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位卑未敢忘忧国 【原创】

 



位卑未敢忘忧国 【原创】

——谈谈廖天云戏剧作品的思想锋芒
 


  曾献平
 


廖天云

 

       作者简介:曾献平,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编剧理论班,后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至退休。

  


 

       简介:廖天云,1949年11月30日出生。祖籍:云南永善县黄华镇三合村水井社。职称副研究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田汉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曾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昭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昭通市影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昭通市文联委员会委员等职。

  廖天云

  我是在2003年赴欧洲访问时认识廖天云先生的,这次重庆之行是第二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始终是憨厚朴实、老实巴交;然而读其作品,却每每让人激奋。他从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以来,连续四届均有斩获,而且获奖等级一次比一次高,让学会同仁逐渐了解了这位来自云南偏僻县份的戏剧作者。

  这次参加重庆戏剧文学研讨会,他一见面就给了我五个剧本,其中《血色黄昏》《炼狱》《弱肩担道义》《选班长》给我印象最深,有见地,有思想,选材独特,切入巧妙,批判意识强烈。我打算推荐给《中国剧本》,发一组“廖天云小戏小品专辑”。

  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云南作家蒋仲文先生为他出版的戏剧专集《天云剧作选》写的序,此文于2004年6月9日在《福建日报》文艺专刊艺术人生栏目刊出;还看过昭通师专中文系主任吕崇龄先生在《昭通师专学报》上发表的《廖天云戏剧人物刻画技巧》,以及昭通师专副教授刘廉昌先生在《昭通日报》发表的《被冷落了的一种艺术形式——谈谈昭通话剧歌剧演出兼评廖天云的大型话剧<风水宝地>》等文章。

  我觉得,作为一名身处基层的剧作者,为什么他的作品不仅仅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而且还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归结到一点,是因为他的作品的起点高,总是从关心民族命运、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大主题着笔, 字里行间均可触摸到他那浓浓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现以他的几部获奖作品浅析如下。

  大型话剧《风水宝地》是一个文化批判锋芒很尖锐的戏,批判指向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

  剧中描写了余﹑黄两家为争坟地,在贫瘠的山村掀起的惊涛骇浪,矛盾丝丝入扣,戏剧情势步步推进,最后以村民送黄天红进城上学亮丽结尾。塑造了郑直、余老坎父子、黄有福父子等鲜活的农民形象。
 


剧作家:廖天云

 

       看得出来,这个戏是从作者所处的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开掘出来的,乡土气息浓郁,人物语言生动形象,特别对傩戏的利用,为深化主题增色不少。该剧曾在云南省剧本创作招标活动中标,被省文化厅调上昆明演出,中央电视台综合文艺频道曾对该剧在昆演出情况作过点评。该剧在云南戏剧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型话剧《绿殇》, 咋看似乎是一个反映 “森林保护” 的行业题材,但仔细琢磨,它绝不是单纯呼唤森林保护这一主题可以概括的。

  它既揭示了政治魔棒的变幻莫测,又揭示了林科人员面对政治魔棒的无奈与抗争;既揭示了山区封建文化的深厚积淀,又揭示了这种愚昧文化心理对林区保护的滑稽效应与潜在威胁;既歌颂了剧中主人翁伟大的情爱、母爱、同志之爱、事业之爱,又揭示了这种爱遭受政治魔棒掌控的严酷现实;既褒扬了山民们的善良朴实,又哀其荒唐与愚昧。可以说,这是一个以揭示山民在森林保护方面的封建迷信文化心理轨迹为基点, 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历史及现实生活的警世之作。

  《山魂》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的革命斗争史实,剧中人陶树清、皮光泽、王逸涛等均是史中真实人物。

  作者采用构架荒诞,细节写实的手法,铺排了一场红军母亲阴曹教子的戏。红军母亲与自己的亲生儿子的魂灵在阴曹地府相遇相识。儿子向母亲坦诚了自己在阳间因贪污受贿,数额巨大,为逃脱人民的公审而自杀等情由;母亲愤怒地列举英烈陶树清虽遭组织误解,但始终不改革命初衷,战至最后,用自己的献身证实了自己的清白等史实来痛斥儿子的背叛行为。再现了红军游击纵队惨烈的斗争画面,揭示了腐败就是背叛,比当年白狗子还白狗子这一主题。塑造了红军母亲、大队长陶树清等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的英雄形象,宣泄了作者对腐败的痛恨与担忧。

  《贪官闹地府》与即将列入专辑发表的《选班长》同为批讽官本位的作品,前者以殡仪馆不安分的骨灰陈列室为背景,用荒诞的手法揭示了贪官们“棺材里伸手——死要官”的丑陋心理;《选班长》描写小学生竞选班长这一情节,塑造了讨好上司的校长和小小年纪就官迷心窍的赵小鹏等小政客形象。连小学生都开口“级别”闭口“长”的,可见“官本位”的价值观对国人的炙染之深已经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所以才会出现四十个教授竞聘一个副处级公务员,为了升迁竟然雇凶灭竞争对手等情。在这种价值观的驱动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能不让人担忧吗!

  记得法国有个哲人曾作过这种假设:“假如法国突然失去了50个化学家,50个物理学家,50个数学家,50个文学家,50个……,法国还是法国吗?”由此推之,假如中国一切都以官阶高低论价, 十多亿人都在这种价值观的驱动下,都去为争个一官半职而绞尽脑汁,都把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技能视为末位,那中国还像中国吗?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所以要写这两个剧本的初衷吧。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写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司机,拉着一车乘客至深山野岭被流氓劫持的事件。

  车上乘客除一名哑巴向女司机伸出援手外,其余人不但不帮忙, 反而怀疑女司机与歹徒有什么不干净的勾当,眼睁睁望着歹徒将女司机强行拖到公路下轮奸后扬长而去。女司机回到车上,车上人不但没有半句安慰,反而调侃有加。女司机欲哭无泪,欲骂无词,只能沉默。此时,下车追歹徒反被歹徒打伤的哑巴要上车,女司机出人意料地坚决把哑巴挡在车外,然后猛轰油门,绝尘而去,冲下冷漠河,与冷漠和自私同归于尽。
 


 

       看得出来,作者是试图通过女司机对乘客冷漠自私行为的彻底报复,向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善性丢失的人们的心灵猛扎一刀,以此呼唤善性和温情的回归。

  《封嘴》是为残疾人联合会写的行业戏,作者从这种特殊角度切入,以让不让哑妹开口说话这一矛盾焦点为契机结构戏剧,塑造人物,巧妙地为残疾群体鸣不平。而且剧意还有广阔的外延,辐射了戏剧事件以外的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生活现实。

  戏剧情节大致如下:上级要在村干部中选拔一批工职人员,新任村长闻风而动,急忙去村民中做工作,求村民为其多说好话。来到老憨家,发现曾被自己强暴过的哑妹成了老憨的老婆,而且一照面就被哑妹认出来了。

  村长着实吃了一惊,但因哑妹不能开口说话, 不会对村长的前途造成威胁, 村长也就放心大胆地起身走了。但他刚出门, 就听一个游医吆喝,自称祖传针灸,专治聋哑,而且老憨一听吆喝, 就把游医请进了家。这可急坏了村长, 他急忙回去把老憨叫出, 想尽办法劝说老憨拒绝就医。

  老憨也担心哑妹康复后可能甩掉自己,恳求医生放弃医治。最终气走了医生,使哑妹开口说话的渴望化为泡影。哑妹对老憨的行为非常生气,痛苦地离家出走,终被老憨拉回。

  哑妹吃力地对丈夫反复比划, 终于使老憨明白,原来村长极力阻挠哑妹就医,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憨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终于同意哑妹就医。

  全剧在“王医生!你回来!”的呼喊声中落下帷幕。
 


 

       该剧曾由昭通市残联组队投排,参加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获二等奖。剧本发表在《昭通日报》和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园地》上。足见该戏确实引起过社会的共鸣,吸引了媒体和戏剧刊物的关注,在刚刚揭晓的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评选活动中,获得小型剧本二等奖。

  小话剧《血色黄昏》提出的问题更尖锐。

  苏联解体这一影响世界格局的惊天大事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剧作家,文学家对此一言不发。

  廖天云破天荒地用戏剧形式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以一群儿童裹着苏联国旗嬉戏为发端,致使由苏联国旗护卫队战士成长起来的将军因承受不了自己曾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遭到民众如此冷落,而裹着国旗在莫斯科红场自焚。他的魂灵伴随着冲天浓烟来到阴曹地府, 向五十年前曾经访问过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请教苏联解体的原因。罗曼·罗兰用新任俄共中央总书记久加诺夫的“三垄断”理论做答。使这桩世界为之震撼的惊天大事,被作者用仅两千余字的小戏作了诠释。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结构戏剧,凝炼主题,概括生活,缩龙成寸的功力。

  《弱肩担道义》是作者为记者节写的行业戏。

  一个女记者为伸张正义,深入矿区调查小煤窑垮塌事件的真相,遭到黑心矿老板的威胁。丈夫劝她用圆滑的笔调讨好四方,但女记者誓死都要坚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她的正义行为让工人群体倍受感动,暗中轮流在她家门前值岗,保护记者及其家人免遭迫害。工人们的这一行动感动了反对妻子惹事生非的丈夫,也更加坚定了女记者弱肩也要担道义的决心。

  作者遵循“一个作家对人民的疾苦不能闭上眼睛”的信条,敢于触及大家都讳莫如深的话题,充分袒露了作者的正义与良心。

  《炼狱》反映一个负责扫黄打非的官员进入夜总会嫖娼, 却陷入了曾被自己强暴过的夜总会女老板设的报复之局,让其与自己的亲生女儿在包间发生性关系。
 


 

       当女老板向他挑明真相后,这位腐败官员无地自容,陷入煎心爆肝的精神炼狱之中……

  廖天云的戏剧作品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戏”好看。

  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中,他把写戏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

  无论在多么艰难险恶的生活环境中,戏剧成了他宣泄感情和表达意愿的第一渠道。长期的写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编剧心得。比如他说:“戏剧情势的营造必须紧张激烈,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而后猛然收束,不拖泥带水。尤其编创篇幅短小的小戏,最好在高潮处切入,把高潮前面的内容隐在幕后,让演员在矛盾冲突中充分性格化,不露痕迹地把作者的意图流露出来。”

  他还说:“美在于安排,要选准一个支点为戏核,前后左右延展开去,最后干净煞尾,讲究前后照应,结尾处点题,要有欧·亨利短篇的风格。”等等。

  第二是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心声。纵观廖天云所有戏剧作品,都触及到了民众都痛恨但又讳莫如深的敏感主题和事件,不论是历史题材或是现实题材, 抑或是遵命的行业戏,都追求有感而发,注重从民主、民生、民权等重大主题着笔,不追风赶浪,不趋时媚俗,替百姓说话,为弱者执言,所以赢得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廖天云始终坚守着中国知识分子本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感,坚守着“文章乃千古之伟业,不朽之盛事”的信条,坚持把为人和为文统一到自己神圣的信仰之中。他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太平景象最能带来一种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所以,适当的疑虑还是智者的明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

  人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一种冷峻的目光,他时刻在审视着考量着周围的一切,不遗余力地要在洁白中考量出污秽,污秽中考量出洁白,鲜花中考量出稗草,君子中考量出小人……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的天性吧。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宋代陆游的一首《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人情怀,在当今世上已经日见式微。作为边远地区的一名基层作者,时刻不忘在他的作品中忧国忧民,兴利除弊,这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愿廖天云先生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闪烁出更加犀利的思想锋芒。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