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放下梅梓祥先生的散文《今天的心依然滚烫》,又捧起孙荣刚先生的文学评论《滚烫岁月的军魂——读梅梓祥〈今天的心依然滚烫〉有感》,包括梅梓祥先生在其公众号编发孙先生的文评时所撰写的导读。今天,我沉醉在三位老铁道兵墨香之谊的这壶四十余年陈酿之中,如痴如醉。
我把梅梓祥先生的散文与孙荣刚先生的文评以及梅先生的导读放在一起赏读,就发现三位老铁道兵的墨香之谊里面那种韵味,如诗如画。不信,你看:
梅梓祥先生的散文中“写的是四位铁道兵二团战友的聚餐——他们均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河口大桥抢修,席间古稀之年的姚尚明动情落泪。”

孙荣刚先生“翻开梅梓祥战友的《今天的心依然滚烫》。文字间的暖意穿越时空,当‘姚尚明’三个字映入眼帘,心头骤然一震——这位曾是我政治处领导、入党介绍人的老战友,虽已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在铁道兵的历史长河里镌刻着滚烫的岁月。”
而11月1日,梅梓祥先生在编发孙先生的《滚烫岁月的军魂——读梅梓祥〈今天的心依然滚烫〉有感》一文写的导读说:“我与荣刚同样战友情深。他比我早入伍三年,我任编辑时他是投稿作者,我们有着相似经历:在连队写黑板报、向报社投稿,后来均从事媒体工作。”

如此,梅梓祥—姚尚明,姚尚明—孙荣刚,孙荣刚—梅梓祥,他们的墨香之谊绵延流长,如诗一般。就像古诗修辞手法中的“顶真"”一样,军魂情谊如同玉串珠联。
梅梓祥、姚尚明、孙荣刚三位老铁道兵的友谊不是始于近日,而是经历了四十多年淬炼的战友琴键(情结),是以军魂为支撑的不断维护加固的情感桥梁。
先看梅梓祥与姚尚明,同赴在京举行的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研讨交流会,两位曾经的铁道兵相会。并相约与曾一道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友聚餐叙旧。74岁的姚尚明改工前是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兵改工后曾任副处长。退休后,他一头扎进二团历史的整理。席间,姚尚明向梅梓祥借阅《中铁十二局志》以帮助完成一本二团二等功以上英雄模范的传记,“这是我要完成的最后一本书”。话音未落,姚尚明已哽咽。梅梓祥不由伸出手,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无需多言,那份对战友、对历史的赤诚,在掌心传递。
姚尚明与孙荣刚、孙荣刚与梅梓祥的关系,我在前面引述孙先生文评和梅先生导语时已经提到,不再赘言。

读罢孙荣刚与梅梓祥两位我所敬佩的老师的文字,我不仅感受到战友情坚如磐石,它经得起风雨的侵蚀,经得起时间的冲刷,而且,感受到战友情甜如蜂蜜,它已植入每一个军人的骨子里,已植入每一个世人的心眼里。
正如他们在字行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的——
孙荣刚先生说:“梓祥写的‘掌心的温度’,让我想起当年姚尚明握着手为我宣读入党誓词的触感。从战场教导员到历史书写者,他的身份在变,可对战友的情、对历史的责从未褪色。就像汤建国聊起与卢春房院士的同乡情谊时我忽然懂得的:铁道兵精神之所以滚烫,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姚尚明,用一生的热度去守护、去传递。
“窗外秋阳依旧,我望着远方,仿佛看见姚尚明办公室墙上那面褪色的军旗。这位不图名利的老人,用十多年笔耕为英雄‘树碑立传’,何尝不是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精神明灯——那灯里的光,是铁道兵永不熄灭的军魂。”
梅梓祥先生说:“我十分钦佩荣刚自学成才、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此前《中国铁道建筑报》纪念创刊70周年,我邀约8位与报纸有渊源的成功人士撰稿,荣刚便是其中之一,他写下《铁道兵报伴我成长》,回顾自己从战士到专职记者的历程,感恩报纸的培养。令我感动的是,他本是支持我的工作,却还特意寄赠湖北当地名茶,这份战友深情令人难忘。”
我赏读这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阵阵墨香扑鼻。似乎小酌一杯枝江酒,端一盏采花毛尖,醇香袭人,不由得陶醉其间!
写于广东深圳南山蛇口

作者简介
杨至爱,生于1949年7月,董市上街人。中共党员。曾任枝江县县属集体、国有企业经营者,枝江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曾为建国后枝江的两届修志供稿。编过《枝江县轻工业志》,《枝江市工业志(电子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