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儿时的味道:卤猪蹄

 

      儿时的味道最诱惑人的当然还是数肉味,只要是肉,无论红烧、清炖、回锅,还是炒菜、做馅、煮汤,都给人味蕾以强烈的诱惑并刺激着胃口大开。但儿时最喜爱的还是卤肉,因为别的肉菜只能吃饭的时候在餐桌上吃到,卤肉却可以当零食一样拿在手里细细品味。记得有一次大院一个孩子就拿了家里卤的牛肉在我们面前一点点地剥牛肉丝吃,让别的孩子看得眼馋嘴馋,纷纷跟他讨要牛肉丝吃,那画面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上世纪60年代,安康的国营肉店一等四指厚的肥膘猪肉一斤0.75元,二等猪肉稍廋一点一斤0.65元,三等猪肉最瘦一斤0.55元。一等肥羊肉一斤0.5元,二等羊肉一斤0.4元。虽然肉价不贵,但一律凭每月每人0.5斤定量供应的肉票购买。而且买肉都喜欢买肥的,因为可以把肥肉拿来炼猪油,以补充油水的不足。文革前夕那年,时任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书记的胡耀邦到安康视察之后,根据他的指示开放自由市场,其实就是开放农贸市场,允许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一下子就丰富起来,自由市场上的肉比国营肉店稍贵一点,但是不限量,敞开买。那年快过春节的时候,记得母亲买来一个猪头,收拾干净后和猪肝、豆腐干一起卤熟了放进竹篮挂起来防老鼠。每顿饭拿出一块切片浇汁就是一盘肉菜,可以吃好长时间。趁母亲不在,我们也常偷偷地从篮子里拿卤肉、豆干当零食吃。

       不是逢年过节,家里一般不做卤肉吃,安康的大街上却有很多专卖卤肉的摊贩,摆着大块的卤猪肉、卤牛肉、整只的烧鸡,用个玻璃的罩子罩着防虫蝇,看上去油光光、红喷喷地香气诱人,常引得一群嘴馋的孩子驻足一饱眼福。为了不放过小孩子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生意”,小贩也有办法,将大人挑挑拣拣买剩下的鸡爪、鸡脖子留起来专门卖给嘴馋小孩子。我就是卤肉摊贩的常客,3分钱1只鸡爪、1角钱1个鸡脖,我都买过。虽然吃不到多少肉,但是咂吧咂吧烧鸡的滋味也是最开心的享受。

       有一年在父亲下放的旬阳县神河区,街上唯一的一家国营食堂杀猪,父亲买回来两个卤猪蹄给我和弟弟一人一个,让我们趁热吃了。听到父亲这话,让我惊喜到怀疑自己耳朵是不是听错了?还没到吃饭时间,还热乎乎香气直冒的卤猪蹄父亲买来竟然不是当菜,而是让我们就这么将整只卤猪蹄吃掉?确认没有听错之后,我们大快朵頣,很快就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堆猪蹄碎骨。

       这是我第一回一次吃完整只卤猪蹄,虽然后来遍尝天南地北山珍海味,还是感觉那只卤猪蹄才是天底下最最美味。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