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梨沟
——为纪念建军95周年而作
梨沟 ,一个从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不起眼的地方。它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离北台钢铁有限公司约5公里左右,四面环山,给人一种幽静、神秘的感觉,据当年老兵讲电影《英雄儿女》中有几组镜头在这里拍摄的,1979年4月份我们结束在辽阳市徐往子三个月新兵连军训,从辽阳乘火车到北台车站下来后,改乘汽车。汽车在狭窄不平的山路上大约行驶半小时,终于到了目的地,一个叫梨沟的地方。 冬日夕阳下的梨沟,我还没来及看清她的模样,她却含羞躲进了夜色之中。在平原长大我们从没有见过山,很兴奋,很期待。第二天,没等天亮,我们几个战友就去爬山,第一次见这么高的山,冒着严寒,踏着深雪,当爬到半山腰时,就听到营部放的起床号声,才恋恋不舍下山。急忙回来参加出操。爬山的欲望很强烈,很迫切,巴不得第二天是星期天休息,就可以实现爬山的愿望。
据老兵讲梨沟名称的来历,很简明,说由于满山长了很多梨树,所以就叫梨沟。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了隐蔽需要,将铁九师修理营迁到这偏僻深山。 冬天的梨沟一片静寂,只有西北风在呼啸,满山遍野都是积雪,除了山顶上的树的轮廓能从山下看清外,其它都看不清楚,山连山,形成一个不规则弧线,群山叠峦,山坡上的树枝大多已枯萎,常绿的树种少,每座山约高在300米至500米之间,从山顶到山脚,银装素裹,好一片北国风光!我一有时间就喜欢看看远方的山,有百看不厌的感觉。山的高大,山的雄伟,都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我爱山,也爱水。由于四面环山的原故,梨沟的冬天早上太阳出来较迟,一般要8至9点才露头,下午3至4点太阳就早早下山了。冬天的阳光比较吝啬。
终于等到了星期天,草草吃过早饭,我们几个战友就开始了爬山,刚开始脚上有劲,往山上走的速度较快,有一股冲天干劲,随着山坡越来越陡峭,呼吸越来越来急促,可心里很不服,谁也不想第一个说认输的话,爬着爬着,气呼吁吁。山上本来没有路,都是走的人多了,才形成了路,所谓路,只是间隙略大点,越走路越窄,树枝也越密,更加难行。有时还要折断挡住前行的树枝,看着山头还那么高,前行的路还那么长,让人心里发怵。有的山坳里堆满积雪,一不小心,很容易掉进去,十分危险。望山生畏,爬到大半山腰,第一次爬山在无奈中结束,留下一片遗憾。当兵人从不服输,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与你再来相约。
梨沟不是很大,约有四公里长,记得有四个生产队,一条蜿蜒山路连着外面世界。我们修理营有两个连(后来一连从赤峰搬来)、一个教导队加上营部,职工家属房等。与施工连队比,在住房条件上优越得很多,基础设施也齐全,有锅炉间,负责供暖气,有开水房、篮球场、军人服务社、军人食堂………,难怪老兵经常讲,我们是“大门进错了,小门进对了”,所谓大门是指铁道兵兵种,所谓小门是指后勤部所有下属部门。修理营是既条件好,又能学到技术,一举多得,能到修理营都是幸运儿,不少干部子女都安排在修理营,可以说非富即贵。当时的心情甭提多高兴。除了少许早操训练,与工厂上班几乎没有两样。有的学电工、车工,有的学钳工、修理工、木工等,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即使退伍回到地方,也有用武之地。从心里要唱出来,我自豪,我光荣的铁道兵。一种荣誉感始终在心头。
春天如期而至,大雪消融,溪流淙淙,万物苏醒了。草绿了,花开了。满山遍野的山岗上到处开满梨花,梨花白,杏花红,还有许多说不名植物,有蓝色、黄色、紫色………姹紫嫣红,美极了。清晨漫步在山路上,那花草的青香味,有点像薄荷、有点像香水的味道,总之说不清楚,但难以忘怀,沁人心脾,现在回忆起,鼻内仍有余香。狠狠得吸上一口,令你陶醉。春天是爬山的好时候,还有一个末了的心愿-----登上梨沟最高山峰。这一次要总结上次爬山的经验与教训,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带足水,零食、绳子等。我们一行五人,一字队形,一边唱哼着革命歌曲,一边雄纠纠气昂昂的开始攀登营房后面的高山,累了,歇一会儿,喝口水,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加油,掌握登山要领。上山时,上半身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两臂、两腿动作协调配合,两臂用力摆动。同时,尽量让脚后跟使劲。这样就达到了事与功倍效果。山坡上长满了树枝,挡住我们登山的道路,大树枝,绕道走,小树枝,拔开走,披荆斩棘,不言放弃,走在前面的战友拉着后面的战友,后面能使上劲的时候推着前面战友,就这样一拉一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山顶最高处有块很大石头,大约有4米高,四面都很光滑,一块巨石,挡住我们登山上,怎么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利用人梯,一个叠上去,终于登上山顶,山高我为峰,一览众山小。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山向下望,那种感觉妙不可言。站在山顶,朓望远方,连队营房排列整齐,一排排错落有至,灰瓦红墙,锅炉房的烟囱高高耸立,篮球场、大厂房尽收眼底,那高高的白杨树枝叶茂盛,山脚边的梯田,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还有我们自己种的责任田,再看看那儿,是营区大门,那儿是我们排的车间………,我们很激动,唱不完,看不够,只可惜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摄下这美好的画面。为了留下回忆,我在山顶一颗松树上系上一根红色布条,把我的那份怀念与牵挂永远留在梨沟山顶上。
梨沟修理营全貌
梨沟修理营部分营房
夏天的梨沟稍短暂点,以至于还没来得及回味,就俏俏走了,夏天气温也有高的几天,山区里的小气候,有雷电也有暴雨,只是次数不多,很有节制。一年最好季节是金秋,大自然的彩笔描绘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一幅精品水墨画。满山坡的各种野山果好似约好的,一起成熟了,野山楂果、野山梨、野核桃、野蘑茹……,一个野字了得,我们采撷各种野果,一边吃,一边采,用挎包装满野梨,不大不小,与人工培植的个头差不多,只是口味不敢恭维,不够甜,有些涩,水份不少,吃多了舌头都有些僵硬,不管怎样,也是大自然的恩赐与馈赠。野山长的野果,无人管理,无人栽培,所以不存在违反部队纪律问题,爬在树上摘野果的,摘木耳的,有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的。好在梨沟的野梨不够甜,否则,梨沟的梨摘个精光。深秋的梨沟犹如一位疲惫的老人,放慢了脚步,一切都顺应自然,又进入一年中最漫长的冬天。
梨沟的四季不太分明,夏短冬长,春秋相间,陪伴我们的最多的是冬天雪景,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冬天的那种静谧、旷野、寂寥,那寒冷的风,美丽的雪,空旷的原野,萧索的树木,梨沟的无私奉献她的各种山货,镌刻在我的心里。梨沟因有部队而有生机,部队因有梨沟而精彩,风光独好,一块宁静的山沟沟。
1981年的有一件值得我终生难忘的事,有一位77年黑龙江绥化兵,这天下午近五点钟,天快黑,这个兵在用汽油清洗零件,他爬到铁橙子上打开灯头上的开关,突然灯头上发生火花,将他手中的汽油然烧起来,他一慌张将手向地上一甩手,脚下的油盆燃烧起来,他更加害怕了,向下一跳,不小心将油盆踩翻,汽油溅飞到他下半身,大火一下子窜开,他成了一个火人,其他战友用灭火机前来救火,但还是将他下半身烧伤,立即送本溪医院,全连紧急集合为他献血,此时雷声由远至近,狂风大作,倾刻下起瓢泼大雨,连长去了本溪,指导员探亲在家,我是连队文书,连长嘱咐我做好全连营房、厂房的防水防洪工作,我穿上雨衣,打着手电筒,组织全连战友灌砂袋,阻住门口,严防死守,把洪火水挡在门外。二连一切又恢复正常生产生活。通过这件事情,使我感到,遇到天灾人祸不要慌、不要急,沉着应战,才能化险为夷 。只有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铁道兵面前无险阻!
离别梨沟42年了,实际上我真正在梨沟只有一年多时间,现在问起梨沟军营大门的朝向,我都说不清楚,但梨沟是我部队生活真正开始的地方,那里有我青春梦想、有过我激情热血、有我情同手足的战友,有……..。只有在梨沟呆过的人,才会对她有那种依恋情感,她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多少次梦回梨沟,梦回军营,梦回昔日时光。梨沟承载着我太多太多回忆,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但对梨沟深刻印象,却挥之不去,永远驻扎在我脑海里,尤其那野梨的苦涩味道,沉淀在我味蕾里。今生如有机会很想很想再一次回到你的身边。
难忘梨沟——我火红青春刻骨铭心的记忆;
难忘梨沟——我军旅生活的峥嵘岁月:
难忘梨沟——我的第二故乡:
难忘梨沟——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难忘梨沟——我心中永远不㪚的军魂!
( 匆匆撰写此文,献给我曾经当兵的战友,特别是一道在梨沟一起登山战友,仅以拙作,纪念“八一”建军95周年。)
右一为袁国平
袁国平戎装照
袁国平近照
作者简介:袁国平,江苏省如皋市人,1978年12月入伍,服役于89209部队后勤部,(铁九师后勤部修理营,任文书四年,中共党员,参加过师政治部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曾在《 铁道兵报》发表过多遍文章。兵改工后,1986年后调回如皋市绢纺厂,后自谋职业。在《如皋市报》发表多篇文章。现为79兵“如皋市铁道兵之家”群主。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