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热血篇 保畅通 生死决斗铸军魂
宋 化 的 故 事(1.4)
铁道兵二师 林家辉
宋化,地处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的中段,是河友线的咽喉地带。援越抗美期间,美军处心积虑妄想切断这条战略通道,对宋化频频使出重拳。因此,这里反空袭、反轰炸的战斗最为激烈。
英魂永在
一等功臣、共产党员李金才,在激烈的战斗中用双腿夹住即将爆炸的子母弹,以失去双腿直至生命的代价,使战友免遭劫难,并保住了火炮安全。他的英雄行为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他不愧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李金才是空军高炮五师八连的二炮手,1965年入伍,1967年赴越参战。他所在连队驻扎在宋化大桥与宋化火车站之间一座小山头上。此地正是美机进入宋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敌机投弹后返回的关口,是名副其实的刀尖地带。在不到两个月内,李金才所在的连队参与宋化保卫战25次,以打近战、打恶战、打头顶之战威震敌胆,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7年7月5日,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敌机多架次攻击宋化铁路重要设施及八连阵地,战斗十分激烈。在炮火的压制下,敌机所投下的炸弹未能击中目标形成偏坑。与此同时,在攻击八连阵地时扔下的子母弹如暴风骤雨,同样没能吓倒李金才和他的战友们,他们仍然坚守在炮位上与敌人拼杀。忽然,李金才从瞄准镜中发现,一枚形似石榴的子母弹,正从半空中朝他所处的炮位坠落。此时此刻,他可以立即闪开,使自己脱离危险。但是,他身边的战友及火炮必遭劫难;若仍然坚守岗位,虽然很危险,但受到攻击的只会是自己一人。在这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只见李金才毅然决然稳坐在炮位上岿然不动。当子母弹击中他的膝盖时,他仍紧紧夹住双腿。就在这一瞬间,子母弹爆炸,强烈的冲击波将他的双腿炸断,左腿被抛出,落到炮弹箱旁;右腿仅剩一层皮挂在右侧的炮位上。他的鲜血染红了整个炮盘,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身边的战友和火炮。
这时,敌机仍在阵地上空盘旋,发出阵阵的轰鸣声。李金才神智还清醒,他忍受着剧烈疼痛,挣扎着朝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瞧了一眼,随后,马上瞪大眼睛,憋足一股劲呼叫:“班长,快瞄准敌机,狠狠地打!”……。没待硝烟散去,战友饱含热泪强行将李金才从炮位上抱下来,火速送往战地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太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青山肃穆,红河呜咽。祖国的好儿子李金才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但留下了英魂。他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取义,为国献身的大义精神,永远铭记在援越抗美历史长卷之中。
恶有恶报
美军凭借空中优势,肆无忌惮地在越南狂轰滥炸,其主要目标是桥梁、车站和铁路与公路的交叉点。有统计数表明:仅三年内,宋化大桥及周边就被敌机轰炸过40余次,可见敌人之疯狂。
一 天上午11时左右,美机又一次窜入宋化空域,我防空部队进行了英勇还击,使敌人受到应有惩罚。防空警报尚未解除,突然,从云层深处钻出一架敌机!它先是朝下快速垂直下降,随后沿着山腰侧翼超低空飞行。它意欲何为?是为了躲避雷达瞄准再度作恶?还是被打得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虽一时半刻难下结论,不过,我高炮部队对它仍紧盯不舍。不一会,但见敌机调整机身,由北向南从被损毁的宋化大桥上空平行滑过,机上飞行员十分轻狂,旁若无人的模样用肉眼都能看清。
作恶者在劫难逃,这就是见证。击落这架敌机的高机连战士们戏谑:让作恶者到阴曹地府找阎王爷领赏去吧!
惊魂一刻
赴越初期,部队首长考虑到宋化大桥战略地位突出,敌人不会放过对它的攻击,筹划在大桥上游不远处修建一座便桥,未雨绸缪,以防不测。
那天,我同战友奉命前去为便桥的修建“砍道影”,地点在桥的南岸。到达预定地最便捷的途径,是从宋化大桥上步行过去。宋化大桥的外观与武汉汉江上的铁路桥相似,是钢梁结构,只不过桥面宽度要窄一些,汉江铁路桥建在闹市,宋化大桥则建在山区。
接近中午,砍完道影回程时,我率先走到桥的中间,突然,一列火车从北岸山后弯道呼啸着冲了过来,使我悴不及防。由于战乱,桥的两端没有信号灯,也无护桥工看守,眼看奔驰的火车离我越来越近,处在近退两难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我意外发现桥的左侧有处仅容大半个身子的外伸点,便箭一般地奔了过去,用手死死抓住槽钢横梁,身体紧贴护栏,刚刚站稳,火车便呼啸着几乎与我擦身而过!火车远去,我仍心有余悸呆呆的站在那里。这时后边的战友急冲冲跑了过来,见我有惊无险,跟我开心:你这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从此,宋化大桥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时隔不久,敌机又一次攻击宋化,宋化大桥首当其冲被损坏了。消息传来,我的心象被石块击打地难受,痛楚难忍。
在战场上,铁道兵第一要务是抢修,保证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我作为一名铁道兵战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急于想在第一时间看看大桥被破坏的情形,连队安排抢修人员时我报了名。遗憾的是我连距宋化大桥不远,却因不是桥梁连,上级安排我连作为抢修第二梯队,这使我很无奈。不仅如此,当轮到我连投入抢修时,连指导员却把我留在连队写总结汇报材料。虽然再三要求仍未能如愿,错过了亲自抢修宋化大桥的机会。
我目睹过宋化大桥完好的雄姿,又有那次在桥上逢凶化吉的经历,却没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它被敌人损毁的景象,更没有为它的修复尽应有的责任,情绪上跌宕起伏,百感交集,使我好久心存纠结,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林家辉,1963年入伍,原铁道兵二师战士。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