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诗社

《今生不忘慈父恩》 ——评贺腊根诗歌《梦中的父亲》



 

  最近读了工地诗人贺腊根的新作《梦中的父亲》,很受触动。贺腊根在部队时期从事宣传工作时,就是我的部下和学生。我现在也经常应邀为《神州诗歌》报上的专业诗人写赏析点评,那我也为贺腊根的诗作写一篇点评吧。

  文学乃人学。贺腊根在这里用叙事诗的手法,写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父亲,而且是早已逝去的父亲。写诗讲究的就是诗情画意,这情,必须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这画,就是作品有画面感,让读者从这一行行文字里,读出了一幅让人似乎能看到的人物形象,这就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他写的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感动了。
 


 

  这首诗,首先是把人物写活了。诗中主人公的父亲,让我浮想连翩。关于表现父亲的作品有许多,印象很深的是全国很多人都熟知的油画《父亲》,画的是陕民老农的形象。那种苍桑感,纯朴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军内歌手刘和刚的一首《父亲》,唱得人潸然泪下。歌中唱到:“生活的甘甜有十分,你却尝了三分。央求你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还有一首歌也叫《父亲》,是降央卓玛翻唱:“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那么,贺腊根写的这首《梦中的父亲》,从诗的开头就把我吸引了。诗中写到“梦中的星星,是父亲的眼睛。他在遥远的天堂,俯瞰家乡的田野。梦中的大山,是父亲的身躯,他在闪电中为儿女挡风遮雨。”就这样的优美诗句,把父亲的伟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至。关于父亲的形象,诗中出现了多次。如背影、宽厚的肩膀、弯了的腰、憨厚的脸、道道皱纹等。这些形象词语的表述,让人看到了一个农民父亲的朴实形象。我们铁道兵战士大都来自农村,谁家没有一个老父亲在挑起家庭重担呢?那么父亲的形象,又何时不萦绕在我们脑海中。文学创作,讲究的就是观察生活。贺腊根这些词汇的运用,从文学创作理论来评价,他已有了很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他写的是现代诗歌,不是回忆录。那么,他笔下的这个父亲,已经是一个艺术典型了,是那幅震撼人心的油画《父亲》的形象。

  作者在描绘了父亲的形象后,又在展示着父亲的付出。这是作者早就想表达的心声,他脑海里想着父亲,那从前父亲的往事会一幕幕呈现在他脑海里。即便是他参了军,当了铁道兵志在四方,那一封封家书,他也知道父亲在做什么。当然,这也是读者们期待的。这一段是这首诗的重点。诗中写到:“你看,家乡的旷野里,一个熟悉的背影,在我的视线里若隐若现。呵,那不就是我心中的父亲吗?”这几句诗,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而那时,他已是个铁道兵战士,在山野里施工,他怎么会看见父亲?我不知道贺腊根父亲是什么时侯去逝的。就算是兵改工后,他在中铁十一局三公司铺架队当指导员,又在宣传部当过部长,他也不会直观地可以看到父亲在田野里劳作。但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是可以运用的。上面的诗句已经很感动人了,但作者又用了更形象的诗句:“我看见父亲走在烈日下的田埂上,他总是汗流夹背的劳动着。”接下来,作者写到此处,也许想念逝去父亲的付出,也许作者已泪流满面了,他下面的诗句更加感人,更加塑造了一个父亲大爱无疆的典型。诗中写到:“他那宽厚的肩膀上,那弯了腰的扁担总是那么沉重。面对苦与累,父亲总是默默无语把重担扛在肩上。”这几句诗,会让读者感动,肃然起敬的感恩我们铁道兵战士的父亲们,是他们用把扁担都压弯了的付出,为我们铁道兵战士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才能为祖国织上铁路网。

  贺腊根在追思他父亲时,也并没简单地用溢美之词去颂扬,而是又进一步抒发了他学习父亲那种付出精神,和对他本人的教诲。诗中写到:“父亲虽然早已离我而去,可他对我讲的小树成长的故事依然在耳边萦绕。”这句诗虽然从句式上近似白描写作,但却充满了人生哲理。其亮点在于“小树成长的故事”。小树成长会有故事吗?有。小树要经历风吹雨打,风雪严寒,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显然,贺腊根听懂了父亲讲的故事。他从一个农村农民的儿子,入伍参军,入党提干。兵改工后,又在中铁建成长为一名有一定影响的宣传干部。显然,他这棵小树成长了,长成了好大一棵树。他在诗的结尾呼唤着父亲,把诗意推向了高潮:“啊,父亲,你的教诲永远铭记在我心里。啊,父亲,你始终是我心中永远的那棵大树。”

  从贺腊根的诗作中,我已经感觉到,他在诗歌创作上,已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在铁道兵文化网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我曾为铁道兵出身的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写过评论文章,受到她点赞致谢。我希望我的点评,能给贺腊根更多的鼓励。大作家有大作家的名气,普通作者有平常心的努力和追求。其目标都是为了弘扬铁道兵文化。希望贺腊根今后能更好地学习政治理论。理论水平高了,你的诗作立意就高了。也更好地研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掌握好了,你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就更强了。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白作先,笔名白帆。在铁道兵时期从事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部队创作骨干,铁一师副营职新闻干亊。兵改工后,任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政研会秘书长。省级作协会员、电视编导。系全国报告文学金奖、诗词创作银奖、电视编导优秀奖获得者。出版或与他人合作书籍七部。共发表文学、新闻、政工论文字二百多万字。现为影视传媒公司总监、《神州诗歌报》编委会顾问、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南湖红船
下一篇:清平乐-悼乔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