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89311部队十连的系列战斗故事(之十) 菜窖的故事


  

 

89311部队十连的系列战斗
故事(之十)  
菜窖的故事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们在东北当过铁道兵的人来说都不生疏,知道它的含意和用途,特别是在炊事班干过的战友,那就再熟悉不过了。菜窖是连队用来储存越冬蔬菜的地方,那时各个连队都有,但是我连自建的一个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冬暖夏凉,既能藏菜又能藏兵的大菜窖别具一格,各级领导参观后风趣地说:十连的菜窖俨然像是一个能攻能守,攻防兼备的“地堡”。

  我连的菜窖,不仅能把自己种的大白菜、土豆、大葱、萝卜等蔬菜和上级从黑龙江、吉林省产菜基地调入的越冬蔬菜及购买的海拉尔的高粱米、面粉等主食都存放在菜窖里面,延长了食物的储存时间,解决了因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通运输不便,影响部队正常生活的矛盾,而且还有战时藏兵之功能。

  说起我连的菜窖,还有一段故事呢?

  1977年8月,我连先遣队从长白山下的烟白线转战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自治旗西索木的伊敏线,11月大队人马陆续赶到,一边参加西索木铁路、公路大桥桥墩沉井作业的前期施工准备,一边安营扎寨。1978年春,正式拉开了伊敏河铁路大桥施工的序幕,没有时间顾及副业生产,更没有考虑到全连的越冬物资储备,入秋以后连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吉林、黑龙江等蔬菜产地的几个大市场购买的大白菜、土豆等果蔬,少数几个班辛苦开荒种的土豆,这些物资怎么越冬?摆上了连领导的议事日程。

  古人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辛勤劳动收获的土豆果实,从市场买来的果蔬商品,要保鲜,要越冬就要收藏。而最好的储存方式是把它们放进地窖里。一是因为地窖封闭,不容易氧化变质;二是地窖相对温暖,不至于被冻坏。

  于是连队领导就组织人员挖了一个小型的简易菜窖。窖顶用圆木杆及草袋简易铺设了一下,大家的主要精力仍放在一线施工上。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冬天,一场大雪以后,天地间一望无际银装素裹,草原上白茫茫的一片。一天,一头脱单的马不知怎的跑到了我连的营房附近,那时连队还没有来得及修建围墙,也许是由于我连的地窖顶极其简易,马灵敏的嗅觉,闻到了果蔬的香味而来,一不小心马失前蹄掉进了我连的菜窖,马到是因祸得福,吃了一肚子的大白菜等收储的果蔬。饱尝了一顿美餐。

  大家闻讯赶到后,七手八脚把马拉上来,一位刚入伍的新战士幸灾乐祸,手舞足蹈的说:“太好了,有马肉吃了!它吃我们的菜,我们正好吃它的肉!”老兵们也兴高采烈,一位老兵说:“天上飞禽数鹌鹑,地上走兽数兔马”、“我们可以尝尝马肉的鲜味了!”还真有人拿匕首,找杀猪刀去了。

  这时指导员站出来说:“一定是哪位牧民的马,因为出来找吃的,走脱单了。”

  他教育大家:“我们铁道兵是人民的军队,我们到这里来修铁路为了什么?为人民!当然也为了当地的牧民走上幸福之路。牧民丢了自己的马,就像我们战士丢掉了枪,能不找吗?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这位牧民兄弟!”

  于是连里立即派经常与团结屯党支部书记达拉嘎有联系的上士桂晓东,向团结屯村委会通报,让他们协助帮助寻找失马者。并派出多路人员去附近的蒙古包打听。

  果不其然,第二天来了二位牧民,带着村委会的介绍信找到连部,牧民介绍了丢失马的特征,经确认情况属实以后,当牧民要牵马走的时候,他用我们绝大多数人听不懂的蒙古语说:“共产党好,人民军队好,铁道兵真正好!”从他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中看出,他对我们铁道兵千恩万谢。其中一名懂汉语的牧民告诉我们:丢马者说:“铁道兵不仅帮他们修铁路,还帮他找回了丢失的马,依贺白亿日啦(蒙语:非常感谢)!”

  牧民高高兴兴地领回了马,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那是我们全连越冬的窖藏菜啊?

  也许有人说:“再花钱去买。”殊不知,天寒地冻,大雪已经封路,茫茫大草原到哪里去买菜,这不是钱的事啊?79年部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新兵入伍以后,全连由原来的130多人增加到180多人,不仅仅是说多个人多个劳动力,多个人多个保家卫国的士兵而且还有多个人多双筷子,要吃饭啊?79年我也在部队服役,那年全连是干菜、牛皮菜、土豆当家,苦不堪言。

  第二年春,我连吸取了上年的教训,早部署,早落实。

  一是全盘考虑副业生产模式。挑选“猪司令”,增加生猪存栏数,增加开荒面积,利用工余时间、休息时间开展班与班、排与排之间的生产劳动竞赛,掀起副业生产的高潮,不向上级“等、靠、要”,力争自给自足。(详见故事之九)

  二是对菜窖进行改造、增容、加固,并能在战时起到临时藏兵,运兵作用。(那时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在进行中)

  1、由东北入伍的在家有过菜窖建造经验的战士组成菜窖修建团队,由副连长方国先(四川广元人,已故)和司务长叶建民(福建人)具体分工负责。

  2、根据全连人数及越冬的主副食的数量、品种,计算出菜窖的最大容量,画出草图。

  3、从搬家搭帐篷和工地上的下脚料中寻找合适的材料,用于菜窖的防塌支撑和窖内摆放蔬菜的堆叠架,确保主食及果蔬分类,摆放合理,取用方便。

  4、菜窖建好后,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耐心的6班战士陈祥余(江苏如皋人,刚去世)专门管理菜窖。

  三是根据土豆大丰收,堆积如山,战士们吃怨、吃怕的情况,请在吉林白城老家从事粉条加工的三排长孙凤山的父亲来连队,指导帮助将土豆加工成粉条,这样既改善伙食又便于储藏。(详见故事之九)
 




 

  我连的菜窖选址在地势高,背风向阳的草原土丘的南侧,阳光充足又容易照射到的土质硬朗地带上,靠近连队北围墙内的东侧,又与炊事班及连部接近。方案定好后,立冬前夕,连队就开始组织人员,利用工余、业余时间挖菜窖了。

  根据往年经验:深度越深,保暖效果越好。挖浅了容易冻透,存储的大白菜吃起来就有一股冻腥味。战友们将菜窖深度加深到3m以上,挖成总长15m、宽3m、深5m左右的长方坑体三间。挖成后,用自制晒干的土皮砖将内壁四周和中间的两个隔墙全部砌墙粉刷。
 


 

  从工地上找来废角铁、废钢管把它拼接焊成6m的长条,将一头插进墙体土中,一头担在中间隔墙上(每头插进0.5m)固定好,每根间隔50cm,平行放置,这样起支托作用,防止塌陷。

  托管放好以后,再用从吉林桦甸拉过来的长白山森林的树藤条盖在上面,然后用晒干的草原枯草打成小捆摆放在树枝藤条上20~30厘米,做到摆放密实,这样保温效果比较好,最后覆土,封闭严实,不让它透气,上面再铺上一层草皮,这样既隐蔽又达到了大草原的自然景观状态。

  南北两头留两个洞口,洞口的盖板上加上伪装,犹如隐蔽的地道口。每间房的上盖都留有一个经过伪装的通风口,通风口插入直径30~40cm废铁管,这样让空气流通,调节温度,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下菜窖之前先开口通气,防止缺氧。

  三间菜窖里从南到北留有一米的过道,货架用零星木料做成三层,底层堆放土豆等重品种,二层安置高粱米、面粉等主食,三层安放大白菜等蔬菜,其余最好的部位、层次安放粉条等精细食品。

  从洞口进入菜窖,上下有木头楼梯,梯子直接竖立在菜窖口。菜窖里每间都安装了电灯,还备有马灯,修理排发电时就用电,没电时就用马灯。我连的菜窖大而深,人下到里面不需要弯腰。特殊情况时,可以从南洞口进,北洞口出,出洞口后可直接上连队背后的沙丘土坡,便于游击回旋,达到战备要求。到过我连菜窖的人都说,十连的菜窖像地堡,似地道,平时可藏菜,战时可藏兵。

  土豆和大白菜是我连大丰收的拳头产品,由于我连的土豆种是进入草原时由上士桂晓东从吉林市场精心挑选的,加之经过南方兵的精耕细作,1斤种可收成17斤,而当地百姓1斤种只能收成7斤。土豆大丰收后,连队请三排长孙凤山的父亲来连队指导加工了粉条。

  霜降前起大白菜,大白菜下窖之前,战友们总是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把外面的一层黄叶子摘掉,然后放到操场中间晾晒,把大白菜的水份蒸发掉一些,目的是便于储存。白天晾晒,晚上战友们组成“一字”人线,一棵一棵地接力传到菜窖下面的货架上。早熟白色品种“娃娃菜”,个头小纤维少肉薄细嫩,不易久放,放在前间先食用,叶色青绿品种叶肉厚且紧密,韧性大不宜受损耐贮藏,放在后间后食用。每隔10天左右,把大白菜翻一次身,检查一遍,发现已不宜再储存者先食用。
 




 

  等把所有品种的蔬菜都运送到菜窖,我们全连就开始放心冬训了,都不担心蔬菜受到冻伤。菜窖是天然的储藏室,经过菜窖储藏的蔬菜特别好吃,比现在藏在冰箱里的蔬菜更新鲜、更有味。菜窖冬暖夏凉,俨然是一个大冰箱,无论外面怎么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里面的菜却新鲜如初。外面的温度即使是零下20~30℃,窖内也可以达到零上1~10℃,菜窖给过冬的蔬菜安了家。

  一次,副班长曹顺宗领着我去炊事班帮橱,我俩奉命到菜窖取菜,班副是从炊事班调入我们3班的,他到菜窖是熟门熟路,当我俩下到菜窖以后,我立刻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似乎有了春天的感觉,我心里纳闷:地窖为什么暖和一点呢?人类是怎样发明的呢?带着心中的疑惑,回到班内,我缠着班副不放,想问个究竟。

  班副曹顺宗是我连老兵中的“秀才”,博学多才。(退伍后考取公务员,后来成为县委副书记的秘书)晚上班务会后,他给我讲述了菜窖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一位名不经传的老农,连年辛勤耕作,一年辛辛苦苦收获的蔬菜、水果、薯类不知如何保鲜,存放不久,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劳动果实逐步烂掉了。到了灾荒年,家里饿死了好几口人,村里农户到外地逃荒要饭。

  一次老农在地里劳作,偶然机会发现:当地的獾、松鼠、老鼠等小动物,不时从洞中窜出,活蹦乱跳,大灾之年,也生活得好好的。它们为什么饿不死呢?老农呐闷郁闷不已,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小动物一到秋天就去田间觅食,遭塌庄稼,准备过冬的食物,不断把谷物咬下盗走,叼进小洞去。气得老农咬牙切齿,对它们毫无办法。决心非要弄个究竟。老农苦思冥想很久,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

  到了第二年秋天,有一天到田间追踪,发现一只田鼠口叼粮食进了洞内。于是,老农悄悄跟踪至洞口,开始用镐头、铁锨开挖田鼠洞,挖了半晌,田鼠洞大洞套小洞,象树干一样,里面有多个洞室。如藏粮洞、育婴洞、休息洞、如厕洞、活动大厅、假洞穴等。好聪明的田鼠,功夫了得。最终从洞内挖出了上百斤粮食。哇,存了这么多粮食,足够田鼠吃半年呀!还有一窝嗷嗷待哺的四、五只幼仔。经过冬、夏二季度,发现这些粮食保存得非常新鲜,不变质。他非常惊讶。

  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洞内是冬暖夏凉。于是来了灵感,突发奇想,我们人类何不也挖一大洞试试呢?经过漫长的试挖,由挖成的小地窖演变成又大又深的大地窖。几经摸仿挖洞储粮法,终于大获成功。后来人类又演绎成薯窖、菜窖,演变成用在军事上的“猫儿洞”、地道、地堡……

  班副绘声绘色的讲述,使我这个城市兵茅塞顿开。哦,菜窖里有这么多学问啊,我似乎对当年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加深了一层理解。你看,当铁道兵多好啊,铁道兵部队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使我增加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书本中学不到啊!

  1979年,由于我连蔬菜大丰收,土豆又加工成粉条,那年越冬我们不仅自结有余,而且还支援其它兄弟连队,副业生产受到团营领导的表扬。自然也受到了全团兄弟连队的赞赏,既能藏菜又能藏兵的菜窖也因此出了名。
 


 

  我们铁道兵不仅发明了“地火龙”,解决了人的越冬问题,而且用聪明的智慧,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规律,解决了蔬菜的冬储问题,在寒冷的北方站住了脚,加快了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的步伐。

  地窖给人以恩惠,给人以生存的希望。我连的菜窖不仅储藏着我们全连战士秋收的喜悦,而且还储藏着战友们未来的希翼与希望……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大白菜了,大棚“搞乱”了四季,蔬菜基本不需要储存了,菜窖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每当秋末冬初我看到满载着白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的车,响起叫卖声时,每当我往冰箱里储存食品的时候,连队菜窖的记忆又鲜活起来。
 


 

  菜窖的情怀,我们每一位铁道兵战士对她一往情深,刻骨铭心,永不忘怀!

  笔者语:

  1、感谢连队的老兵们提供写作素材,感谢梁茂荣战友补充了“马掉菜窖的情节”

  2、我写此文草稿时,老乡菜窖管理员陈祥余战友已经病危,离他最近的我连文书赵国栋代表全连去看望他,他在弥留之际,用双手合十,意思告诉我们:他想念十连,想念战友,想念铁道兵!

  陈祥余战友在连队表现很好,连领导和战友们都非常喜欢他。可惜,我没有能采访到陈祥余战友,没能写出陈祥余战友管理菜窖的具体细节和经验,没能收集到陈祥余战友的军照和遗照,遗憾!

  陈祥余战友:今天“新华网”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

上一篇:一一【甜蜜蜜】
下一篇:难忘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