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曹操
张玉林
三分天寰霸业成,
曹操壮志傲群雄。
熟读孙子作批注,
苦练勤学兵法精。
波涌驾舟南域去,
驱匈驭马北方征。
建安风骨乾坤颂,
乱世升平魏武兴。
雄心伟业。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雄心伟业奋斗,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树立理想。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生于“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乱世,目睹生灵涂炭,“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内心忧愤,时常发出“忧世不治”的人生感慨,心中很早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抱负。
发奋读书。曹操心忧天下,年轻时开始发奋读书。他在熟读儒家经典、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关心时事,学以致用,开始潜心对中国军事名家著作的研究。曹操特别喜欢兵书战策,他亲手抄写汇编古代各家兵法,取名《兵法接要》,他还曾为《孙子兵法》作注,这两部兵书,都流传于世,影响了岳飞、于谦、戚继光等名震一时的中兴名将。
手不释卷。魏文帝曹丕曾在《典论》中回忆,父亲曹操喜爱阅读诗书,以致于到了军中也是手不释卷的“痴迷地步”,而曹操的不少著名诗句都是吟成于行军的马背上。
建安文学。曹操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其诗一扫过去空乏、沉闷的诗风,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间的一草一木、四时变化,寄托思想,寓情于景,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具鲜明时代风格的建安文学。
文学三杰。他带头勤学苦练,耳濡目染,谆谆教诲,一不小心,竟然将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带进了大文学家的阵营。曹操和他的几个儿子曹植、曹丕(号称“三曹)等都是建安文学的优秀代表,父子一门三杰,不愧是文学之家。建安文学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龟虽寿
曹操 〔两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重视人才。曹操身边人才聚集,文臣有郭嘉、荀彧、程昱、贾诩、司马懿。 武将有许褚、典韦、张辽、徐晃、张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乐进、李典、于禁、曹彰、庞德。
文姬归汉。曹操珍惜人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并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南征北战。曹操二十岁时在洛阳任职,执法严厉,不避豪强。黄巾起义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初平元年参与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与陶谦、吕布、袁术等连年互相攻战,实力逐渐壮大。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官拜司空,封武平侯,自此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此后即逐步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达20年之久的战乱局面。建安十三年,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三国鼎立形势初步形成。
魏武皇帝。曹操统治期间,推出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策略,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长期操劳以及南征北战,让曹操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谥号为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