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京西古道模式口

骆驼古道标志墙

        游览古迹遗存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生活在北京这座文明古城,文化之都,很容易收获这样的快乐。
        这不,2021年9月底看到一则消息说,在京西模式口大街举行了一场文化嘉年华暨2021文创市集活动,顿时我眼前一亮。这标志  着京西古道模式口改造已经初战告捷,终于盛装亮相了,我决定择时前往去一睹它的芳颜。
        许多人都没听说过模式口这个地方,更遑论对它了解。我也是十多年前才偶然邂逅了它。我们几个人相约去朋友阿泰位于西山的办公室小聚,去了以后才发现旁边有一座古庙承恩寺。该寺庙大门紧闭,阿泰与管理人员熟识,便带我们进去参观。我们一边看一边听人讲述承恩寺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让我们眼界大开。走出承恩寺来到一个街口,只见路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京西古道”四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当年茶马古道进京的入口模式口。

 
修葺一新的店铺门面
 
        后来有一天我去石景山首钢小区,见到旁边有一处农贸市场,就进去逛了逛。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着走着发现来到了一条街,定眼一看正是模式口。让我不解的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竟然这般凌乱不堪。门脸房被商贩租来存放货物,街边挤满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摊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当地居民说,商户间经常发生争吵,商贩常与城管、保安产生冲突。街道上垃圾遍地,交通堵塞,遇有紧急情况,消防车、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
模式口大街全长1500米,西口在石门路上,东口通金顶北街。模式口是京西古镇通往京城的交通要冲,始建于西周,兴盛于明清,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几百年来连接京城与外阜的古商道。模式口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驼铃古道闻名遐迩,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但是,眼前呈现的一切,让人大跌眼镜,看不出一点“保护”的影子。有人说这里是“一堆国宝埋在了垃圾堆里”,此话不假。

 
街头的骆驼雕塑

        终于有一天,石景山区政府做出决定,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列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修缮改造于2016年启动,到2021年底,已有十几个院落改造完成,一批装饰性、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和设施陆续闪亮现身。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其所处的西山盛产磨石而得名。民国初年,模式口村因磨石和煤炭产业发达,交通便利,管理有序,成为繁华之地,还是京西“通电第一村”,被誉为“诸村之模式”。当时的宛平县便批准将村名改为“模式口”,既是磨石口的谐音,又有褒奖之意,不得不说改得精妙!因石而兴、因石而名的模式口大街,修缮改造后仍保留了石文化的特色:许多建筑改建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一些石料;石刻文化园里展示着石狮、石虎、石人、石马等石雕艺术品;街区随处可见石磨、石辗、石门、石墩等装饰,无不透着磨石口的本色。
        除石文化外,模式口文化街的另一主题就是古道文化。骆驼、车马雕像在大街沿途多次出现,让人恍惚听到了古道上驼铃声声的回响,看到昔日商贾穿梭的繁忙。再现当年商旅集市景象的店铺、图文雕塑,让我们好像回到了老舍笔下骆驼祥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
行走之间,一座修旧如旧的院落出现在眼前,大门上镶嵌着“古道斯存”四个大字。这里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爷庙旧址,现辟为“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馆里有5个展厅,分别介绍了京西古道的历史沿革、承恩寺的神秘、法海寺的壁画、田义墓的石刻艺术和模式口地区古民俗。

 
收集起来的石器用品
 
        据“古道斯存”展览介绍,京西古道是一条与京西地区乃至整个京城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的交通动脉,它犹如一张大网横纵于门头沟和石景山境内。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敬香道三类,它们互通互补。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几百年过去,虽然显出残败的颓相,但风情古韵犹在。
        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的艰辛留下了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在古道两侧,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
        西山大道的中路是玉河大道,东起今石景山区麻峪村,到王平口止。这条古道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在此设置玉河县,因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西山大道的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直到1977年下清公路修通之后才废止不用。

        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形成了古道中最美丽、最壮观的风景。王平古道两侧遗留着数不清的遗迹,有庙宇、楼阁、石刻、碑志、隘口、碉楼,还有马致远故居和囚禁过宋徽宗、宋钦宗的大寨。
京西古道还有通往潭柘寺的庞潭古道与芦潭古道。这是为方便信众前往戒台寺、潭柘寺朝庙而建的香道。
庞潭古道上有一座娼妓桥,桥建于明代,由全国各地的妓女捐资修建。妓女身份低下,被看成是罪孽深重的人,需要救赎,而桥在佛教中有"渡化"的意思,集资建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又能为自己赎罪。以桥为替身,在千人踩、万人踏中洗赎罪过。在捐资的妓女当中,就有后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说起京西古道,就扯上了阜成门。阜成门是老北京内城的西门,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出。过去城门洞上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出了阜成门一路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而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京西古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最典型的是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在此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将京西古道上秋郊夕照的景象深深地刻在了后人的心上: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模式口的修缮改造还在陆续进行,展示古道文化的展馆展厅除了“古道斯存”外,正在修建改建的还有包括龙王庙“红色电力展”、164号院的“磨石微展馆”、法海寺“数字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一批微小博物馆。
        随着模式口大街的改造,这一地区许多尘封经年的名胜古迹也都展现出崭新的容颜。

 
雕塑”第一盏电灯“
 
        上文提到的千年古刹承恩寺,在模式口整治以后成了普通百姓和游客关注的焦点。该寺庙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落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温祥捐资修建。当地相传早在唐代武德年间这里已有寺庙存在,故称“千年古刹”。明武宗朱厚照赐名“承恩”,取“承天恩泽”之意。承恩寺是一座与皇家有特殊渊源的寺庙,有“三不”之说: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所以又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人们猜测它与特务机关东厂有关。寺庙是一座四进院落,寺内的天王殿至今完整保存明代的壁画,均为皇家画师所作,是不多见的艺术精品。寺庙四角各建了一座石质碉楼,碉楼有两层,高约10米,方方正正,敦敦实实,只有简单的石窗,据说碉楼过去还有地道相通,这在其他寺庙中极为罕见。
        现在,经过整修的承恩寺已布置成为“燕京八绝博物馆”。所谓燕京八绝是指清宫造办处工匠流落民间后逐渐形成的八大技艺: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京毯。博物馆开馆后,吸引了一批有一批游客前来参观。
        位于模式口大街北侧翠微山下的法海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次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法海寺由明英宗的亲信大太监李童主持修建,布局讲究,工艺精湛。有人认为,李童当时修造法海寺抱着十足的私心,他巧借皇帝旨意,满足一己私欲,把寺庙修成了自己的“坟寺”。李童死后正是葬于法海寺一侧,不过现在的李童墓只能看到一块墓碑,墓碑后有一面半月形虎皮石墙,石墙拼贴齐整,这应该是李童墓冢的一部分。
        法海寺素有 “五绝”之说:寺外的四柏一孔桥、院内殿前的两棵明代巨型白皮松、铸有汉文梵文的大铜钟、曼陀罗藻井和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最为珍贵的当属壁画。这些壁画共有十幅,最著名的是《水月观音图》和《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总面积达236.7平方米。壁画距今已有560多年,仍保存完整。其艺术水平、绘制技术及保存完好程度等均为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我国著名工笔重彩画大家潘杰兹写诗盛赞法海寺壁画:
京西幽胜何处寻,翠微松柏郁森森。
梵宇琳宫留仙笔,彩壁辉煌动人心。
敦煌恢宏杂华夷,永乐精严仪范垂。
最是法海称细密,艳逸神妙孰与比,
佛国天宫现尘寰,菩萨仙官仪态闲。
似闻法音宣天乐,天上人间尽欢颜。
应念画师费周章,精描细镂五星霜。
豪发之间见真放,优良传统继晋唐。
法海寺壁画之所以保存完好,一个重要原因是绘画所用的颜料完全使用各种色彩的矿物质制成,还采用了“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等特殊绘制工艺,光用金的方法就有七种之多。壁画中的部分画面叠晕烘染竟达七层。如此考究、多样、精细的绘画手法,在我国历代壁画中绝无仅有。所以,法海寺壁画蜚声海内外,引得一些外国记者和专家都慕名而来参观考察。
为了保护法海寺壁画,同时又让观众更好欣赏这一绝妙艺术精品,有关部门决定建造法海寺数字艺术博物馆,让壁画活起来。法海寺数字艺术博物馆将打造全国首家全沉浸式数字化展厅,通过沉浸式互动数字体验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中国建筑、绘画、文化等方面的精华。
在模式口大街西段,有一块明代太监田义的墓园。田义墓在法海寺西南方向500米处,它不仅是一座高规格墓葬,还是中国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这个墓地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从田义墓的占地面积、石刻的大小和种类数量看均已越制。尤其是华表须弥座束腰八面浅浮雕,不仅证明了明代贵族官僚常常超过礼制的丧葬习俗,而且反映了宦官在当时的专权和跋扈。
田义墓的石刻,尤其是那些佛道典故、神仙故事的石雕,堪称艺术精品。田义墓由万历赐祭、神道置石像生以及大量龙雕石刻等越轨违制设置,除显示官气的石雕外,还有大量的"雄狮卧山岗"、"双鹿争春"、"松竹梅"等雕刻画,画中的蝈蝈精美到其头部的触角都清晰可见。
墓区内有大量石雕石刻,特点突出:艺术上,代表了明代后期的石刻水平,精湛、细巧;内容上,丰富多彩,接近民俗,有八音、八宝、七珍、文房四宝,有民间流传的八仙人物等,还有许多谐音寓意的吉祥图案。墓区内所有石雕上都分别刻有动物、植物、人物、器乐、山石流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史学上,田义墓是一部明代太监史的缩影。
田义墓区建有一座石刻文化园,园中的"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展室,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中国宦官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展示了太监这一奇特现象,揭示了太监的人生屈辱和历史悲剧。“石刻艺术碑廊”展示了一批历朝历代有代表性的墓碑碑文的拓片。“石刻艺术展”还特别设置了明朝以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石刻遗存展览。展品有清同治、光绪二帝的“登石景山唱和”诗石刻;有记载于成龙生平事迹和安葬于杨庄的石刻记录;还有民国时期许多名流在西山的别墅和墓葬石刻石雕。这些名流中有沈尹默、叶恭绰、袁克定、鲍贵卿、殷同、陆宗舆、王国维、钱玄同、高步瀛等等。

 
 
设在承恩寺的”燕京八绝博物馆“展厅。
 
         由于模式口的改造和更新,除了上文介绍的这些名胜古迹外,附近还有一大批古迹遗存和文物展览也都陆续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如龙泉寺、永济寺、慈善寺、五里坨民俗村、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等,组成了西山历史文化景观的集团军。
模式口文化街闪亮面世的日子,传来了一宗令人欣喜的新闻:地铁1号线终点“隐姓埋名”50多年的车站福寿岭站即将重装启用。北京地铁在筹建初期确定了“适应军事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城市交通”的方针。地铁1号线尽头曾经有条“进山线”,因战备需要一直未公开,建成52年之久代号为“52号站”的福寿岭站,作为战备设施迟迟未能与市民见面现在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重新启用福寿岭站,对于模式口而言可谓喜上加喜,锦上添花。
        伴随着模式口历史文化街的新生,附近地区喜讯连连。为服务于北京冬奥会首钢园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石景山一带的交通全新改观:除地铁1号线延至福寿岭外,11号线北延段也将开通,1号线、6号线、11号线、S1线在此相互交汇,成为全市轨道交通线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此外,地面道路纵横交错,高铁和高速公路穿区而过,昔日蜿蜒崎岖的古道,今天变成了八方通衢。
        这就是今日模式口。

 
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