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记录---《老公路人情未了》(177期)【原创】
院子大门(本人设计)
前几天回龙岩参加八一聚会,利用在龙岩多逗留的几天,特意邀上曾经的同事陈清梅和陈国生一起,沿着年轻时的足迹和翻阅着青春季的记忆,走进龙岩当代的“公路”,梳理着老公路编织的“情愫”,首先探访了龙岩新罗区公路管理中心。它的前身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称为县养路工区、县公路段和区公路分局,前几年由于体制的再度变更,才有了现在的“管理中心”称谓,确实,不管历史上这里叫什么,它始终是新罗区这片土地内300多公里国省道管养的中心,也就好像现在叫“管理中心”才叫对了。
走进我们当年的办公区域,现在的生活区。一个40年前就存在的院子,那时,集办公、食堂、宿舍、停车及活动于一体的院子。院子方方正正,两座宿舍和办公楼及食堂分别坐落在东南西北,像是一个的四合院,因此,一年四季总有一座首先迎着朝阳或者送走夕阳。公路职工、家属共同工作和生活在这个院子内,更像是一个大众家庭,日夜相守朝夕相处,那工作的繁忙身影与生活的休闲心态完全交融在这里,不时洋溢着和睦、温馨和友爱的氛围。我自参加工作及后来的几年在这个院子里渡过的日子,总感觉得很惬意并留念至今。虽然,现在两座宿舍都显得老旧,食堂改做他用,办公楼外移后原办公楼拆除,但那院子还是院子,老模样没什么大改变,只是住家绝大部分已经易主,再不是职工而是外来客,可就在绝无仅有的极少数职工住家中却遇见了我意想不到甚至喜出望外的人。
院子四面的建筑物及旧办公楼拆除后的空地。(矮宿舍及办公楼由本人设计,陈清梅施工)
我1977年毕业分配到龙岩养路工区工作,第一天到工区报到时首先遇见的人就是他。那天,他站在只有两层高的办公楼走廊栏杆上朝西边正看着什么,我贸然地走向他自我介绍说,我是地区养路段分配来工区工作的毕业生。他看了我一眼说,哦,很好呀,欢迎。后来,给我办手续的同志介绍说,他是程兆绥区长。就这样,他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位认识的领导并在他身边工作了近两年,因为,不久他调到地区养路段去当材料科长了,几年后我到地区工作时他已退休返回莆田老家,于是,我与他久未见面,虽然我也曾想拜访,但始终不成,因此,今天偶见时隔已是30余年了。
老区长,今年102周岁,看上去还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声若洪钟,也留着一捋百岁寿星标配的银须,一个健康老人的完美形象跃然面前,让我这号称古稀之人依旧叹为观止,顿觉年轻许多。确实,他是那个年代担任市、县两级公路部门领导中至今还健在的最高龄人,也是我70多年的人生中,接触到的最长寿老人,今日有幸见得这样的老寿星、老领导,真当是福分满满。虽然,他记性不足,但他儿子把我介绍给他时,他还能依稀记得,无疑,他肯定还能延年益寿。
与老领导、老寿星合影
辞别了老区长,而后,我们又去看望了另一位今年87岁的老领导苏克成。他是我参加工作时的工程主办,我和陈清梅都在他部门当技术员,他后来又任段长书记等,公路体制变革后任县养路费稽征所书记。他是省公路设计单位里的测工出身,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4岁就跟随设计单位参加福建公路几条干线的测量设计,而后逐步成长为公路技术干部,因此,他还属于福建的512老干部,至今享受仅次于离休干部的待遇。
我们与他也算多年不见,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他老伴林老师去年过世,都因为疫情而没能送别而内疚,所以,今日看望老领导的同时也有向他问安之意。老领导在公路部门几十年没离开过,不管从事技术或者当领导,均在干部职工中享有德高望重的声誉,令我至今对他仍然敬重有加,当然,陈国生和陈清梅两位也不例外。
我们的到来,骤然给老领导带来几分欣慰和喜悦,交代孩子买来水果沏好茶,与我们聊身边事、天下事,陪我们谈现在事、将来事,好不开心一阵子,只是陈国生还有急事,只好匆匆告辞了。
看望苏克成老领导(左二)合影。左一陈清梅、右一陈国生。
公路人,不管走到哪?身处哪?都会被大地上的“路”或者心中的“路”牵连和维系着,由此产生一种经久不散难以消弭的情结,我们三位也就是这样,不管离开这个院子多久,担任了什么,对院子的情感始终没有抛弃,而且铭记在心,自然也就成全了我们这样的邀集和探访,包括当天还分别拜访了现任的市公路管理中心的赖永芳主任和区管理中心的谢先平主任及许多曾经的同事们,尽管都是我们的后生或者后任,也同样缘于“公路”的情怀。
到龙岩市管理中心拜访并与部分老同事在一起。
作者简介:
邱榕木 笔名:秋龙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人;
路桥高级工程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年轻时参军当铁道兵,退伍后长期在县、市、省级交通公路及城市建设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曾任职于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公司。
著有:长篇小说《中国路姐》《路魂》《铁兵谣》
散文集《漫步地球村》《东水涟漪》《榕城秋语》
诗词集《榕木诗词选》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