更加体现母亲的温善随和。
这就是我的母亲,当苦日子刚刚过去的时候她却老了,当好日子将要开始的时候她却又走了。对儿女而言,每一位母亲都有她的伟大之处,人世间只有母爱才是最纯粹的爱,才是超越一切的爱。
故乡的歌就像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永远永远,直到永远······
军装照
工作照
作者简介
杨富轩,1963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1981年10月入伍铁道兵九师医院,1984年1月集体转业,1987年毕业于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西安卫生学校,1991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中共党员,本科文化。曾在十九局医院放射科、外科办公室工作。现任十九局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辽阳市书协会员。多次参加社会团体和十九局集团书法比赛并获奖。
图片说明:
1、第一、二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