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张玉林
杜甫豪情上九天,
忧国爱护现实篇。
波澜壮阔雄浑远,
细致雕微自艳鲜。
博大精深知识面,
生活经验道艰难。
兼长众体创新用,
唐代兴盛史册翻。
诗圣杜甫
杜甫现实主义。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安得1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脍炙人口 的诗,深刻地反映了现实,能急人民之所急,痛人民之所痛,因此,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少年大志。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太爷爷是晋代名将杜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官僚家族。到了杜甫这一辈,家族的声势已经不同往日,但家境依然是很富裕。出生于这样家庭的杜甫,没有因为家庭富裕而变成纨绔子弟,而是从小就有远大志远向,受他的爷爷以及二叔杜并的影响,心里也有过向往击剑任侠的生活。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一生坎坷。他自幼刻苦勤奋,聪明好学。7岁学诗,15岁扬名。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经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和“左拾遗”的官职。他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从而不再向往游侠生活。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先后辗转多地,辞职进入四川,躲避了战乱,有时十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晚年举家东迁,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
卒。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杜甫仁政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岱宗夫如何?
齐鲁情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特别是描述民间疾苦,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对官场的黑暗和民间疾苦感受深刻,他通过创作诗歌刻画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表达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杜甫《蜀相》
杜甫独特风格。他的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律诗典范。他的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诗圣”杜甫是“律诗第一人”,更是“七律第一人”,他的七律冠绝天下,无人能敌。他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春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杜甫《客至》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