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张澜
张玉林
民主和平尽瘁篇,
佳传千古种族圆。
四川保路中山称,
反凯封皇举义杆。
抗战同盟投入会,
坚持一致解危悬。
双清别墅促膝聚,
不遗余量霞滿天。
张澜,男,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清末秀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
家教严历。张澜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清贫简朴,乐于助人,母亲勤劳能干,家教严厉。父母的优秀品德,深深影响了他。他一生勤奋好学,为人正直,简朴节约,经历了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始终为人民的民主自由不懈奋斗。
四川保路。张澜、蒲殿俊、罗纶等领导的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与四川总督做斗争,促成辛亥革命的爆发,深受孙中山先生赞扬。孙中山先生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清政府终于在革命的冲击下彻底倒下,宣统退位,民国诞生。
反袁称帝。张澜挺身而出反对袁世凯称帝,在西南一带影响很大。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恢复君主制,准备当“洪宪皇帝”,他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起义讨袁。他得知蔡锷将军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后,立即与罗纶等人策动了顺庆驻军起义,宣布顺庆独立。这一举动不但震动全川,而且也为讨袁护国军在战场上减轻了压力。
投身抗战。张澜积极投身抗战活动,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号。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反对投降,反对分裂。1938年外祖父受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曾当面责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又与黄炎培、章伯钧等人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密切了国共之外的抗日党派和主张抗日的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后来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共产党合作。
保持一致。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成为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他领导民盟与中共保持一致,坚持团结,反对内战;坚持民主,反对独裁。1946年蒋介石为保持其一党独裁统治,撕毁政协决议,准备单方面召开伪国民大会。作为国共间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民盟是否承认和参加国大,至关重要。他的态度很坚定:民盟绝对不参加国大。在政治上孤立了国民党,间接地支持了解放战争。1946年10月15日,张澜对时局发表谈话,民盟坚决拒绝参加一党“国大”,并决心为争取和平民主奋斗到底。
民主革命。张澜的一生是追求民族独立的一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在抗战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自己民族的解放奔走呼号。特别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后,当他认识到国民党蒋介石铲除异己的做法是民族国家的大不幸,会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来很大的不利的影响时,他认为应该形成一个中间派的集团,来协调国共之间的冲突,力促国共两党团结抗战。于是他积极奔走,在1941年3月19日,参与组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被推举为第一届民盟中央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民盟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追求民主。张澜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实现人民民主上。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积极参与国共谈判,多方协商,促成国共和平协定——《双十协定》的签订,之后又参与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中去,虽然政协会议因为国民党的破坏没有开成,但是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后当发现国民党蒋介石的“真内战,假和平”的面目后,不顾自身安危,带领民主同盟对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坚决的抵制。后来他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促成了新政协的召开,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重庆谈判短短一月的时间里,张澜与毛泽东相会三次,感觉却像认识三年,张澜不仅结识了一个博学出众的朋友,也明白了中国的未来只能靠共产党,国民党不可轻信。
双清别墅。1949年5月29日,张澜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胜利进军,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发出电报。毛泽东接阅电报非常高兴,中国共产党此时正在筹划建国,毛泽东当然忘不了曾被他赞为“老成谋国”的德高望重的民盟主席张澜。在重庆谈判时相见,一别数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毛泽东与“张表老”不是要在延安再次晤谈,而是要在北平共谋开国大计了。
教育事业。张澜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他办的新式学校.对当时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锋作用,吸引了大量进步青年前往就学;政治方面,他领导民盟始终坚持和平、民主、统一的主张。
为霞满天。1949年9月,张澜以民盟主席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 年 1 月,张澜患重度动脉硬化症和肺炎住进北京医院。病危期间,对前来的周恩来总理说 :“希望早日解放台湾。”2 月 9 日,张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张澜一生追求光明、刚直不阿,其爱国爱民的光辉精神彪炳史册,其高尚坦荡的道德风骨令人敬仰。他与中共领导人的交往故事已成千古佳话,永远镌刻在多党合作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