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吴聚云:《岁月回首·妻子》【原创】

  

 

吴聚云:《岁月回首·妻子》【原创】
 

  梅梓祥导读:

  聚云兄长的爱人孙桂兰我见过一次面,是一次战友聚餐;没有特别留意,印象中温文尔雅、贤淑的气韵。

  《岁月回首》一书中写了祖父母、岳父、岳母,父亲、母亲,以及几位舅舅全家老小,都是齐鲁乡村普通、善良的农民,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热爱劳动,追求幸福;婚丧嫁娶,乡风民俗……都在聚云兄长深情的笔墨中一一展开。选“妻子”篇,论亲情和文采,是不二选择。

  美的很,感动得很。聚云兄“早恋”,中学毕业就与桂兰大姐好上了。结婚是那个年代的风俗,送毛主席像,多年后记得那天的雪。桂兰大姐是社办教师,一次次考试,被人算计,考上师范,教学出色,任教数学班学生成绩好,被评上高级教师……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拼搏奋斗史。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桂兰大姐的好,与聚云兄长不分仲伯。文中孝敬尊长,教育后代,无私帮助邻里乡亲……点点滴滴,让人肃然起敬。

  “伺候老人,抚养孩子,料理家务,下地种田,还有繁忙的教学任务,多副沉重的担子压在桂兰的肩上。”这样简略的概括,背后不知多少艰辛没有写够呢!
 

图片

  

       我的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的妻子

  吴聚云

  我的妻子孙桂兰出生于1947年农历6月9日,
和我是初中、高中的同学,同窗共读整7年,在校时期相互都有好感,我曾是她的入团介绍人。进入高中后,我担任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她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她思维敏捷,学习刻苦,有些偏科,数理化成绩极好,是年级的数理尖子,语文成绩却比较一般。高中毕业前夕,我和学校的马老师去菏泽市及菏泽地区所属的几个县搞学校校长王炎臣的外调材料,返校后大多数同学都已毕业回家,只见到少数几位同学,也失去了和班里同学拍摄毕业照的机会。令我欣慰的是桂兰却没有走,一直在学校等我。我俩找了个地方单独谈了一会,确定了恋爱关系。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我们连手也没拉一下。那个年代,谈恋爱远赶不上现在的年轻人那么浪漫,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毕业后不久,我和桂兰通过书信约好时间,骑自行车去鄄城县城拍了张合影,中午在鄄城饭店喝了两角钱一碗的羊肉汤,便返回了各自的村庄。可惜的是,桂兰的那张合影丢失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参加高考,因时间太紧,匆忙之中,便剪下了我保留的合影中她的头像,自此,失去订婚合影成了我终生的遗憾。后来,同班同学孙学冉得知后,将桂兰送给她的那张合影给我们邮来,可惜照片受了潮,下半部身子模糊不清了;同班的另一位女同学李宝香保留了一张,50多年后也给我们邮来了,而且照片完好无损,我们特别感谢。
 

图片
 

  1969年2月14日(农历腊月28日),是我们结婚的日子,娶亲人有本村的岳喜旺,我的发小彭本莲的媳妇,还有我的二弟。他们3人各骑一辆自行车,早早出发了,谁知老天骤然变脸,下起了大雪。返回时,桂兰也是骑着自行车,和他们同行。由于雪太大,只好推着自行车缓慢行走,25华里的路程,走到家时,已将近下午两点,鞋湿透了,身上全是雪。家中院子里香台上方,已挂好毛主席画像。桂兰抖落掉身上的积雪,由本村赤脚医生吴昌文主持,向毛主席像行了鞠躬礼,跪拜了奶奶、父母和姑母,婚礼就结束了。

  婚后我和桂兰仍从事教学工作,我在张楼联中,她在箕山公社的王垓联中,1970年底,桂兰调到张楼联中教学,我则参军入伍远离了家乡,来到祖国大西南的四川省铁道兵部队,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的建设。

  依我们两人的学习成绩,如果不是爆发文化大革命,考入大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却成了南柯一梦。由于结婚,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又和我们擦肩而过。说起来可笑,我们这批学生高中毕业离校后,大都当了社办教师。大学何时招生,没有任何消息。我们都已20来岁,到了男婚女嫁的年龄。家庭条件好些的,长相差不多的,大都结了婚。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时,因结过婚的排除在外,那时又不兴造假,所剩无几的因家庭条件差或相貌不招人喜爱等原因未结婚的高中生,无论学习好坏,几乎无一例外地进入了大学。
 

图片
 

  婚后不久,便品尝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当个社办教师,除挣一个劳力的工分外,每月仅有5元钱的补贴。想想寒窗苦读10余载,又赶上自然灾害忍饥挨饿,却落个如此下场,岂不寒心?后来,3个孩子相继出世,再后来,又分田到户。伺候老人,抚养孩子,料理家务,下地种田,还有繁忙的教学任务,多副沉重的担子都压在桂兰的肩上。那些年,多亏有姑母的悉心照顾,全力付出,桂兰才能够安心教学,否则,别说照顾家中,一个星期6天(那年代每周只有周日休息)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完成。

  我清楚地记得,为了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孩子生活过得好一些,她多次找到粮所的熟人,卖粮食兑换成粮票,再用粮票买点细粮;为了责任田的庄稼长得好些,她又找到供销社的熟人,买些化肥。有一次,她用青岛产的加重金鹿牌自行车将3袋净重240斤的化肥驮到家中;为了教好学,她往往备课和批改作业到深夜。

  她曾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的优秀教师和模范共产党员。由于她教学工作出色,教育部门将她从张楼联中调到大埝公社中学任教。

  1977年秋季恢复高考后,她刚生下小女儿姝萍,未出满月就进了考场。考试结果进入了分数线,体检了身体,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却名落孙山。

  1978年暑假,好不容易带着孩子来到河北围场,到部队探亲,却接到参加教师转正考试的电报,匆匆返回家乡,进了考场,其结果又未遂心愿。看到有的同行上学时成绩不如她,教学工作也没她出色的转正了,她怎么也想不通,脑海一片空白,丢三落四好长时间。后来才知道不正之风渐进教育领域,有人托了关系,有人窥探到了标准答案。
 

图片
 

  高考的落榜和转正希望的破灭深深刺痛了桂兰的神经,难道我就这样当一辈子社办教师?不,我不甘心!我要奋发图强,我要靠自己改变人生!正所谓山不转水转,此路不通改道行,桂兰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高校的函授学习。

  每年两次的函授学习,都是在离家百里之远的菏泽市进行。桂兰往往是披着一身尘土,便赶到函授地点。有时函授时间安排在秋收大忙季节,桂兰就带着孩子进行函授学习。暑往寒来,苦读3年,拿到了专科函授文凭,还要再学,又坚持两年,终于拿到了函授本科毕业证书。

  函授毕业后能否转正,教育主管部门给不出肯定答案,但师范学校毕业肯定是给安排正式工作的,1982年,桂兰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隐瞒了年龄,又报考了梁山师范学校。这次升学考试,桂兰的成绩名列前茅,却有人反映她年龄过大,反映到县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张福聚对桂兰很是了解,他一锤定音:她是地区教育战线优秀教师,年龄大些有什么关系?谁有她这个条件,考试成绩也过关,同样上报录取。全场哑然,桂兰顺利地迈入梁山师范学校大门。

  我那时在铁道兵部队八师38团担任五连政治指导员,桂兰被师范学校录取的电报发到连队后,连队其他领导看到了,非让我请客不可。我也十分高兴,花10来元钱让司务长买来一瓶茅台酒,让炊事班炒了几个菜,还正儿八经地喝了一场。

  梁山县城离我家抄近路少说50多公里,为了节省路费,桂兰总是骑自行车前往学校。听桂兰说,开学之后,语文老师看到班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年龄几乎超过老师,感慨颇多,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逼上梁山”。看到作文题,桂兰浮想联翩,毕业后14年的辛酸往事一齐涌上心头:30多岁了,已有3个孩子,还要来上中专,不就是为了有个正式工作,这不是被逼的吗?这和当年的水浒好汉被逼上梁山有什么不同?想到这里,写作起来犹如妙笔生花,一篇作文竟然一蹴而就。在中学时语文成绩平平,毕业后没写过一篇作文的孙桂兰,竟然将这篇作文写得出奇的好,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全班同学一片喝彩,真是有感而发呀!

  1984年夏季师范毕业后,桂兰被分配到鄄城县第十一中学(后改为县实验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工资按大学本科毕业生核发。桂兰终于在37岁时有了稳定的工作,这和她多年的奋发努力,锲而不舍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1986年,桂兰被评为中教一级职称,上世纪末,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她所任教的班级,数学平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桂兰出色的教学工作,被鄄城一中的领导看中,副校长冯道增专门找到桂兰,动员她调到一中任教。桂兰考虑到实验中学校长苏衍伦对她有知遇之恩,现在实验中学正处在扩大规模阶段,急需合格教师,如果做出一点成绩就另攀高枝,于良心上、道德上说不过去,婉言谢绝了冯校长的美意,冯校长对桂兰的人品更加佩服,曾对别人说:现在,像孙桂兰这样品行的教师真是太少了。

  新世纪初期,桂兰内退,马上被育英私立中学聘去担任数学老师,并安排她担任数学成绩最差的两个班的课程,结果期末考试时,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扶摇直上,分别名列年级班级的第一、第二名,校长赵庆东对桂兰大加赞赏。在私立中学任教一年后,儿子催我们到福州照看孙子,桂兰不得不向学校辞行,校长赵庆东挽留不住,忍痛惜别。以致于在福州一年多的时间里,赵校长多次打来电话,询问桂兰能否返回鄄城再到他的学校任教。
 

图片
 

  桂兰非常乐于助人,她的一位表妹夫原在县粮食局油厂上班,油厂倒闭后失业在家,曾卖过打火机,叠过火柴盒,桂兰领着他冒着雨雪天气,多次找人事局,找县的领导人,为她的工作安置操碎了心,最终被安排到县技术监督局。

  一位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陈爱华,跟着桂兰实习。桂兰看她人品好,胜任教学工作,又清楚她家系农村,在城里没有什么亲人和可以依托的关系。桂兰主动找学校领导,推荐她在实验中学任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后陈爱华结婚,生孩子时,家人为省钱,将她送到私人诊所,

  使一个8斤多重的男孩,因难产死于腹中。桂兰闻讯非常痛心,将其家人数落一顿后,又找来县直机关计生委主任王一亮等人,查看现场和死婴,以便备案再生。后来陈爱华又生一女孩,因那时计划生育特别严厉,再也不敢生育了,陈爱华深为生第一胎时误入私人诊所悔恨不已。

  我的侄子吴刚,天资聪明,却不爱学习,迷恋上网吧。桂兰让他住到我家,对他跟踪监督,并经常找他的老师让其对他帮助教育,终于使他的学习成绩快速好转并考入大学。

  侄子士勇、士敏参加工作时,桂兰领着他们多方奔走,完善了手续,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妥善安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定居北京后,凡家乡的亲朋好友来北京治病或观光,桂兰都热情接待,安排食宿,陪他们就诊或游玩,有时还送些钱款给他们。

  桂兰的大姐家庭条件不好,长年有病,桂兰每次回家,都前去看望,送些钱物。大姐去世时,桂兰火速从北京赶回家乡,并送上办理后事的所有费用。说实在的,花在大姐身上的钱,比花到亲生父母身上的都多。

  我的三妹原是县酒厂的工人,酒厂倒闭后生活极其困难,桂兰经常给予资助。后来发现,她因家庭困难连续多年没交纳养老保险金,已欠下5万多元,桂兰二话没说,拿出2万元钱,并责成妹夫不管是借或贷,必须马上筹款3万多元,终于补齐了三妹拖欠的养老金。以后的每年,桂兰都督促三妹交足当年的养老金,终于使三妹在2021年底如愿办理了退休手续,每月可领取2600多元的退休金,桂兰的心终于放下了。

  孝敬老人方面,桂兰始终如一,为妯娌们做出了榜样。在妹妹弟妹的眼里,她是可亲可敬可以信赖好大嫂,有什么事,

  都给她说;有什么困难,都请她帮助。二弟夫妇快70岁了,为了不麻烦儿女,自己建了一处院子,她资助1万元;三弟 的小儿子买车,钱不够,她资助1万元。桂兰堂弟的小儿子

  在河南舞钢市工作,听说买楼房时钱凑不够,马上汇去1万元。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她催促我为家乡捐款2万元。就连村里的一些老人,她也经常给予资助。

  2021年底,我们刚回到老家,一位拄着拐杖,提着一篮子鸡蛋和水果的95岁的彭二嫂颤巍巍地来到我家,感谢桂兰多年来对她的关照,非让我们收下不可。在我们村,桂兰威望相当高。
 

图片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