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纪念老校长王震将军诞辰117周年!

 

当春风拂过大地,天气渐渐回暖,料峭春寒过去,北大荒的这片土地,脱下了白茫茫的冬装,恍然间,仿佛看到了那个站在麦田里的身影。在老校长王震将军诞辰117周年之际,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共同缅怀这位开国上将为北大荒及八一农大所做的永垂不朽的功绩。

  1958年4月12日,王震将军于密山火车站广场向十万复转官兵发出震撼人心的动员令。他身着军装,以“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为号,号召官兵发扬革命传统,徒步挺进荒原:“排长冲锋在前,开荒同样要在前!遇到困难怕不怕?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行!”他激励官兵携家带口扎根边疆,更以“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的果决,推动浩荡大军徒步穿越泥沼,点燃北大荒开发的燎原之火。这番铿锵誓言,既是十万官兵拓荒的实战纲领,更是“北大仓”的奠基宣言,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往昔,暮雪风霜,热血难凉;今朝,良田万顷,如您所想。

  1958年的北大荒空旷而荒凉,面对一望无际的大荒,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王震将军深刻意识到,只有自己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垦区的需要,荒原上轰鸣的拖拉机,更需要科技引擎的驱动。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王震将军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这所后来被称为"垦区黄埔"的学府,不仅承载他的壮志豪情,更凝聚着将军"育人如育穗"的深谋远虑。他常说:"要让科学在黑土地里生根",于是田间地头成了课堂,油灯下的教案沾满泥土。当第一批毕业生带着先进的农业知识走向垦区时,北大荒迎来了蓬勃发展。

  六十七载春秋更迭,当年播撒在黑土中的智慧火种,已化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星火燎原。

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年轻的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动工兴建青年水库。同年,在八一农大成立的秋冬,全校投入了水库大坝的修建,王震将军和师生们抬着装满沉重泥土的大筐,与学生共扛筑坝土石;暮色里,他蘸着泥浆在桦树皮上勾画灌溉蓝图。这座由将军脊梁与学生热血浇筑的水库,不仅浇灌出万亩良田,更将"困知勉行"的校训刻进黑土地。如今坝顶的榆树已亭亭如盖,年轮里仍回响着那个春天夯土筑梦的号子——那是一位开国上将用躬身示范写就的教科书,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王震将军以躬身入局的实干精神,铸就了不朽的奋斗丰碑。他将办公地点扎根于开荒最前沿,与垦荒战士同吃同住、并肩作战,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荒原,以彻夜不熄的灯火照亮攻坚之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物资匮乏的困境,他始终坚守一线,以 “问题不过夜” 的果敢,现场拍板解决技术难题、协调物资调配,让 “北大荒” 向 “北大仓” 的蜕变有了坚实保障。这种身先士卒的担当、扎根基层的情怀,不仅凝聚起万千建设者的磅礴力量,更成为激励后人攻坚克难的精神火炬,在时代的长空中熠熠生辉。

  1960年,八一农大深陷困局。裴德地区春播遇雨受阻,粮油短缺,浮肿病蔓延。学校党委统筹教学与生产,保障师生生活。即便饿着肚子,师生仍坚持学习劳作,将百吨粮豆、数百头牲畜等物资悉数上交国家。为渡粮荒,他们研制代食品,并寄给王震校长两斤掺豆楷粉的饼干。王震校长回信盛赞学校不等不靠、拼搏创新的精神,还附上两元钱。这封带着温度的回信与两元钱,如今珍藏在校史陈列馆,化作农大人代代传承的精神火炬,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1988 年 9 月,在农业部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辛惠普教授向王震将军详细汇报学校发展变迁。王老听得专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汇报结束后,他亲自起身,郑重接过辛教授代表学校赠送的《校史》与《校友通讯录》,更将学校 30 周年校庆纪念章别在胸前,目光中满是对教育事业的殷切关怀与对学校发展的欣慰期许,这一幕,定格成一段饱含深情与期望的珍贵记忆。

  “要使我国人民健康,娃娃们长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就要多喝牛奶,我国要大力发展奶牛”。这是王震将军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回应,更是他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初心。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们仿佛看到了王震将军带领北大荒人们阔步前行,不时转身招手的身影,自信的笑容,坚定的眼神,满含憧憬与希望,转瞬间又隐入田畴,只留下阵阵稻香。

如今,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连续14年稳超400亿斤,2024年以457.65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肉蛋奶也早已登上了国人的健康餐桌。北大荒用硬实力和真担当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1990 年,王震将军重返学校参加建校32 周年校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纹路,眼神却依旧坚毅热忱。带着对学校的牵挂,他再次踏入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校园里,师生们翘首以盼。将军现身时,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他面带微笑,步伐迟缓却稳健,频频向师生挥手。交流中,沙哑的声音饱含关切,他询问学习生活,讲述奋斗往事,激励师生奋进。这一刻,温暖与感动流淌在校园,王震将军的身影,永远镌刻在八一农大人的记忆深处。

  1993年,王震将军的生命永远定格。但他对教育的牵挂,由夫人王季青老人接续传递。此后岁月里,老人与学校书信不断,自掏腰包为学生订阅杂志,更将将军抚恤金慷慨捐出。她以无声大爱,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托起学子的求学梦。

在王季青老人的支持下,“王震教学科研基金” 应运而生,像一束光,照亮无数寒门学子前行的路。每年,一批批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在基金的滋养下,坚定地追逐梦想。当获奖学生寄去感谢信与证书,老人总会深情勉励,字字句句满是期待与关怀,还不忘寄去资助金,叮嘱他们购买学习用品。这份跨越岁月的关爱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激励学子奋进的力量。

2008年学校建校50年周年庆典上,王震将军的家人再次为学校“王震教学科研基金”注资。201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震教学科研基金”更名为“王震奖励基金”,分设创新奖、励志奖、尚学奖等奖项,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王震将军及其家人对学校的深情厚谊,深深感染着八一农大的师生。每年清明,学校师生都会在将军像前献花致敬,表达思念和感恩之情。

  从南泥湾的烽火淬炼到北大荒的稻香四溢,王震将军以一生践行着自力更生、开拓奉献的精神。在八一农大这片热土上,他亲手播下的奋斗火种,历经岁月淬炼,已燃成璀璨星河。

  六十七载风雨兼程,八一农大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从扎根边疆到服务龙江,从“垦荒者的摇篮”到“农业科技的引擎”,学校用行动诠释了“发扬北大荒精神,勇担强农兴农使命”的责任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八一农大将继续继承老校长遗志,奋力谱写农业教育新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