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战友互寻四十年 兵网搭桥终相见

  



战友互寻四十年 兵网搭桥终相见 
 

       2024年3月5日零时十分,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发出一声“嘟”的提示音,睡梦中我拿起手机打开一看,桌面上显示收到一条微信。微信是铁道兵文化网执行主编关丽荣(乐在其中)老师发来的,是转发一位铁道兵文化网粉丝读者的求助信: “铁道兵文化您好!我是李传厚,我是您的粉丝,也是一名74岁的铁道兵。我看到您发的文章《远去的铁道兵军车解放CA10作者:铁67团汽车连徐华贵》今日头条https//m.touiao.com/isifeexnk2/。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华贵,就是我当年的战友,文章里照片上的三个人都认识。多年以来,我很想念徐华贵,但是没有他的联系方式,现在希望能通过您联系到他,我的电话:152~~希望能看到您的回复,谢谢您!十分的期待中……” 当看到写这封信的求助者姓名时,我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又将信连续看了几遍,才相信这不是做梦,是真的,求助者就是我苦苦寻觅了四十多年的,五十一年前我们一个小车班的战友李传厚班长!



(上图为小车班战友在沙通铁路隆化四道营工地上合影,
前排右为李传厚班长,后排右一为作者)

 

       由于对铁道兵的深深眷恋和对战友的无限怀念,近几年我写了一些在部队时的战斗生活和战友情谊的回忆文章,投稿到铁道兵文化网,经文化网编辑尤其是关丽荣执行主编的认真修改、编辑和推送,先后在铁道兵文化网发表过作品十余篇,大部分作品还在《今日头条》的铁道兵文化栏目里展示。今年初我写的《远去的铁道兵军车解放CA10》在《今日头条》铁道兵文化栏目中刊登,作品中附有我和战友们当年在汽车连时的两张照片。李传厚班长是铁道兵文化网的粉丝读者,在浏览网页时,偶然看到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和照片,喜出望外,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赶紧给这篇文章的兵网编辑“乐在其中”发出了这封寻找我的求助信。

       时光回到五十多年前的1971年3月,我结束了在河北省涞水县东关村的新兵训练,被分配到了铁道兵67团汽车连,驻地在河北省涞源县塔崖驿。在老连队经过短暂的政治教育和施工锻炼后,我被分配到驾驶一排三班。李传厚战友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当时在一排一班担任副班长,他温文尔雅,为人诚实厚道,待人和蔼可亲,性格乐观豁达,说话幽默风趣,驾驶技术高超,爱车如命,是连队受战友敬重的老兵之一。虽然说我俩不是一个班的,但同在一个排,看到他的眼神和听到他与我们的言谈,让我能深深体会到,他对我们新兵是兄长般的关爱和体贴。
       1972年,李传厚班长从汽车连调到团部小车班,驾驶一辆邢台牌中型轿车,这辆车当时可是铁道兵团级机关唯一的一辆最亮眼、最豪华的轿车,主要是为团首长服务和接待服务。因此,政治优秀、技术精湛是挑选该车驾驶员的首要条件,可想而知,正是李班长具备这些条件才被挑选到小车班来的。
       1973年初,我在当了一年汽车连通讯员后,准备再回到驾驶排,但一纸命令把我也调到了团部小车班,又一次与李传厚班长在一起工作。团部小车班,一共六个人,五台车,三台吉普车,一台邢台中轿车,一台南京嘎斯车,嘎斯车是专门为机关后勤和食堂服务的,一般新调进小车班的战士就开嘎斯车,我亦如此。
       在团部小车班的日子里,我和李传厚班长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间屋,比在汽车连时更加亲密无间,除了出车以外,几乎是形影不离。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在一起玩笑娱乐,在一起种花浇花,小车班门前的大丽菊年年花开茂盛,路过的官兵都要驻足观赏,小车班的小花园成了团机关的一道亮丽风景。
       小车班还是有一些“特权”的,团首长要下部队或者外出开会,都是步行到小车班门口上车,偶尔首长也会到小车班宿舍里转一转。首长的家我们小车班战士也能经常出入,这是其他任何单位任何战士都不能享有的“特权”之一。我们还利用开嘎斯车从北京等地为团机关食堂运菜之便,偶尔拿些猪肉、大葱之类的食品蔬菜回来,用小锅在煤油炉上开个小灶,这时小车班里就会飘出阵阵菜香。为这事,不知谁还告到了参谋长那里,小车班挨了批评!当然,批评也是象征性的,因为,团首长是护着小车班的,所以,机关的干部战士路过小车班时,总觉得里面有一种神秘之感!
       李班长爱车如命,在汽车连开的那辆解放CA10军车,在停车场是最亮眼的。到了小车班开中轿后,更是爱车到了极致。中轿比吉普车又长又高又大,洗一次车得花两个多小时,尤其是严寒的冬天,滴水成冰,洗车时把手脚都冻僵了,以至于他还终身落下了严重的手脚皮肤病。但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何时何地,李班长开的这台中轿车,里里外外都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管是接送首长,还是运送战士,他都是戴着那双洁白的手套,面带笑容,熟练的驾驶着车辆,热情地为官兵服务,安全地完成了一次次任务。
       1976年,李传厚班长从小车班退伍,在团首长马树深政委的关怀下,和汽车连的其他三位战友一起被安排到河北省涞源石棉矿工作。我也于这年初退伍回到了家乡湖北罗田。
       1978年5月,我因公出差为单位采购汽车配件,在北京见到了铁道兵文工团团长,我们深深敬爱的原67团马树深政委,马政委还执意让我在铁道兵大院他的家里住了两天。在政委那里,我得知李传厚班长现在在涞源石棉矿工作。离开政委家后,我回到了退伍前的隆化四道营汽车连驻地,又与连队战友们有一次短暂的相逢。在返回湖北之前,我乘坐我们亲手修建的京原铁路来到了涞源石棉矿,与李传厚班长及另外几位汽车连战友在退伍两年后第一次相见。
       自1978年那次在涞源见面以后,除了当年通讯条件有限以外,也由于我们两人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地址都有几次大的变化,虽然四十多年来,我们都相互思念,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对方,但终归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在反复看了关丽荣主编发的微信后,我激动兴奋不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脑子像过电影一样,想起了与李班长在汽车连、在小车班的日日夜夜,想起了退伍后在涞源的相见,想起了班长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想起了他在小车班宿舍里迈着大步,挥着右手,模仿首长检阅部队时高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快乐情景!
       天亮以后,我赶紧在电话通讯录里加上了李班长的电话,随后发出了加微信的邀请,不到两分钟,班长就通过了邀请,可想而知,班长肯定也是彻夜未眠,在等待着我的消息。我还没来得及把手机返回桌面,班长的视频电话已经打过来了,熟悉的声音离开了46年重新回到耳边,但岁月的风霜都已经刻在脸庞,青春不再,我们在视频中彼此一愣,不约而同地说:如果是在大街上邂逅,我们还不一定能相认!

 

(上图右为李传厚班长与作者在大别山宾馆前合影,
右上为李传厚、右下为作者军装照)


        四十多年的相互寻找和思念,视频电话中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还只说了一下基本情况,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班长难以掩饰要见面的迫切心情,还没等我提出要去看他,他就说要到湖北来看我。但班长既是老兵,又是兄长,按理说应该是我先去看他,既然班长提出要到我这里来,都是急于见面的心情和机会,我求之不得!
       在通话中,我们还互相问询了其他战友的情况,当李班长问起我是否知道一排的二班副肖双友战友的消息时,我告诉他,我不仅知道他的消息,前几年还见过面。那是2017年7月汽车连战友承德聚会后,我们几位广东、广西、湖北的战友相邀去参观游览八达岭长城,意外收获了一份特别惊喜,见到了阔别四十年延庆籍的汽车连老战友肖双有班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大知识分子,性情耿直、为人厚道,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哥。肖班长得知久别的战友要来延庆,为了接待我们游长城,这天一大早冒着大雨、不顾年高,带着他的儿子,从延庆城赶到八达岭,不料又在景区与我们走岔,为了找到我们,往返景点和停车场之间两趟,累得满头大汗。当我们见面后,也来不及寒暄和歇息,又陪我们一起登上长城,并提供了全套服务和热情款待。虽然战友之间不言谢,但我们对肖班长的那份战友情谊心存感激!

 

(上图为2017年7月肖双友班长左与作者在
八达岭长城索道站合影)


       李班长和肖班长自从1976年退伍后,快五十年了互相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我当即让他们之间加了电话和微信,并商定在适当时候到我们罗田相会。
       商定见面地点后,我们三方就开始为见面的具体时间和交通方式作反复沟通。由于罗田还没有通铁路,经再三查询铁路车次,最后确定李班长从山东聊城、肖班长因在南方过冬从江西赣州乘火车卧铺,选择距离罗田最近的浠水火车站下车;时间确定在清明节过后,春暖花开的4月20日同天到达浠水火车站。
       2024年4月19日深夜,李班长和老伴惠嫂子从山东聊城出发,乘坐K571次列车历经10个多小时,于20日晨8:05时到达湖北浠水车站。肖班长和老伴穆嫂子20日晨从江西赣州出发,下午2时到达浠水。

 


(上图左为李传厚、中为肖双友1971年在山东济南合影)
 

       4月20上午9时,我从罗田驱车五十多公里,赶到浠水火车站接站。在车站广场,我和李班长远远地就认出了对方,三步并两步,两双手在相隔整整四十六年后紧紧相握!在一旁的惠嫂子对我说:老李和我最近有三四年都没有离开过家,我也好久没有见他这么激动,和你联系上以后,为了尽快见面,他在家总是坐立不安,一会儿查地图,一会儿查车次,扳着指头计算还有几天可以出发!嫂子的一席话,让我眼睛也湿润了,我何尝不是一样,从收到微信的那天起,脑海里就围绕见面这件事作策划做准备,总想让班长与我的这次见面更亲切、更安全、更方便、更难忘!下午2时,肖双友班长夫妇按时到达,李、肖二位战友也是在分别半个世纪后的首次握手!
 

(上图左起为肖双友、李传厚和作者在湖北罗田大别
山主峰天堂寨景区合影;右上为李传厚、
中为肖双友、下为作者军装照)


       在两位班长和嫂子下榻的大别山宾馆里,我们诉说着这么多年来各自如何寻找对方。李班长告诉我,他在九十年代初期,曾经向我们1978年见面时我的单位打过一次电话,可接电话的人说:“他不在了”!班长当时非常疑惑,以至在后面这几十年心中总是有一个疙瘩。其实,我在原来的那个单位只工作了四个月,后来也相继调动了几个单位,所以,接电话者的意思是说现在不在这个单位了。短短的“他不在了”四个字,让班长心中疑惑牵挂了几十年!我也是一直在寻找李班长,1994年、2008年我去过河北涞源,得知石棉矿已经不复存在;2018年汽车连战友在高碑店聚会期间,才在马政委的女儿马莉那里得知班长调回山东了,但不知在何地何单位。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五十年前我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同走军旅路;而今我们都已年逾古稀,白发苍苍,面面相觑,恍若隔世。但一起在军营度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地刻在我们脑海里。在车上,在宾馆,在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漫步,我们始终围绕着军营,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回忆,聊不完的思念,谈不完的话题,军嫂们默默地听着我们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也在分享着我们战友之间的那份深情厚谊!

 


(上图左起:徐华贵夫妇、李传厚夫妇、肖双友夫妇、
韩光玉夫妇在罗田大别山宾馆合影)

 

       罗田,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山区小县,既无名山大川,也不是历史名城。二位班长夫妇年逾古稀,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只为来此互相见一面,只为一辈子的思念和牵挂,我和老伴真的是万分感动,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体会这份真情!只有兄弟般的战友才能如此实意!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谢铁道兵文化网台前幕后的编辑们,为我们这次分别四十多年后的再相见牵线搭桥!感谢铁道兵文化网这个平台,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初心,无私奉献:传承铁道兵精神;编辑刊发铁道兵战友的诗词歌赋、纪实散文;牵线搭桥寻找战友;帮助救济有困难的铁道兵战友等等等等。是铁道兵文化网给了我们一座新的军营,给了我们一方再次展示铁道兵风采的舞台!
       永远的铁道兵!永远的战友情!
       2024年6月10日于湖北罗田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