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甲骨文和使用甲骨文创作书法作品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是世界上目前所使用的文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许多现代使用的文字是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一脉相承的。汉字尽管曾经经历过拉丁化和计算机的冲击,但是都能顺利克服困难。因为汉字自身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具有表意性质,具有一字多音和多字同音的现象,因此不能使用拼音完全代替。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对于汉字的文字处理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汉字输入法和汉字的存储上。不过随着汉字编码和汉字库的建立,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当然归功于我们科学家的努力,也得益于飞速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这一切都说明了汉字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我真心为我们的文字而骄傲,同时也愈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的信念。
更重要的是我国自秦代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其实这也应该归功于汉字。秦始皇在吞并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例如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一切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这有利于统一制定各等级国道的宽度)、书同文字等。我觉得特别是书同文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虽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可以使文字相同,所以中央政令得以用文件传达到祖国各地。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能够在中国实施书同文政策呢?其根本原因还是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而具有表意性质,才可能在全国使用统一文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就不可能了。真佩服祖先的智慧!所以今天使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时,我们主张不可以自造字,因为在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面前 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不可造次,也不要随意改变刻辞字形的笔画结构
戊戌年我用甲骨文写了下面这幅字:
是一首五言诗:
未启鸿蒙日,茫茫野草丰。
先民企禾黍,贤圣授桑农。
周武分封建,秦皇并一宗。
同文逹边邑,天下奏同镛。
这首诗都是白话,没什么可解释的。我的重点是最后两句。秦始皇灭六国后施行书同文字等政策使得天下一统,中央的政令可以达到祖国各个地方,于是有了“天下奏同镛”的局面。镛是大钟,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乐队里起着节拍的作用,既然天下奏同镛了,就是代表全国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啊。我理解这就是举国之力可以办大事,也正因为如此,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的国家是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们的汉字!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这就是我学习甲骨文最大的收获,写几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吧!
作者简介:
李颖伯:又名李颍伯,字上元,1941年生,北京市人,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配在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参与的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
1982年在北京联合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1998年创建北京学研究所并任常务副所长,开始研究北京文化并开设相关课程,期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5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专著《格致之路》,为北京文化史的科技卷。
2001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及甲骨文书法。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甲骨文书法展览。并参与由贾书晟教授主编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一书的编撰工作,负责第一卷中三章的撰写和最后定稿以及第三卷相关书体的拓片选定。此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新书发布会上受到社科院学部委员等专家的高度评价。
同时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留学生讲授“汉字与中国文化”、“北京文化”、“中国文化史”、“书法”和“中国画”等课程。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以《汉字、书法与文化自信》为题,为多所学校和社会团体做报告。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