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载默默守望,一千五百公里归途记忆
——鹰厦铁路建设者、铁道兵战士汪中信魂归故里侧记
通讯员 余 东
原载:《中国铁道建筑报》2023年11月17日三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66年前,为保卫祖国巩固国防,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响应党中央号召,奋战在鹰厦铁路建设战场上。鹰厦铁路的修建,成功谱写了共和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
60多年过去,日月沧桑,铁道兵早已脱下军装换上工装,但是原铁道兵人仍在怀念昔日的烈士,追寻他们的足迹……
66年前为建设鹰厦铁路牺牲的铁道兵战士汪中信,正式迁入四川遂宁射洪市英烈纪念园安葬。这是一场跨越了66年的守候,也是一次横跨1522公里的追寻和等待。
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线路穿越武夷山、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工程艰巨复杂。修筑这条铁路的铁道兵战士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光荣回国,他们为当时交通不便的福建开辟了一条连接全国的交通大动脉。
在闽赣两省交界处,坐落着鹰厦铁路杨树排隧道。2017年8月26日,铁道兵战友曹永芳和他的团队在寻找纪录片《鹰厦线》中“杨树排”烈士们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被散葬在附近的铁道兵第六师汪中信烈士墓。墓冢上覆盖着绿草,石质墓碑上镌刻着:“战士汪中信烈士之墓。四川省射洪县万林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六部队(铁道兵第六师番号)三支队。”
在2016年由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出资印刷的《铁道兵英烈名录》一书上,曹永芳找到了烈士的相关信息:汪中信,四川射洪人,1957年8月触电牺牲。该书由曾是铁道兵十一师医院卫生员的林建军整理。
为进一步确认身份,四川省射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人民武装部找到了汪中信当年入伍的花名册,并通过乡政府和村委会找到了他的亲人。而这时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和铁道兵战友也加入这场行动,到《解放军档案馆》查找汪中信烈士的档案资料。“作为铁道兵战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找牺牲在鹰厦铁路线上的烈士,希望能够帮助烈士早日回到家乡,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缅怀。”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副主任兼总干事董立巍说。
2019年4月,寻亲的消息传到了汪中信千里之外的老家——四川省射洪市万林乡,他的后辈才知晓汪中信安葬的具体位置是江西省鹰潭贵溪市耳口乡圳上村境内鹰厦铁路附近。接汪中信的遗骸回家,是汪家后辈唯一的心愿。
为核实汪中信烈士身份,铁道兵五师原师长顾秀的女儿顾云芳联系中铁十五局,为汪中信出具烈士证明,证明汪中信的烈士身份。该集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六师合编后的第五师,正是汪中信烈士生前所属部队。但因条件所限,当年鹰厦铁路修建过程中牺牲的铁道兵们,有的安葬在烈士陵园,还有很多就地散葬于铁路沿线,没有留下完整的档案记录。这也为迁葬工作带来了困难。
几经辗转,凭借《铁道兵英烈名录》和烈士生前所属部队的证明函,以及汪中信当年入伍的花名册等所有历史材料,相关部门最终认定汪中信烈士的身份,同意迁葬汪中信烈士遗骸到四川省射洪市英烈纪念园。
2023年10月11日,董立巍与四川省遂宁射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衡建华、中铁十五局五公司代表陪同汪中信的后辈再次前往江西。
10月13日,江西省鹰潭贵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迁葬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汪中信烈士的遗骸披盖五星红旗,通过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原铁道兵代表的传递,庄重地交到家属手中。
10月14日上午,从江西鹰潭出发,汪中信烈士的遗骸在南昌搭乘飞机到四川成都,再换乘汽车,当天下午六点半到达射洪。
10月17日上午10时,在亲友和当地群众见证下,汪中信遗骸迁入烈士墓。
安葬仪式上,射洪市委副书记吕伟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汪中信烈士敬献鲜花并致辞。他说:“汪中信同志是一名优秀的铁道兵代表,他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把他接回家乡,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和缅怀。我们要继承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为铭记历史,告慰先烈,我们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和铁道兵战友,寻找铁道兵英烈的脚步一直未停歇。”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主任姜晋南激动地说道,“历经半个多世纪,烈士汪中信终于魂归故里,在英烈纪念园安息”。
贵溪与射洪两地相隔1522公里,这是汪中信烈士18岁离家后第一次回家,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程。66年后,英雄得以安息在家乡,为这一场跨越了66年横跨1522公里的追寻和等待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