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连故事:龙羊峡悬索载入史册

  

 

一连故事:龙羊峡悬索载入史册

  

杨明秀

 

  龙羊峡,位于共和县境内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沉积岩段的大峡谷,古称“高原古水道、大河第一峡”。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镌刻出岩层嶙峋、层峦叠嶂,堪为黄河上气势最为磅礴的峡谷群——龙羊黄河大峡谷,峡谷长40公里,峡口宽只有30米,河谷最宽达9公里。坚硬的花岗岩两壁直立达200米高。河谷两岸,一边是起伏峻险的茶纳山,一边是连绵不断的莽原,中间是一片宽阔平坦、肥沃丰腴的盆地,使整个峡谷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库区。峡谷两岸岩石为沉积岩,谷内沟壑纵横、奇峰险石、陡壁万仞,两壁直立约200米高,形成了“奇、幽、深、异、险、密”的景观特点,被誉为“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沙沟乡查纳村,在龙羊峡西黄河南岸,在历史上这里是一个古渡口。二十世纪初,这里是贵德辖区的白佛领地,为旺什科部落的冬春牧场。解放前,这里只能用羊皮筏子和一条单线钢丝绳过渡,不少人畜曾被激流吞没。新中国诞生后,海南州与共和县在查纳渡口处设木船摆渡,除放渡人、畜外,还可载波汽车。六十年代初,党和政府为了解决黄河两岸共和县、贵南县、同德县以及果洛地区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青海省交通厅规划设计在黄河羊龙峡口修建悬素桥,并请部队援建。



 

  1962年 7月26日铁道兵47团1营,奉命离开北京良乡,乘军列于7月30日到西宁,暂住杨家寨。8月5日、6日乘汽车前往贵南县过马营军马场,1连住地南滩,营部和2、3连住过马营(场部驻地)。1连当时的任务是收割青稞和刨洋芋。秋收工作季节不等人,对于从未拿过镰刀的战士來说,要在短期内完成几千亩收割任务,谈何容易?为完成任务,连里每天按各班人数分片下任务,实行赶帮超的竞赛。刚开始多数人一天收割不到二分地,后來提高到一亩多。劳动不到两天,多数人手磨出水泡,血染镰把,但没有人叫苦或装病休息。每天汗流夹背,浑身发痒,也没有条件洗澡。草原气候多变,雷阵雨说來就來了,身被雨淋湿,待雨过后继续干。连队勤杂班的任务不比各班轻松,如供应开水,按班丈量收割数,检查质量,及时公布情况,对好的班插小红旗,编写顺口溜快板,作现场宣传鼓动,还要帮落后班赶队,坚决完成当天任务。那时生活也苦,多半是青稞面杂粮,还吃不饱。当浙江新兵看到发黑的馒头或窝窝头时就发愁。为填饱肚子,晚饭后主动拿铁锹提水桶,又到收过洋芋的地里捡洋芋,在草滩上挖坑当灶,捡干牛糞当燃料,用水桶或饭盆煮洋芋吃。面对艰苦的环境左生活,1连官兵吃耐劳,发扬干得好、干得快的优良作风,按时圆满完成了任务让务,赢得时间又去赶修龙羊峡桥。



  1962年10月中旬移防到共和县恰卜恰龙羊峡,团指揮所,营部和1连住黄河北岸,2、3连住南岸沟口,负责修建通往军马场方向的公路。1连奉命修建龙羊峡悬索桥,参战官兵约120人。龙羊峡古有黄河天堑之称,是天然屏障之险关。两岸有百丈悬崖峭壁,石如刀削,但东岸顶为草原。若大的黄河水汇入几十米宽的岩沟后,水急浪大,旋渦翻滚,声震如雷,如站在近处便有头晕心惊之感。在那个地形环境,那个困难年代,那种落后设备条件下施工修桥也极不易。该悬索桥两岸桥墩由混凝土建筑,设计承载量为8吨。索桥两边各用七股粗钢丝绳组合,在岸两头岩石上打深卯坑用钢绳螺栓拉住,当战士打卯坑炮眼有一米多深,由于坚硬的花岗岩石,放炮后只炸出个小窝窝。施工中还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用什么方法把14股钢丝绳拉紧,形成相同的拉力?当时青海省唯有可用的设备是绞盘机,但如何把一台近两吨重的绞盘机运到河对岸?用汽车从西宁绕贵南县再到龙羊峡,但2、3连修的一段公路未完工,陆运不行。黄河上游没有机帆船。只好靠原有的能载4人过河的钢丝绳,但它的载重负荷量有多大能否承受得起?大家心中无数,危险性大,研究中争论不休,无人敢拍板,但工期不等人。最后于连长提议,顺钢丝绳再加一根用人力拉的麻绳,作为辅助力,在想不出其它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冒险为之。经过一连干战的努力,把一台绞盘机安全拉到南岸,破除了施工中的”拦路虎”。

  据1连时任文书胡可荣回忆,因当年在羊龙峡修桥施工条件差,难度大。同时,生活供应仍跟不上,鲜菜很少。时任于清钺连长着急,星期天不休息,救带着他和罗士权上山打黄羊,为大家改善生活。罗士权写下“连长领咱打黄羊”,记录当时的情景:一九六三三三晨,天寒地冻人兴奋。连长文书我三人,枪弹干粮背在身。飞跃索道过黄河,登上南岸峻峭岭。追打黄羊崎岖途,穿插奔走象猴跃。两只黄羊在山坳,耳眼警惕啃枯草。立马举枪亡命逃,连蹦带跳消失了。一根背带心连心,攀崖爬壁拴两人。相互救护保平安,龙羊峡畔战友情。不知不觉暮降临,歌声笑语返军营。艰苦险境增胆色,胜似疆场特种兵。

  1连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精神,战严寒、战风沙,克服高原环境下的种种困难,日夜奋战在黄河两岸的断崖激浪之中。经过一年的精心施工,圆满完成了黄河第一悬索桥修任务。完工验收时,省州交通厅(局)领导,部队团、营、连领导,工程设计师等参加验收,观察和检测,叫几辆解放汽车装物从桥面通过,结果桥的负重量大大超出设计标准,因此在通車典礼剪彩时,才敢叫十多辆车载人过桥。1963年11月10日龙羊峡黄河悬索桥正式通车。为庆祝通车,省交通厅、海南州领导带來几部电影放映,当地农牧民赶着牛羊群前来祝贺,还送了些牛羊肉慰问部队。还开展了射箭,摔蛟,赛马等体育活动。真是“黄河天堑变通途,藏汉人民齐欢呼”。该桥的建成,为两岸人民生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后因桥址处于龙羊峡库区被拆除。





 

  铁道兵47团1营在羊龙峡施工中,曾有两位战友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1963年7月12日3连62年入伍浙江湖州张家俊下河捞圆木时被黄河淹亡。1963年9月15日1连63年入伍甘肃会宁贺光前在龙羊峡悬索桥施工中掉入黄河牺牲。今天我们永远怀念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如今的龙羊峡,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修建龙羊峡水电站,由水利部第四工程局承建,历经13载,1989年完工,以单机容量32万千瓦、总装机128万千瓦、库容量247亿立方米,主坝高178米在当时称霸亚洲,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任凭时光如何蹉跎,曾经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龙羊峡悬索桥永远记载铁道兵史册!



 

  说明:本文参考相关资料和一连老战友的回忆整理而成!

  作者:杨明秀,曾任1连文书,青海省国投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