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精选诗词作品赏析】——赏析人何燕宁

 



 

  赏析作品三

  原文:疏影 梦回雪岭 (姜夔体)

  ——立冬抒怀

  高翔
 

  梦回雪岭。正严冬厉冻,帐薄营冷。八万官兵,步履铿锵,银枝玉浪相迎。巨龙鸣笛穿山过,嫩林线、竣工襄庆。别墓碑、泪捧琼花,撒向兴安云境。

  犹记燃烧岁月,那火龙取暖,深堰冰阱。硬骨春玉,舍命群英,冲破禁区瓶颈。八百公里高寒退,二十载、铁军忠耿。半世纪、已老英雄,谁敢与争威勐?

  【高翔作品赏析】

  作者 何燕宁

  这是一首寓景抒情词的优秀作品。

  上半阕“梦回雪岭”,梦为虚,象征作者强烈的怀念感,借以带入主题。“正严冬厉冻,帐薄营冷”点明气候、环境。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八万官兵,步履铿锵”是动态描写,表现了铁道兵人豪迈英雄的鲜明形象。“银枝玉浪相迎”采用了比喻和拟人,象征铁道兵志在四方的乐观精神。“银枝玉浪”字字珠玑,表现了林海雪原的壮丽景象。“巨龙”比喻火车,“鸣笛、穿山过、竣工襄庆”是动态描写。“别墓碑、泪捧琼花,撒向兴安云境”,别、泪捧、撒向连续几个动态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铁道兵三、六、九师为修建嫩林铁路,共牺牲486名官兵(注:2011年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提供),当时铁路两侧到处是烈士的墓碑。上半阕概括描述了铁道兵八万官兵进军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修森林铁路,铁路建成通车,向烈士告别的大场景。下半阕“犹记燃烧岁月”作者具体回忆。“那火龙取暖”,地火龙,铁道兵人发明的一种用土坯垒起的火道及散热板取暖方式。“深堰冰阱”,指铁道兵工程技术人员发明的逐层冻结、逐层开挖桥墩基础、以冰为围堰的“冻结法”冬季桥梁施工,是严寒气候下铁路大桥冬季施工独特方法,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硬骨春玉”,指原铁道兵三师被国防部命名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一等功获得者张春玉,他奋不顾身救战友。“舍命群英”,指牺牲的四百多名烈士,平均两公里牺牲一名官兵。所以才“冲破禁区瓶颈”。大兴安岭零下50多度,被称为人类不能生存的“高寒禁区”,铁道兵第三次才突进雪岭,因发明了地火龙,解决了取暖问题,才站住脚跟。这里是细节描写,使铁道兵英雄事迹更加鲜明突出。“八百公里高寒退”,指铁道兵战胜了八百公里铁路(铁路正线792公里,还有支线数百公里)施工区的高寒禁区。“二十载”,指铁道兵在大兴安岭共奋战了二十年。“半世纪,已老英雄”,指当年参加嫩林铁路建设的铁道兵英雄们,至今已50多年了。大多数人已有七八十岁了。“谁敢与争威勐?”“威勐”威武勇猛。这里用了一个反问,用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喻他们所经历那么艰苦的峥嵘岁月,是谁也无法比拟的。下半阕通过具体描写“地火龙取暖、张春玉舍命救战友、桥梁基础冰冻法施工等作铺垫,延伸出作者的议论抒情,回应立冬抒怀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铁道兵那段艰苦战斗生活深刻的记忆,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该作品的语言风格既自然流畅,清新豪放,又苍凉雄健,精练生动。整篇作品记录了一个老铁道兵人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不禁使人联想到那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赏析作品二

  原文:鹧鸪天.抗美援朝纪念日感怀

  岳云峰

  隔岸熊熊现火光,惊飞剑气不收藏。长津湖水连温井,松骨峰魂驻桧仓。

  天赠雪,地加霜,迎风一战定兴亡。血流何止三千里,穿过时空用史量!

  【鹧鸪天作品赏析】

  作者何燕宁

  主题思想:本词通过朝鲜战争几场战役的描述,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情怀。本词寓景抒情。作者采用了视觉描写、比喻、夸张、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上片, “隔岸熊熊现火光” 视觉描写开篇点题,美帝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惊飞剑气”采用虚写、用比喻、夸张,喻志愿军入朝作战勇猛、神速。“长津湖水连温井”,指长津湖和温井两场战役。“松骨峰魂驻桧仓”,松骨峰阻击战是朝鲜战场最壮烈的一场战斗。“驻桧仓”,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下片:“天赠雪,地加霜”,视觉描写。“迎风一战定兴亡”。极寒天气,无粮、无棉的志愿军却东西两线大捷,奠定了朝鲜战争的胜利。“血流何止三千里”,议论抒情。“穿过时空用史量”,以景结情,历史穿越时空,我们感受到了抗美援朝伟大的精神!

  赏析作品一

  原文:秋夜月·乡情无价

  于文丽

  乡村如画。果飘香,金麦浪,夕阳西下。喜看家家檐底,串红椒挂。慢生活,归来了,乡音土话。纯朴、难得此情无价。

  无需风雅。说收成,聊往事,自然情洒。似这浓浓秋意,感同惊诧。青春梦,休去想,愁云渐化。归来、静待世华羞杀。

  

  作品赏析人何燕宁

  主题思想:于文丽的【秋夜月·乡情无价】,这是一首词牌与词的内容相贴合的词。作者通过秋天返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感受到家乡的生活巨变,不再为故乡亲人曾经艰难生活而担忧。

  艺术手法及赏析:该词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上阙通过静态描写,直接写出作者看到的“乡村如画”“金麦浪”“串红椒挂”,闻到的“瓜果飘香”等,绿色的、金色的、红色的,香的、辣的,五官已感受到家乡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慢生活”,一种即有物质享受也有精神享给的小康生活。下阙直接动态描写,通过与家人的“说收成”“聊往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使之情景交融,达到作者要烘托的主题:乡情无价。家乡亲人通过辛勤劳作,生活已富裕。作者儿时希望长大后帮助家里人生活富足的梦已实现。而我这个久未归家的城里人,感受到的那种朴实的爱,是我今后生活的动力。语言朴实明快,自然流畅。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秋意,浓浓的乡情。

 

美篇链接:点击查看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