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原创】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原创】

 

图片

 

图片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
 

   编者的话: 
       平台从今日起,每周一期,开始连载由黄黎同志历尽千辛万苦编辑整理的《王震率师开发北大荒》一书。 王震,我国的开国上将,战功赫赫。是他在延安奉毛主席令,率359旅开发南泥湾,使其变成米粮川一一北国江南,使陕甘宁边区粮食自给自足,为打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立下了大功。 解放战争期间,他又率师进军新疆,解放新疆,开发新疆,留下至今仍在为国家贡献粮食棉花的一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5年,他率铁道兵,又开始了开发北大荒,变北大荒为国家的粮仓。 他任国家农垦部长时期,为新疆的开发,北大荒农垦事业的规化发展殚思极虑,沤尽心血,在解放军转业官兵、各地支边青年、全国各地知青组成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把当年荒无人间的北大荒变成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整理此书资料的黄黎,是王震将军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手下铁3师代师长黄振荣的长子。 黄振荣同志,是一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参加过解放战爭南征北战的老革命;又作为铁道兵师长参加抗美援朝,率部修筑“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铁路线”的志愿军老战士。 是他第一个率人勘查完达山麓北部荒原,是创建铁道兵八五〇部农场和八五二农场领导人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受迫害逝世,把自已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农垦事业…… 黄黎与他妹妹是北大荒完达山北最早的儿童,是北大荒成长起来的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后来成为公安干警,工作颇有成绩和建树,亲自经历见证了我国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历程,又有文字功底,他先是撰写了记录他父亲生平的《黄振荣传》,又收集拓展资料,编辑整理这部《王震率师开发北大荒》一书,为研究探讨我国北大荒农垦历史沿革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平台连载刊出,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此再次感谢黄黎同志,以自己多年辛勤笔耕,为我们提供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载与资料和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为他点赞,他也让我们对那些他成书中,参阅书目的著作的作者们表示感谢!

 

图片
 

       前 言
       王震同志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农垦事业的奠基人,是开发建设北大荒卓越的决策者、领导者。 从1954年到1990年,王震同志多次深入黑龙江,规划北大荒开发,指挥北大荒建设,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慰问北大荒的人民,勉励北大荒的干部群众发扬北大荒精神,办好北大荒的事业。 几十年里,王震同志的目光一直关视着北大荒,王震同志的心始终牵挂着北大荒的人民。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大计。

 

图片
       1955年王震授上将军衔
 

       王震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身份对国内大形势的准确判断,深刻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屯垦戍边,发展农业的指示,最早地把目光投向北大荒,投向三江平原。 1954年秋天,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同志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到黑龙江汤原县视察,他抓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他对随行人员和汤原一带担负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指战员讲︰“民以食为天,种地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

图片
王震在铁道兵850农场点火烧荒
 

       这一重大的战略构想形成后,王震同志亲自组织人员深入虎林、密山、宝清一带进行垦殖资源踏察。 当年,以铁道兵八五○五部队800名转、复官兵为骨干,建立了铁道兵八五○农场。王震同志满怀信心地说︰“这是打头阵,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 1955年,在八五○开荒建场胜利进展的基础上,王震同志亲自修改并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讲,到1960年,密山、虎林、饶河开垦荒地1000万亩,可为国家增收30亿斤粮食…… 这一报告,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和支持。这一年,有17500名铁道兵转复官兵,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汇集北大荒,在完达山南北摆开战场,沿着密虎、虎宝两条干线,先后组建了十多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在铁道兵密山农垦局工作汇报会上,王震同志精神振奋,即席赠给大家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为“艰苦创业”,表达了他挥师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远谋宏图。
 

图片

  王震在铁道兵8502部农场烧荒仪式上,左侧举火把为战士。
       从右到左:铁道兵司令员王震,铁道兵农垦局长王景坤,
副局长霍大儒,铁道兵3师代师长黄振荣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议,即《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当时已担任共和国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同志,提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挺进北国边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的方案。 他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 第一章:沉睡的北大荒黑土地 一一从中国古代的“屯田”制,到古希腊、罗马的海外殖民运动;从10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南欧人在地中海东岸进行的殖民开发;从近现代史上的美国“西进运动”的移民拓殖,到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都涉及到“开发”这个永恒主题。 只是有的国家是基于扩展疆域、驱赶土著居民或吞并别国领土的侵略性的开拓,而有的则是消除国内地区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性的开拓。中国开发北大荒,属于后者,是积极性的移民开拓,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前就揭开了史无前例的烁古震今的“移民运动”。 如果说,美国对西部开发称之为“西进运动”,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称之为“东进运动”;那么,中国动员一批批转业军人、大专学生和城市知青向北大荒挺进,堪称之为伟大的“北进运动”。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次"长征",百万移民三代人持续近75年的开发,将漠漠大荒建成为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浏览“世界土壤分布图”,人们就会看到五大洲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各色土壤带:冰沼、灰壤、褐土、棕壤、赤土、草甸……
 

图片
 

图片

上为清朝地图,下为伪满洲国设立各省图
 

       然而,在这各色土壤带中,北半球却奇妙地排列着三块黑色的土壤带,惹人注目,熠熠发光。这就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犹如“地球人”胸前佩戴着三枚黑宝石:一枚在美洲——美国;一枚在欧洲——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枚在亚洲——中国东北角——北大荒!肥沃的土壤,造就了以农业开发为先导的移民开发的良好机遇。于是乎,在近现代开发史上,美俄中三国各自上演了“西进”、“东进”和“北进”的移民开垦的活剧来。 北大荒,原本泛指东北原始大片荒原,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现在的 北大荒的范围逐渐缩小,一般是指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和三江平原一带的亘古荒原,其中犹以三江平原最具代表性。 历史发展到今天,北大荒的概念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专有特称。北大荒地处北国高寒地区。当年,这里荆莽丛生,泡沼遍地,野兽出没,渺无人烟。寒冷和“鬼沼”使这里成为恐怖蛮荒之地。 许多文人墨客曾这样描写北大荒的冬天:“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大烟炮过后,时见雏鹰跌落于林下,孤狼陈尸于河谷,古泉咽涩,大江断流……”北大荒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想在此立足谈何容易!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所写:“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
 

图片
  宝泉岭农垦管理局的湿地塔头
 

图片

兴凱湖农场的荒原
 

       北大荒的垦殖,大约可以追溯到辽金乃至秦汉时期。但是有组织的开发则始于明清之时。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足兵、屯田、备边”之策;清初,沙俄入侵,清王朝多次颁布“招垦令”,实行“旗丁”制,屯垦于黑龙江流域,以强防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令征罗刹(俄罗斯)之兵,筑城屯田,永驻爱珲”。嗣后,便继之以民国的放荒垦殖,日本侵略者的移民开拓……历代统治者终因无法克服的矛盾,均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人民军队,才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它的开发,不仅远胜于长江三角洲的规模之巨,艰苦之卓绝,就是与俄国的西伯利亚、日本的北海道和美国西部的开发相比,也毫不逊色。
 

图片
 

图片

当年农场垦荒种地时照片
 

       本文参考书目:
       1.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史志办公室:唤醒沉睡的土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拓荒者的回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图片

 

  作者简介:

  黄黎(1950年9月一),西安人,2004年9月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教授)职称。

  1999年,被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聘为汽车专业客座教授。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以编委、主编身份,参与了中国驾驶员全书《黑龙江垦区卷》及《垦区公路及交通安全》等4本书的编写工作。有20多篇交通管理、交警事故论文发表在国家二级以上刊物上,其中一篇获华中地区科技三等奖。

  先后编写《黄振荣传》一书,获第十届丁玲文学评比提名奖,并有多篇散文,刊登在农业农村部农垦杂志、黑龙江农垦史志、黑龙江日报、北大荒日报等报刊上,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垦区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职务。多次被授于省交通,省交警系统先进个人,省农垦总局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曾获公安系统三等功三次及多次嘉奖。
 

图片
 

 

          版面不支持视频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