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新加坡札记 (17)

  

 

新加坡札记 (17)



 

       新加坡目前有六条地铁和三条轻轨,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在地铁和轻轨的站台上,可以看到车站的站名用英语、马来语和华语三种文字标示,我平时也把地铁和轻轨,作为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前几日,出于好奇我乘坐地铁去了印族的集居地区--小印度。
 


图为小印度地铁站
 

       走出车站就被一种异域的氛围包裹,举目四望,街上,深棕色皮肤的人不少,蓄有胡须的男人忙着生计,他们穿着对襟的上衣,下面的窄裤腿外面罩着筒裙似的纱笼。多数女人则是用纱巾包裹着肩膀和腰,她们的头梳的很光亮,胸前绣花的裙袍很有特点,后背半裸,套在裤腿上宽下窄的锥形裤子上,真正穿着印度传统纱丽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那样显得太正式。她们喜欢披金戴银的饰品,有的还喜欢将鲜花编织的花环,佩戴在头顶,身边走过,香气袭人。
 




 


       按照我提前做的功课,先去了小印度的甘贝尔巷,这是一处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这条街巷不宽也不长,但人气却非常旺盛,各式商铺鳞次栉比,横摆的彩旗在阳光照耀格外鲜亮。化妆品和印度香料琳琅满目,水果摊上顾客络绎不绝,新鲜的热带水果,有好些我叫不上名字,价格也不贵。民族服装店挂着他们叫纱丽的印度服饰,现场还有裁缝可以根据顾客要求量身定制。紧挨着的就是几家饰品店,店中柜橱里展示着金银首饰、项链、耳环等,其中的手环饰品比较讲究,所用材料也各有不同,有贵重金属的,还有玳瑁玉石的,做工精美,式样特别夸张,其次还有古老民俗的人体彩绘,可以供游客体验一把他们的非凡魅力。街上更多的应该是花店了,五颜六色的花,对于印度人来讲,是繁荣兴盛的象征,他们将红玫瑰、黄色的金盏和白色的茉莉编织成串串花环,红黄白表达了爱、和平与纯洁的心愿。     
 

 


       出了商业街巷,便是一个热闹喧嚣的综合性集市--竹脚中心,因最初修建时被茂密的竹林所包围而得名。楼上主要经营服装,楼下是美食区,汇集了不同地区的风味佳肴,有海南鸡饭和粤式菜品,也有口味酸辣的印度黄姜饭以及东南亚美味。印度人吃饭是不用任何餐具的,男女老少皆是直接在盘中手抓,而且吃得干干净净。   
       印度人的房子是五彩斑斓,我看到在一堵墙面绘有牛的画作,我也了解到,出于宗教信仰、历史因素、社会习俗,他们把牛视为神圣的动物,象征着无私和慈悲的存在。     





 

        突然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乌云翻滾,我被人群挟裹着到对面的建筑物下避雨,透过葱郁的椰树,才看到这里居然是座气势宏伟的印度教寺庙--维拉玛卡里亚曼寺,这座寺庙香火极为旺盛,是这个地区的地标式建筑,进入寺庙无论是祭拜,或者是游览,都必须按照寺庙的规矩脱鞋,全身着长衣长裤(裙),不能裸露膝盖,我当然自觉地围上寺庙专门备好的纱笼,依次排队进入,这里精致的装饰物真是惊艳到我了,天花与四壁金碧辉煌,雕刻的有大象和飞鸟,庄重典雅。



图为一位神职人员


图为寺庙大殿

 

       信徒们在神职人员引导下依次进入高台上的殿堂,并给身上洒几滴水,我想可能权作洗礼吧,以求得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宁静,他们将带来的桶装牛奶,虔诚地倒入一只不锈钢大桶里,一位身材魁梧的神职人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帮着把老年人推到佛像跟前祭拜。 雨住了,走下寺庙台阶,驻足再看寺庙的外观,高高的四层方塔楼上,彩塑的神像精美绝伦,让人惊叹不已。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