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致敬60年——脊梁丨张春玉 舍生忘死的“硬骨头战士”

在距加格达奇30公里处有一段隧道——嫩林铁路线上著名的朝阳一号隧道,60年前,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在此艰苦奋战、流血牺牲,在一次塌方事件中,万斤巨石下站立起来一位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就是共产党员张春玉。

  1964年10月,大兴安岭开发大会战期间,张春玉所在的连队被指定担任打通朝阳一号隧道的任务,这条隧道全长400多公尺,是嫩林铁路线的咽喉,也是进驻大兴安岭、打开这座绿色宝库的南大门。

  要进行隧道施工,首先要抢修一条便道,而这里四处是塔头、沼泽和杂树,没有通车的路,大型机械进不来,十六连的指战员们只好用锹、镐、土篮子等简单工具,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下,推开没膝深的积雪,刨开冻土,用肩挑、人抬、钢针撬、炸药轰。路基就是在这样一锹、一镐、一石、一土的积累中增长、伸延着……

  经过五个月的奋战,便道修完了,很快进入开通隧道的施工中。具有两年军营生活经验的共产党员、副班长张春玉,此时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了,他自觉地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自己,哪里艰苦他争着去,哪里危险他抢着上。由于洞内岩石属破碎层,只能挖一段用木料支撑一段。开挖隧道洞门时,张春玉发现洞口的陡崖上有几块石头裂开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滚落下来,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张春玉拿起一根钢钎对班长说:“我上去把它撬下来。”他一边说着,一边系上保险绳,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了两丈多高的陡崖,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撬动,大石头终于滚落下来,这时汗水已浸透了他的棉衣,头发上流下的汗珠都结成了冰串串。

  张春玉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副班长,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的战友。一次连队外出执行任务,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河里流着刚刚融化的冰块和雪水。张春玉首先下河探路,又往返几趟把体弱的战友背了过去,河水寒冷刺骨,战友们看他那双冻得通红的脚,心里很是不安。他却只是笑着说:“没关系,赶路吧。”

  隧道工程在步步深入,施工条件更加艰苦。1965年6月30日凌晨,张春玉、王物件班的同志们来接班,他们进入隧道后直奔施工前导坑,决心以更大的干劲拿下新的进度。进入工作区后,前导坑处有碎石下落,突然一块钢盔大小的石头从顶部掉下来,砸在战士敦凤堂的身上,紧接着鸡蛋大的、拳头大的石块像雨点一样压了下来,一场塌方即将发生。张春玉和王物件不顾自身安危将敦凤堂推出险区,伴随着塌方的轰隆巨响,一块重五六吨的巨石塌下来,将张春玉和王物件压倒在地,王物件当场壮烈牺牲,张春玉昏迷不醒。经过两小时四十分钟的全力抢险,战友们终于把巨石支起来,张春玉得救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敦凤堂怎么样了?”当听说战友王物件牺牲时,他悲痛地说:“我是副班长,我没有照顾好他。”因伤势过重,张春玉被送往哈尔滨住进了211医院。他的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左胯骨脱臼。住院后腿部先后经过5次大手术,才终于重新站立起来。

  由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并发出了“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号召。1966年,张春玉被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从此,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故事,在大兴安岭,在黑龙江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中闪光的一笔。

  编辑:岁月凝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