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数牛

  数牛

  作者 宋昭斌

  现今八九十岁的人,凡上过小学的,都可能记得,当年的《国语》课本上,有一篇顺口溜,标题是“青石板上钉银钉”,内容是:

  “青石板,板石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

  一个钉,两个钉,

  钉来钉去数不清。”

  1985年前后,我们山东省肥城县里曾经推行过一次“大养其牛”的活动,曾明文规定,大会小会动员,要求每户喂养一头牛。但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很不适合多数农户的饲养能力。因为养牛非同养猪,养猪的方式是调好猪食之后,倒在槽子里,那些猪们就争相啜食,不用照看。养牛则不然,牛在吃草的时候有“喜新厌旧”的毛病,即一次放在牛槽里的碎草过多,牛吃过一两遍之后,便挑三拣四,不喜欢吃的就用嘴往外拱,如不继续添加新草,牛就吃不饱。轻则不长膘,重则嗷嗷叫。因此,每次喂牛,必须有一个整人随时随地一点一点地在那里添加新草,这样才能保证牛吃得饱,又不浪费饲草。牛吃一顿草,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一天三顿,就是六个小时。每次喂过草料之后,还要将牛牵到冬暖夏凉的地方,任其反刍倒沫。也就是说,每养一头牛,须有一个专人伺候八九个小时,多数家庭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那次养牛活动未能成功。

  到了1991年前后,县里又刮起了一阵养牛风,(可能不光肥城县)而且风力强劲,措施严厉,层层下达养牛指标,完成者奖,完不成者罚,其中明确规定“凡完成指标的乡镇给党政一把手提一级工资”。这些措施较大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发展养牛的积极性,不遗余力地到处购买,硬性地派给群众饲养。后来在农业局传达室当过临时工的李老弟就曾坐着飞机到东三省购卖过大牛。

  为了落实养牛数量,避免谎报,县里最少组织过两次数牛活动,我参加过其中一次。那次活动,县里抽调了几百名干部,我参加的那个组先到了某镇的一个大村,村里的干部叫群众将喂养的牛牵到一处四面连通的大街上,我们从一端开始一头一头地数起,数着数着,发现几头比较容易辨认的牛又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起了一些怀疑。原来在我们数过之后,他们又将已经计数的牛从另一条胡同里牵到了我们前面。

  后来,到了一个小山村,村头上一个中年人牵着一头牛,见到我们就说:“快给俺查上数,俺好再赶个门儿去。”“赶个门儿”是过去讨饭者的口头语,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计上数,他便可以再到下一个村“充数”。后来了解到,有些村为了凑数完成任务,不惜花钱从外村“租借”,每借一头一次支付十元钱。

  后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但明显说的不是肥城的事,文章的题目是:《某地数牛,数来数去数不清》

  我在若干年之后,练习创作古体诗的时候,曾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内容如下:

  忆“数牛”

  奇想突发大养牛,指标任务到村头。

  层层加码层层怨,户户分担户户愁。

  防备弄虚亲计数,依然作假被忽悠。

  官僚主义何时灭?浮躁歪风当止休。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