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著名诗人谢克强,是原铁道兵部队的老战友,他在二师,我在三师,我们结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铁道兵文化部主办的诗歌创作学习班。克强好学敏思,勤奋刻苦,才华横溢,肯于听取他人意见,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斐然。转业到地方后,他在《长江文艺》杂志任主编。2002年秋季,在河南太行山区组织拍摄完由我编剧的长篇电视剧《彩练当空》,在著名诗人刘金忠的陪伴下专程去湖北京山县看望部队老政委郑华才,途经武汉,受到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克强兄热情接待,并且要了辆车子,陪伴我一同前往京山。这件事让我一直感恩在怀。前些年,他来北京参加文代会,得知消息后,我把他和袁厚春、叶晓山、伊蕾、冯复加、梅梓祥等诗人、作家邀到一起相聚。老战友们相见,分外高兴。今见网络上发表他的一组诗歌,特予转发。
——韩志晨
艺术之光 (组诗)
谢克强
陶 潜
懒得为五斗米折腰
你轻轻抚动络腮胡子
愤然辞去彭泽县令
归去来兮 信步走至东篱下
躲进一种意境
东篱有菊
一朵朵 很有风度地开
你悠然采了几朵
或黄 或白 或橙 或紫
点缀清丽的诗
没有官场失意的不快
自然不想点头哈腰的事
你坐在自己设计的意境里
赏菊采菊之后 便寻觅
清新淡雅的诗意
剩下的时间
在桃花源种几亩薄田
若是疲乏裹满泥泞
你就挽一抹白云荷锄而归
然后 坐在庭院里
用酒去洗
把酒黄昏
那酒 是用菊花泡的
你那花凝露酿的菊花酒呵
除了解乏 还醒脑
钢琴协奏曲:《黄河》
手臂波动着
顺着你充满血性的手指
不可理喻的白键黑键
跌宕起伏
以夺人魂魄的雄浑与湍急
奔泻一河激浪
涛声轰然 崩云裂岸
这是黄土高原流淌的乐声
不只是演奏一支如血如泪的歌
也以呼啸奔腾的律动
搏动正义 信心与力量
溅起风暴
谁能阻止河流的歌唱
那刀 那枪 那滚滚的马蹄
以及烽火硝烟
顷刻化成一排排悲壮的琴键
与轰然作响的涛声
协奏一曲英雄的乐章
一时间
一个民族风云激荡的呐喊
从昨天不羁地涌向今天
在我胸间回荡
心 也如一颗律动的音符
在奔腾不息的浪间跃动
今夜 琴健触动尘封的记忆
教我认识了黄河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弓一拉动
拉得夜色也微微抖颤
只听凄惋的弦声
颤抖着 流进一曲生命的
悲怆
命运与音乐相切
才使苍凉与凄切成为旋律么
感觉刚一触摸弦音
月光里 我看见一位盲者
用一把瘦削的胡琴
支撑人生
欲哭无泪
无泪的伤感令你无法睁开眼睛
眺望苍穹里那一轮明月
你才独自承受无边的夜色
在梦之外低头沉思
这不 手中的弓
再一次切入两根锃亮的银弦
我知道 那是你用忧郁的言辞
轻抚水中的月 然后
吟成化不开的情思
照亮夜
浴着清冷的月光
我闭上尘世的眼睛
一任双眼蓄满二泉之水
汩汩泉水 倒映心空那一轮
冰清玉洁的冷月
徐悲鸿:《奔马》
从边塞诗的第一行奔来
又向那一首歌奔去
蹄声踏踏卷一路狂飚
掠过唐诗宋词
掠过日月星晨
从我身边一闪而过
追着阳光
我看见 骏马鼓胀的肌肉
鼓胀力的锋芒
而一路狂飚翻动的鬃毛
挟着古风扬起新韵
撕裂天空
最是哒哒奔驰的马蹄
刚劲凌励 且富有节奏
蹄声过处
爆响一串串雷火
震得悬在半空的太阳
晃晃欲坠
就在头马仰天嘶鸣的瞬间
群马腾空而起
引得站在画幅之外的我
热血骤然沸腾
恨不得奋身跃上马背
扬鞭远去
杨丽萍:《雨丝》
又是雨天
又是细密细密的雨丝
从时间的尽头飘来
织着雨的日子
绵长细密的雨丝
空空蒙蒙 淋漓濡露的情韵
这是立春后的第一缕雨丝
置身这样的雨里 谁不
激动地抒情
踏着雨丝音乐的节拍
一时间 种子拱出了叶芽
禾苗在恣意地拨节
花蕾绽开了笑意
兀地 我惊诧了
不禁伫立雨外
世事沧桑
细数细细密密的雨丝
讲述春风的细节
骤然 一种感觉潮湿起来
那是优美动人的雨丝
濡湿我久旱的心灵
吐一缕新绿
罗丹:《思想者》
干吗不抬起头来
是不是那只举得起太阳的手
支撑不起你 因
沉思而凝重的
头颅
坐在岁月粗砺的石头上
坐在时间之外
一种令大地倾斜的力量
突兀地隆起
隆起人类的性灵与气韵
以及沉静的美
时光 溅在你睿智的额上
漾起一缕缕思绪
而思绪 抑或凝冷的思想
以青铜的汁液铸造
因而 比冷峻的金属
更重
面对你沉实的头颅
顷刻 我潮起潮落的心海
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晕眩
欲与你作无语的交流
我默默地低下了头
感知深刻
真正的哲人
使世界为之沉默
列宾:《伏尔加河纤夫》
咬紧牙关
阳光拧成的纤绳
拽着伏尔加河 倒流
佝偻的胴体 隆起
色彩与力
逆流而上
血液在纤绳里哗哗流淌
纤绳拉着倾斜的天空
额头的汗滴
砸在时间的岸边 溅起
粗励的喘息
船
在喘息隆起的青筋上
缓缓移动
而紧戚的眉头
啥时堆积在波峰浪尖
破帽掩映不住的褴褛
也给苦涩的岁月 留下
永不结痂的伤口
但等号子拉长了哀叹
涛声早退向遥远
沉重的号子
正漫过伏尔加河沙滩
撞击辽阔的江天
洞穿历史的黑暗
一群纤夫 几条纤索
岂只拉着一艘载重的船呵
也肩负一个民族
诗,某种意义上说是改出来的
(创作谈)
时间可以追溯到1996年12月,我有幸头一次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见到我从小在银幕上和舞台上见到的许多艺术家之外,印象较深的就是观看了一台《青春的旋律》舞蹈晚会。以前在部队做文化工作,每年去北京参加文化工作会议、或者在《解放军文艺》帮助工作期间,零星看过诸如贾作光、白淑湘、刀美兰的个人演出,而这次舞蹈演出的阵容,在我的记忆里,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参演的有杨丽萍、刘敏、黄豆豆等二十多位舞蹈家,所以这次舞蹈晚会我欣赏得特别认真,甚至还用笔在节目单上记下点滴的即兴感受。第二天,趁大会空隙,我就写了一首诗《杨丽萍:<雀之灵>》,从北京回来后,我就根据我观看舞蹈晚会的即兴感受,陆续写了《刘敏:<向天堂的蝴蝶>》《黄豆豆:<醉鼓>》等十几首诗,题为《生命之舞》。
一切都是机缘,就跟不早不晚总会遇到一个人一样,你躲也躲不掉。我与这场舞蹈晚会相遇后,似乎触动了我久贮的某种东西。我从七岁上学开始接触唐诗、十六岁初中毕业那年读到贺敬之的抒情长诗《雷锋之歌》之后,我就开始不知不觉爱上诗了。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活法,但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如果你只要坚持,打开那扇门,不断地走下去,你会看到更多更美更深的风景。也许是一种宿命吧,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与诗相遇了。从此,我就带着生命的微光,带着时而清晰时而糊涂的思绪与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对话。我相信一个人的写作,肯定与他的生活经历或内心经历,多多少少会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隐秘关系,这不仅是对内心的坚守与重构,也直接呈现出其灵魂与生活和世界的某种情怀与格调。
几十年来,由于我一直与诗歌相守,自然也爱上了诗歌的姊妹艺术,诸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以至出差、开会、旅游,每到一地,只要那里有美展我必定要抽空看看,有文艺演出我也要想方设法去欣赏。2004年我率领湖北作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在圣彼得堡,正逢芭蕾舞剧《天鹅湖》上演,我们几个诗人硬是想方设法花了一百二十美元买了张票进了剧场。不久我们又去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几个美术博物馆,一脸惊奇地欣赏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和克拉姆斯柯依的《月夜》等等俄罗斯画家的原作。
艺术创造的实质,应该说是审美思维与审美建构的具象化实现,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是人观察世界和评判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文化,则是在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对思想、道德、智慧与美的全方位的综合、凝聚与延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创造都是文化所绽放的花朵。正是有这样的认识,也由于这次舞蹈晚会的触动,我开始有计划地创作《世界名画》《中国画意》《中国音乐》和《中国诗人》等组诗。也就是说我有意识地在审视音乐、美术、舞蹈和诗歌中,以我的艺术创造或者说审美视角,让其产生美学效应和文化感应。一个人的选择与挚爱是有其归属与体现的,我需要用诗歌的意象、意蕴、语言等等来充填我的内心世界,解读灵魂在诗意的文字里的充盈、炽热与重构。比如我写《陶潜》时,不仅研读了他的诗作,了解和体悟人的生活际遇,还融进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才有了这样的诗句:“没有官场失意的不快/自然不想点头哈腰的事”。
能遵从内心的表达是幸运的,能完全契合自己心灵领域,体现最真切的感受是快乐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困苦和艰辛,也许读者未必能体会到。这部题为《艺术之光》的诗集匆匆写完后,还没来得及修改,刚好有一个出版机会,我就拿出来出版了。诗集印出后,等我打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重新再读时,越读越后悔不该就这么匆匆出版。所以后来只是将我重新读后比较满意的诗作拿出来发表,而不太满意的诗作,有了想法后就再次修改。改,比写难,有的改来改去两三次,仍不满意,我就放着。
像杜牧,我七岁坐在牛背上就读这位曾任我们齐安郡(黄州)最高行政长官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苏轼,这位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的大诗人,我十岁就读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因为比较熟悉,反而不知从哪个角度下笔。《杜牧》《苏轼》我都改过三遍,今年才拿出来发表。因为我想,艺术创造要为文化的建构提供滋养,就必须使艺术与文化在互动的感应中,使诗既获得文化底蕴又产生艺术魅力。所以我就这样不慌不忙地改着,改得稍稍满意一点我才拿出来发表。近两年来我发表在《诗刊》《星星》《诗选刊》《上海文学》《诗潮》上的这些诗作,至少修改了一次,有的修改了三次。正是一种无法拒绝的缘分,我才以如此平静的心情,不急不躁地修改着。这部《艺术之光》应该说是我花费时间和精力比较多的一部诗集,所以我想以新貌出现,这就有了这部重版的《艺术之光》。
一半茫然,一半清醒。虽然我已七十有余,但我还依然走在这条寂寞和孤独的路上。我知道,这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路。
人物简介
谢克强,湖北黄冈县人,1947年出生。有诗入选《中国新诗百年诗选》《中国新诗百年诗志》《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等近三百部诗选;著有诗集《孤旅》《艺术之光》《三峡交响曲》《湖北作家文库·谢克强卷》、散文诗集《断章》《远山近水》《母亲河》等十六部及《谢克强文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