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射击场
转发按语
铁道兵,作为我军历史上一支卓越的工程技术兵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战争年代,他们冲锋在前,全力承担战区铁路的抢修与抢建任务,为部队的快速机动和作战物资的顺畅输送筑牢坚实保障,成为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步入和平时期,他们又迅速投身国家铁路建设,将满腔热血倾注于祖国的发展建设之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铁道兵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参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等众多大型铁路项目。这些铁路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横跨山川、贯穿大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更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们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在2023年10月15日的央广网《军旅文学之窗》栏目中,一篇名为《青春的光芒:一位铁道兵的记忆》的散文格外引人注目。文章作者肖春连,这位原铁道兵10师的退役老兵,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地讲述了当年铁道兵战士们战天斗地,修筑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的难忘故事。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身影,透过文字跃然眼前,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的光辉历史,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与不朽功勋,本美篇特予以转发。让我们跟随老兵的回忆,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向英勇无畏的铁道兵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编者 2025年4月10日
“央广网”工作人员
高原月夜,寂静寒冷。月光如青烟似的照入帐篷,藏獒一声接一声地吼叫着……
多年来,这幅画面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修建青藏铁路的4年时光,凝固在生命的记忆中,不能抹去。
1961年底,我入伍来到铁道兵某团。1964年秋天,我们团被派往四川,参加成昆铁路修建。绿色的铁皮军用火车拉着满满一车的战士,停停走走两天两夜,才爬过秦岭。车厢外,崇山峻岭连成一道墙;车厢内,如号角般的战斗歌曲终日回响。
到了终点,西南美丽的大山成了我们修路的最大障碍。驻地偏远,我们一个连200多人,在半山腰扎下帐篷。一条河,从山脚流过。我带着班里的战士,逆着空寂的河流,开始架桥、打隧道。
开辟隧道的铁道兵
打隧道时,人与泥混在一起。又闷又热的隧道里,上下淌水,施工时只能脱去衣服,留一条短裤,束一根皮带,拼命干。在大山腹地开隧道,需要在山体安放12包炸药,炸开通道,再一寸寸掘进。每炸开一处凹口,硝烟还未散尽,我们就要赶紧冲进去扒那些渣石,支起钢架,填上混凝土。每当这时,心中总会涌起冲锋陷阵的豪情。
成昆铁路关村坝车站
桥有50多米高,我们每天用翻斗车推着土,一趟趟从山头走到桥头。每人要运4方土,班里15个人,任务是60方土。我是要强的人,要求班里每天完成200多方,只为听连长高喊那句“六班完成百分之四百的任务”。每星期连里放电影前,连长总是要对优秀班进行表扬。后来,受到表扬的总是我们六班,一星期两次。
休息间隙的铁道兵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没有欢歌笑语,没有美酒佳肴,能惬意地睡个好觉,就是幸福。官兵们鼾声此起彼伏,天亮后又是充满灰尘与汗水的战斗。 一场场战斗,也夹裹着死亡气息。一天,一名排长在下坡推车时,因车速太快出现了危险。听到一声惨叫后,我看见一张抽搐的脸布满汗珠。他的腰椎断了。我第一次意识到,铁道兵与战场士兵一样,离死亡很近。
襄渝铁路紫阳县城
4年后,在青海湖畔,铁道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次让我深受震撼。进入青藏线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没有痊愈,我还打着石膏。这是自1958年启动的青藏线一期工程,铁路沿线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第一次踏上高原,看不见树,只有矮小的草丛。连长告诉我,步行数十公里,都见不到人烟;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要刮70多天。 我们自己搭建帐篷,自己和泥、打土砖、砌伙房。有时煤供应不上,我们就捡牛羊粪烧水做饭。空气稀薄的土地上,水烧到90摄氏度就沸腾了;用高压锅做饭,总是半生不熟;蒸馒头也发不起面,用手一捏,就成了死面团。
青藏铁路刚察县城
最初几天,我感到胸闷、头晕、乏力,但一进工地,种种不适被抛在脑后。冬季施工,8级大风刮得令人窒息。我和战友们穿上厚重的衣裤,戴好皮帽子和3层手套,才敢开工。一次,有一名战士只戴了两层手套,手刚碰到钢轨,立即被冻住。大家慌乱地把他的手从钢轨上拉下,一层皮生生地被扯掉。 营房熄灯后,高原上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一天中最难受的时候。躺在床上,一边想念着江南的温暖湿润,一边听着远处藏獒一声声沉闷的叫声。当时,一个月能看一场电影,或者大家聚起来包顿饺子,成为我们最大的乐趣。
青藏铁路布哈河大桥
1978年8月,铁路修建任务即将完成,部队为面临退役的我记了三等功。临行前,我为战士们上了最后一课。夜晚查岗,我对高原的黑夜竟生出许多依恋。师长说:“你选一件礼物带走吧。”我在一堆工具里仔细找寻,最后,选了一把铁锹和一把镐。 1984年,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也就在那一年,青藏铁路一期全段建成通车。岁月为鉴、山河作证,那些留队的战友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们依然本色不改、军魂永驻。 多年后,我留在了南方,遇见过许多曾经驻扎在青藏线的铁道兵。每次相见,我们紧紧相拥,无须多言,已是满脸泪水。妻子总不能理解我的感动。我对她说,我终生怀念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至今,我仍然保留着那把铁锹和那把镐。这么多年,我时常回想起,茫茫高原上,那些点点亮起的营房灯火,因为,那是我们奋斗的青春绽放出的光芒。
作者简介:
肖春连 北京市房山区人。1942年6月生。1963年3入伍。曾在铁49团历任过文书,班长,排长、副政指、宣传干事、政指。1978年转业到江苏靖江后,曾任过政府军转办主任和机关管理局长等职。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期间,曾发表过数十篇新闻作品和100多篇散文,有的还获优秀奖。
(整理:陈小菁 李学文)
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 周健(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