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梓祥导读:
推介《铁血雄师》,作者应广泛,内容尽可能地丰富,都是需要我认真选择的。
抗美援越的年代,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正热火朝天,战场尤甚,选了一篇。除了抢修的主业外,其他工种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尽千辛万苦和危险的军邮员,其重要性及功绩必须记载,选一篇。
战地学《毛选》
六支队三十二大队(12师 58团)
李传吉
1965年10月入越后,晚上没有电,到处漆黑一片,又没有文化生活,上级发来《毛泽东选集》人手一卷,后来又下发《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当时有一首歌曲《毛主席的书战士最爱读》,正如歌中所唱,我学习毛主席的书越学心越亮,越读劲越足。
7号公路是58团入越后新建的第一条公路,桥涵较多,雨季塌方频繁。为了抢工期,苦和累不必赘述,那真是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水啊。到了晚上除了连队组织集体学习外,其余都在煤油灯下学《毛泽东选集》,这已形成大家的自觉行动。在越南防空袭很重要,煤油灯需做成防空罩,我们自己设计在灯的四周各留有一个活动门,一个灯最多供4个人看书,如果1个人看书,就把其它三面关闭,灯光照射也就几十厘米,且光线也非常昏暗,以利于隐蔽防空。
在入越的三年零六个月的时间里,大部分晚上都在读毛主席的书,《毛主席语录》随身不离,有空就看。在煤油灯下、趴在床铺上学习,重要段落用笔划下来,并写入笔记,累了就变换姿势继续读,真是“千遍那个万遍(哟嗬)下功夫”。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毛泽东选集》通读了两遍,《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不知读了多少遍,加上《反对自由主义》都会流利背诵,还写有两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可惜后来在一次大暴雨,屋内进水,三本笔记浸泡,没有保存下来)。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选集》的精装本,不时还拿出来看看。当时,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6年7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传吉,1944年 12月出生,1964年12月服役于铁道兵 58团 4营 14连, 1965年 10月奉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历任战士、司务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机关干事、组织股长、纪委专职副书记等职。
战地军邮站
六支队一中队 谢忠运
我们六支队主要担负8号、10号、12号公路的改建和修建任务,部队首长见我个子小,把我调到师军邮站云南 16号信箱工作。三年里,我把军邮站当作抗击侵略者的阵地,立足本职,放眼世界,认真做好报纸、文件的收发和战友们书信的投递工作,做到准确、迅速、安全无差错。
1967年8月的一天,我到 37大队送邮件。下午四点半,两架 F-105飞机突然从云层中钻出,向大队驻地投放燃烧弹。我见势不妙,把一袋报纸顶在头上,弯着腰跳进了路旁的小沟里防空。这时,一块弹片呼啸而降,正好落在报纸上,我怕报纸着火,不顾美机还在轰炸,赶紧脱下衣服,扑灭了火焰,保住了报纸。1967年春节,我和驾驶员马思明一道去巡教送邮件,公路被飞机炸坏了,当天晚上无法到达目的地,大年三十晚饿着肚子。第二天,为了防止空袭,军邮车只好开到竹林里隐蔽,正好遇上一辆拉菜的汽车也在那里防空,我俩从这车上要了几根黄瓜充饥,度过了大年初一。有一次,我们送邮件到了莱州河边,遇上发洪水。数百米宽的河面,波涛滚滚,浊浪排空。轮渡的舟桥船早已撤走,军邮车无法过河。那时邮路不通,这批报纸和信件都积压了一个多月了。我感到不能因为洪水,再压在我的手中。我和同行的通信科曹参谋两人商量,决定让军邮车隐蔽待命,请越南老乡帮忙,用独木船送邮件过河。所谓独木船,就是在一棵大树上凿几个大洞作船舱,由一个老艄公驾驶着在河面上来回运送货物。我和曹参谋把邮件装船后一起过河。船驶到河心,一股巨浪打来,险些把独木船打翻,我们俩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越南老乡驾船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才使我们有惊无险。船到对岸时,已是晚上七点多了。那时,通讯设备很差,一时无法与接收人联系,又担心天亮后美机的空袭,我只好让曹参谋一人看守邮件,只身背着一支冲锋枪走了二十多公里的夜路,来到部队驻地,让通讯班的战友开车到莱州河畔接收邮件。交接完毕,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当我看到这批邮件没有因为洪水在我手中再度积压,想到连队战友收到家信后,那股欢呼雀跃的高兴劲,内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觉得这样的险冒得值。
谢忠运,1946年出生,福建人,1964年 12月入伍,历任六支队司令部军邮员、警卫排战士,师后汽车某连文书、司务长、指导员,师后政治处干事等职。1982年转业任福建省连江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员,县委政法委干事、秘书、政法委机关党支部副书记等职。2006年底退休。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