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白帆心语:铁道兵文化》

  


 

  铁道兵是1948年7月5日,在解放战争中诞生的一个兵种。准确地说,还不叫兵种。是铁道纵队和东北护路军组成的。主要是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战争的需要。当时的司令员是腾代远。铁道纵队中有三个支队。也就是一,二,三支纵队,就是后来的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前身。其实在世界各国中,几乎没有铁道兵这样一个兵种。那么,是哪个国家首先有铁道兵呢?是前苏联。苏联当时对中国帮助很大。中国是效仿苏联而建立的。

 

  中国的铁道兵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贡献是抢修铁路,不是修新建铁路。那时有个口号,叫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原话不是这样说的。那时在东北战场,主要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是林彪。腾代远是铁道纵队的司令员,他说,林总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在建国后的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央军委下令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国内有290万解放军入朝作战。一过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就叫志愿军。组成志愿军的部队,有野战军,这是在一线打仗的,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野战军是一线的。那么支援野战军的,有炮兵,后勤保障部队中的汽车兵,战地医院和铁道兵。而军需物资,主要由国内提供。而铁道兵主要是抢修铁路的。
 

 

  那么,铁道兵文化是什么时候就有了?我认为,从铁道纵队诞生那天就有了的。毛主席早讲过,我们的军队是有文化的军队,而没有文化的军队,是难以战胜敌人的。现在并没有详细记载铁道兵文化的史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有一批作家和艺术家奔赴前线,比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名篇中,虽然没有写铁道兵,但是,当时的铁道兵不也是最可爱的人吗?还有当时的《人民铁军报》,宣传的也是铁道兵文化。郑直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那也是铁道兵文化的一个制高点。回国后,应该是在1953年,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铁道兵这个兵种。在此期间,铁道兵出现了一批文艺人才。以当时的铁道兵文工团为领头羊,各师,团的文艺宣传队,以至到连队演唱组,都在活跃铁道兵文化。在六十年代出现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和后来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都是推进了铁道兵文化。尤其是铁道兵艺术家创作的在全国闻名的歌曲。也出现了严歌苓这样的作家。

  铁道兵撤编以后,铁道兵文化的发展并没有结束。我们看到,能还见到铁道兵字样的,是在北京复兴路四十号的铁道兵纪念馆。这个馆,也只有真正走进去的人,才能看到。那么,没有去北京的人,还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脱了军装的人,体会并不深。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有了一个铁道兵文化网。是这个网,连接起了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战友们。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塞北到江南,从东北的松花江畔,到巴山蜀水的嘉陵江。都被铁道兵文化网所覆盖。每次见到这个网,我耳畔总是想起了《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而从这个网上,我也看到了,当年我的写作部下,我在铁道兵时期学生的名字。也看到了,当年我们《铁道兵》报上,一些与我当时从事新闻报道各师名人的名字。我兴奋,我激动,我回忆,我思念军营和那火热的工地。甚至听到了工地熟悉的打眼放炮的锤声,和那上下工地的脚步声。
 


 

  但是,遗憾的是,我不懂网络。用行话讲,我不会玩手机,我甚至连发个朋友圈都不会。充其量,也只能是转发一下别人编好的程序。当然,我对学网络并没有兴趣。因为我现在是影视传媒公司的艺术总监,每天也都在创作电视专题片脚本,要指导与我公司有关的经济实体,也还要带中文,新闻和哲学硕士,也有本科高材生。在文字写作上我不外行。在铁道兵三师,是是师创班骨干,从事小说和诗歌创作。后转到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受十三师代管,我又是师创班编剧。任铁道兵一师菅职以上宣传干部后,更主管了全师的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并加入省级作家协会。新闻报道比较闻名,你们你能见到的国家级大报上,我都发表过道讯,这是从事新闻工作人最不宜掌握和写好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文学创作上,到中铁建后,也有了飞跃。诗词获国家级银奖,报告文学和电视作品,获国家级金牌奖和优秀奖。但是,在铁道兵文化网上,我看到了两位老师。一位叫向日葵,一位叫乐在其中。向日葵是编辑,乐在其中是编审。

  向日葵是向阳花,永远是向着太阳开放,从网名上看,象个女性,而且是年轻的女性。这种网名大气。我觉得向日葵是为弘扬铁道兵文化发展的旗手。而且工作十分辛苦,网络水平也属专家级的。从其版面编排上,绝对是高水平。向日葵向着太阳,如果向日葵充许,我会为向日葵也写一首诗(我在传媒公司卖一首朗诵诗是5000元。)对向日葵老师,我奉献,我可以代表所有作者的心声。(当丛然,有些作者的诗也就那样。)一个高级厨师,菜购员只给他提供萝卜白菜,厨艺再高,也做不出山珍海味。还有编审乐在其中,这个网名叫乐在其中,可见是有着高水平文学素养的哲人。对铁道兵文化发展的奉献,你乐在其中。铁道兵文化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你去努力奉献,乐在期中。我以铁道兵出身的作家和诗人的名义,向向日葵,乐在其中二位老师敬礼!

 

 

  我一个不懂网络的作家和诗人,为何能与铁道兵文化网有了接触,这主要是与我们铁道兵三师战友赵远昌有关。他是师宣传队舞跳演员,现在是北京某艺术团舞蹈演员,在舞剧《信仰》中,出演了重要角色。而我在铁道兵三师时是文创班成员,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作品。我称赵远昌是网络专家,并不因为他是我战友。也不仅仅我不懂网络。但是,我是在铁道兵脱军装后不久,被中铁建选送到苏州全国大型企业电视编导班学习的,后来,我又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了一段时间。对于镜头语言,对于电视画面我懂。而且,我本人使用过的摄像机都换了三代。我现在所敬的硕士,也是学电视编导的。我编导的电视片,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也获奖。我提这个背景,是证明,赵远昌在视频画面制作的水平上,达到了央视的高度。那么,他对铁道兵文化网的贡献是大的。他对铁道兵文化的发扬光大,是巨大的。当党中央都在重视网络文化发展的今天,赵远昌无疑是遵循了习总书记嘱托,用网络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手,这样的水平,是网络专家,当之无愧。当然,向日葵和乐在其中,就更是网络专家中的专家。是你们把铁道兵文化推向了新华网。

  在这里,我还要提及一个人,就是北京华风艺术团演员杨微。她不是铁道兵。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也是带铁字头的。那就是铁路系统的。铁道兵改工后,并入铁道部,两家就是一家了。杨微的朗诵,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感情的投入,她完全理解了我诗作的内容,意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她不是用嘴在朗诵,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唤。她倾诉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声。她的朗诵声情并茂,我称她为朗诵家。她自己并不承认。可是,杨微你知道吗,我在三峡大填工地舞台,曾与彭丽媛同台。赵忠祥,倪萍朗诵的,也是白帆的词。你能说赵忠祥和倪萍不是朗诵家吗?我也为全总文工团的演出创作朗诵诗。在湖北,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到省台的播音员,都抢着朗诵我的诗。我每次由远昌转给你的诗,在传媒公司卖价是5000元一首。我关于《中国诗词研究讲座》,已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材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铁道兵文化网》是中国网络的瑰宝。向日葵老师,乐在其中老师是我们的领导。我白帆是国家级水平的诗词作家,杨微是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演员,赵远昌是网络专家。我们铁三角的合作还要继续,为向日葵老师和乐在其中老师,提出好的作品,让《铁道兵文化网》这个百花园中,增添鲜亮的色彩!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