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书画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



  引 言

  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今一百二十多年来,有关甲骨文的各类资料可谓“浩如烟海”。这些资料大多出自甲骨文学者,由于着重学术研究,对于爱好者来说难免艰深晦涩;也有些出自书法家或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内容则多偏于书法技法,于甲骨学方面涉及较少。本系列文章作者长期从事甲骨学研究,又具书法学专业背景,故兼以甲骨学、古文字学、书法学视角,为大家介绍如何识读和学习甲骨文字,希望对于甲骨文初学者能有所启发。

  编者

  2022年5月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

  甲骨文的“身份”

  乔雁群

 

  1、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的文字我们称为汉字。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在甲骨文之前,汉字起源于何时?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曾有各种传说。一种是“神农结绳”说,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如《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郑玄《周易注》中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上古时候文字产生以前,人们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帮助记录一些事情是完全可能的,据说至今仍有一些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民族还在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但结绳毕竟无法取代记录语言的文字。另一种是“伏羲画卦”说,认为伏羲氏创造八卦,汉字即来源于八卦,例如八卦中乾卦的卦爻是天字,坤卦的卦爻是地字等,但这显然是附会之说。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即认为汉字是由黄帝时候的史官仓颉所创,很多古代文献里均有相关记载,如《世本·作篇》称“史皇作图,仓颉作书”,《吕氏春秋·君守》谓“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淮南子·本经训》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以上传说都是将汉字的产生归功于某一个人,带有神话色彩。事实上,文字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而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尤其是“仓颉造字”说,则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字的敬畏,以至于描述仓颉初作文字之后,竟出现天降粟雨、鬼神夜哭的异常景象,这也说明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文字的产生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事,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2、甲骨文的前身—陶符、陶文

  汉字真正的源头,我们只能从考古实物中去寻找和证实。目前考古所见在甲骨文之前尚未有成系统的文字,甚至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最接近文字的是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较早一些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刻符,一般称为“陶器刻符”或“陶符”,它们还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号,很难看出“依类象形”的早期汉字特征。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些陶器符号则有某些汉字雏形的意味了,如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甲骨文的“身份”文/乔雁群

  形,一般认为是像日、云、火形象的组合,有学者甚至直接释为“炅”,这与甲骨文字的基本构件和构形方式都较为接近。但这些刻画符号毕竟还只是一些独立的记事符号,尚不能确定其具有文字所必须具备的可连属成文和具有读音的特征,不能完整记录语言。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甲骨文的“身份”文/乔雁群
 

  图1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约6000年前)
 

  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有些陶器刻画则可以称为“陶文”了,例如1993年江苏省高邮市一沟乡龙虬庄遗址发掘的一个陶片,系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面积只有约4平方厘米,陶片上刻有8个类似文字的符号,分左右两行,每行四字,结构有序,研究者认为8个符号应该是构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文篇,故而可视为早于甲骨文的文字了。江苏吴县澄湖古井堆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罐腹部有四字,其中“戌”“五”基本可辨识,不少学者肯定这四字就是原始文字,李学勤先生释为“巫戌五俞”,读为“巫钺五偶”①,饶宗颐先生释为“冓戊五个”②。这是大约距今五千年前的汉字雏形,说明至少在商代以前,汉字已经渐具其形了。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甲骨文的“身份”文/乔雁群
 

  图2 长江中下游出土陶文(约5000年前)
 

  尽管如此,有关汉字的起源及其形成时间仍然是一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有待于更多考古材料的证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必须具备形、音、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裘锡圭先生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总结:“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体系,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马亚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以图画式的表意符号(即所谓象形符号),以及少数表意的记号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当某个图形或记号被比较固定地用作语言里某个词的符号的时候,它就初步具有了文字的性质。但是要做到使语言里的每一个成分都有记录它的符号,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那些已经出现的词的符号,还不能完整地把语言记录下来,因此也就不能完全排挤掉非文字的图画式表意手法,往往跟图形混在一起使用。为了跟后来成熟的文字相区别,我们把它们称为原始文字。原始文字出现以后,经过很长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改进,才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③王宁先生则将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的刻符称作“前文字现象”,并认为,“只有证明了一批符号已经具有了音和义,并且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确立为文字起源的下限。”④关于汉字起源时间的推断,有学者认为是距今约8000年以前,有的认为是约4000年以前,王宁先生认为,汉字“产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酝酿到产生的时段距今6000~8000年”。⑤

  3、甲骨文在汉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汉字自产生以来,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在不断演变,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字体。提到字体,通常我们会说“五体字”,即篆、隶、草、行、楷;或者说“七体字”,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它们大体上是以这样的顺序先后形成的。其中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金文(即青铜器铭文)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为鼎盛时期;小篆在秦代趋于成熟;隶书、草书、行书在秦至汉代一段时期里互相间杂而生,大约在两汉之交,隶书和草书率先走向成熟,其后行书和楷书也随之演化而生;到魏晋时期,随着行书和楷书的成熟,各种字体的演变也基本告一段落。随着书籍的缮写、刻印和流传,楷书成为通行的主要字体,而之前的相对古老的各种字体则一般只用于艺术、装饰或其他特殊场合。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甲骨文的“身份”文/乔雁群
 

  图3 汉字主要字体与古、今文字
 

  上述各种字体中,以篆书演化为隶书的过程即“隶变”为分水岭,我们称甲骨文、金文、小篆为“古文字”,称隶、草、行、楷等字体为“今文字”。

  在1899年甲骨文发现之前,最古老的字体是金文。自从甲骨文被发现并确认为殷商时期文字,一大批学者相继加入甲骨文的研究队伍中来。在最早的一批研究者中,有一些本身就是学者兼书家,如被称为“甲骨四堂”的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他们在研究和考释甲骨文之余,同时也将甲骨文作为一种新的书体引入书法艺术中来。尤其是罗振玉,于1921年,在甲骨文才刚刚考释出不足五百字之时,便尝试“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并将所作对联用甲骨文书写出来,出版为《集殷墟文字楹帖》,从此开辟了甲骨文书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埋藏于地下三千余年的甲骨文,一经重现天日,不仅为汉字学和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书法艺术增添了一枚璀璨的明珠。
 

认识甲骨文字系列漫谈(一)甲骨文的“身份”文/乔雁群
 

  图4 罗振玉、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
 

  注:

  ①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文化历史背景的一项探索》,已收录于《吴地文化一万年》,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4年,第7~9页。

  ②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2000年,第45页。

  ③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言》,1978年第3期,第248~249页。

  ④⑤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5~46页。
 

  (待续)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京师甲骨书艺专业委员会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京师甲骨书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由一批致力于研究传播甲骨文书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和爱好者组成。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关心下,依托于原辅仁大学校友会甲骨文书法研究室、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以挖掘、整理、研究、升华甲骨文书法艺术为己任的民间书艺群体。委员会聘请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社科院历史所学部委员宋镇豪,社科院历史所杨升南研究员,社科院考古所刘一曼研究员,曹定云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葛英会敎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秦永龙敎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天树等专家学者为顾问。委员会在创始人贾书晟教授、李颖伯教授、张绍纯先生、现任主任乔雁群博士等先生的带领下,长期以来始终如一地开展甲骨文书法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参与了第一届华夏情甲骨文书法篆刻国际大展及研讨会(2005,汤阴)、纪念YH127坑甲骨室内发掘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南京)、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烟台)、“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2011,瑞安)、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2013,杭州)、纪念孙诒让《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大会(2014,瑞安)、“万世师表”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展(2016,上海)、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2019,安阳)等一系列全国及国际性甲骨文学术研讨与作品展览会。在多年专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2005年4月启功先生策划,委员会专家贾书晟、张鸿宾两位先生编着的《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论及了对甲骨文书法的认识问题,是我国第一本论述甲骨文书法的教材。2017年10月,由委员会专家贾书晟教授主编、委员会同仁合力编着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三卷本)》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将甲骨学界在甲骨文断代分期分类分组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到甲骨文书法的教学和创作当中,对甲骨卜辞七个大的类组书法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甲骨文书法领域首开先河。为宣传、普及、传播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委员会充分利用所主管的公众号《京师甲骨园地》,定期发布有关甲骨文书法及甲骨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包括甲骨文用字规范、学习心得、甲骨文书法作品等相关文章。同时面向社会以网络、现场报告等各种形式开展“甲骨文书法入校园”、“甲骨文书法进社区”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播和弘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