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俗文化简述(发言要点)
一丶端午节起源
有许多种说法:(网上都有,不展开)
1. 纪念屈原。
2. 起源于越王勾践为操练水兵划龙舟。
3.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
4. 曹娥救父之说。(东汉。上虞。父溺数日不见尸。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17天,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父尸出。立碑纪念。)
5.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滕。(闻一多)
6.与介子推有关。
结论:源远流长,众说纷云。纪念屈原为通行的说法。
还有一点较为一致:发端于吴越。
二丶端午节与古人的生产生活
以上种种说法,大多源自于古代文人学士记载,那么,文人学士的依据何来?古人的生产丶生活方式。
民俗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观念。
先说生产。
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履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足热,但惜夏日长。
妇姑所荷之食,会不会是粽子呢?很有可能。
1.有米丶有箬。
2.耐饥丶易存丶便携。
积久成习,附会传说,端阳成节。五月初五,阳光开始热辣,“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
倘此假设成立,先有粽子,后有端午。
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再说生活。
五月,正是疫病流行的季节,人们称之为“恶月”。为避“五毒”(蛇丶蜈蚣丶蝎子丶蜥蜴丶癞蛤蟆或蛇丶蜈蚣丶蝎子丶蜥蜴丶蜘蛛)。
于是,喝雄黄酒丶佩香袋丶挂菖蒲艾草;中午吃五红,枇杷丶鸭蛋丶虾丶苋菜丶雄黄酒或红烧肉丶红烧鱼丶红萝卜丶红鸭蛋丶苋菜。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五毒的血,吃了这五红,会吓跑五毒,消灾保健。
是为朴素的防疫。切合古人的生活状况和认知水平。
所以,端午节产生于古代吴越先民的生产丶生活方式,并非妄言。
这里面有个方法问题。六种说法,有质疑的空间。不迷信书本,从生产丶生活的实际出发探究本源。
三丶靖江人现在过端午节
传承变异是民俗的一般特点。
靖江人现在过的端午节,既传承又变异。竹箬变芦箬。
扎粽子丶吃粽子;吃五红;悬蒲挂艾。
四丶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给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粽子丶龙舟丶“五红”丶雄黄酒丶蒲艾丶香囊,等等的背后,蕴涵着两大精神: 爱国丶防疫。这是端午节灵魂灵和内核。以往对防疫关注不够,历经非典丶新冠,面对古人我们难道不值得深思和检讨吗?
质言之,今天是一堂民俗文化遗产课。
相信在坐的每个人都深受教益!
2022-6-3
壬寅年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