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原创】英雄远去 家人何依?

英雄远去 家人何依 ?

---- 纪念宋坤烈士牺牲五十五周年

文 ‖ 王学龙

       熄灯的号声刚过,喧闹的军营一下子安静下来。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官兵们整理好一天的心情便进入了梦乡。

       部队的营房地处滇西高原,坐落在禄丰县敦仁一处紧靠成昆铁路建设工地的山坡下。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部队一手抓军事训练,一手抓施工生产,连队不断掀起施工训练的新高潮。

       此时已是寒冬季节,这里虽然没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景象,但气温已经降到零度,寒气袭人。营区里值勤的哨兵已经穿上棉大衣,夜营灯在呼啸的北风中忽明忽暗,泛着淡黄色的光,天气太冷了,连远处山林里夜茑的叫声都显得那样凄凉!

       突然,一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枪声惊醒了全连官兵,听到枪声,正在这里下连当兵锻炼的副营长宋坤翻身起床,他第一个冲出门外。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刚刚发生了什么?“砰、砰”,又传来两声刺耳的枪声。“枪声就在营区内,不是哨兵枪走火,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宋副营长来不及多想,拔腿向枪声响起的地方跑出!这里是一幢士兵宿舍,此时宿舍内灯火通明,大门敞开着,惊恐的战士身着裤头背心乱作一团,有的在救护伤员,见宋副营长跑过来,纷纷向他报告刚刚发生的事情,并告诉副营长凶犯是本排战士杨通明,因矛盾激化持枪连伤三人后逃出门外,有人发现杨通明躲藏在门外的工具房里。这时连长、指导员已经来到出事现场,宋副营长当即做出布置:抢救伤员,抓捕凶犯,稳定队伍,一切行动听指挥,并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随后他便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向工具房搜去,此时的杨通明就藏在工具房的门后,就在宋副营长搜索到门口时,身在暗处的杨通明眼看无处可逃,丧心病狂的再次扣动了扳机,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宋副营长的胸膛,宋副营长壮烈牺牲,时年40岁,时间永远定格在1968年12月13 日这一天。
 


 

       宋坤,山东乳山县人,1947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务。

       “保家卫国忠心在,出生入死真英雄”。 宋坤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抢修朝鲜清川江大桥、反“绞杀战”等大小战斗无数次,战斗中,他冲锋陷阵,作战勇敢,轻伤不下火线,多次立功受奖,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国政府和部队为志愿军颁发的多枚抗美援朝纪念奖章。从朝鲜回国后,他先后参加多条铁路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却倒在了持枪杀人凶犯的枪口下。

       宋坤的牺牲是部队建设的重要损失,更让家人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当时宋坤的家属已经随军多年,爱人杜英娘(化名)三十岁,是部队的家属工,三个孩子,长女宋梅11岁。长子宋成文(化名)8岁,次子宋成武(化名)5岁,此时的英娘已身怀六甲,有个待出生的婴儿!飞来横祸。宋家塌了天,英娘一个星期水米未进,哭的死去活来,三个似懂非懂事的孩子也成天爬在妈妈的身上不停的哭,周围的人谁也劝不住,只能跟着掉眼泪,是医生赶过来给英娘强行输了葡萄糖盐水。

       宋坤牺牲后,部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遗体被安葬在云南省禄丰县大旧庄革命烈士陵园。按照当时对其遗属安置的政策要求,一个月后,英娘和三个孩子被送回了山东老家。
 


 

       “岁月无声自有痕,光阴印染更乾坤。”1980年春节刚过,部队来了一位上访的姑娘,姑娘身材瘦小,穿着一件紫红色上衣,围着一条乳白色的长围巾,有些零乱的头发梳着两条羊角小辫,精神显得有些疲惫。在政治处会议室,罗主任介绍说:“姑娘叫宋梅,是原四营副营长宋坤烈士的女儿,1969年全家回乡后,家里发生了较大的变故,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宋梅是专程从山东老家来部队上访的 ……,” 还没等罗主任说完,宋梅突然失声哭了起来,她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脸,瘦弱的后背剧烈的抽动着,像似终于见到了亲人,痛苦的泪水无声地从指缝中流出……!宋梅边哭边说,我终于找到爸爸的老部队了,叔叔救救我们吧,我们家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罗主任连忙走过去把她扶起来,劝慰她不要哭,把心里的话慢慢说出来!

       原来,那一年英娘一家四口人被送回山东乳山老家后,按照当时哪里来回到哪里的安置政策,县民政局原本把她们安置到宋坤的老家,但调查了解后知道,宋坤解放前就参军离开家乡,父母早已双亡,兄弟们也早已另立门户,宋坤没有房产,英娘一家无家可归,无亲可投。征得英娘的同意后,民政局便将一家四口人的户口落在了她的娘家 ―― 乳山县海洋所公社杜家岛大队,非农业户口也随即变更为农业户口。

       杜家岛位于乳山县西南方,距离县城七十多里路。是四面环水的海上孤岛,落潮时,靠陆地近的一面可以通行,平时靠船只摆渡,交通十分不方便。杜家岛面积大约三平方公里,十公里长的岛岸线,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口人,岛上的人以出海打鱼和耕种土地为生,老百姓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那时英娘的父母都健在,还有一个聋哑人的哥哥,英娘一家四口上岛后,便和父母一起挤进了三间老房子里。
 


 

       六七十年代的杜家岛,落后贫穷,岛上的人,靠挣工分吃饭,英娘一家老的老,小的小,还有长年生病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出海、下地干活的人,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成天跑的不见影儿,英娘顾不过来,是街坊邻居帮忙照顾他们这一家新来的人!两个月后,英娘的第四个孩子在岛上出生了,因英娘过度悲伤和长时间的流离颠簸,加上缺乏营养,孩子生下来先天不足,又经常生病,是靠吃百家饭才好不容易熬过了生死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回家没有几年,英娘的父亲便患病去世了,过度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困难,不久英娘便生了一场大病,她先是高烧不退,紧接着咳嗽不停,后被查出患了肺结核,因得不到及时救治,眼看着病情一天天加重,生命垂危时,是邻居们凑钱,几个年轻人用门板抬着英娘去七十多里以外的结核医院看病。但终因病情太重,英娘病死在去医院的门板上!

       宋梅辍学了,十七岁的她扛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面对双目失明的姥姥,聋哑舅舅和三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宋梅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她吃过太多的苦,也记不清哭过多少回,流过多少泪!她甚至想过轻生,但又不忍心丢下这一家老小没人管,没人问!冬天到了,她为全家人穿不上棉衣发愁,她曾到废品站捡过别人丢弃的旧衣服,开学了,她为弟弟妹妹上学的书钱求爷爷告奶奶,姥姥生病了,是好心的村医提着药箱来家里给姥姥看病 ……!宋梅的家太穷了,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一天也揭不开锅。乡亲们看到宋梅的日子太难了,给她出主意说,你家是烈属,上级不能看着不管,让她到公社,到县里去上访,她去了,但没有人帮助她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宋梅说,正当她走投无路,哭诉无门的时候,是爸爸同年参军的老战友,前几年刚从铁道兵部队转业回家的刘新正叔叔给她出主意,让她去找爸爸的老部队想想办法。刘新正说:“你家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想了,要不你去部队找找看,或许部队可以帮助你。” 刘新正又接着说:“你爸爸已经牺牲十多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部队早就搬家别处了,为了能顺利找到老部队,你直接到北京铁道兵兵部去找,一定能够找到老部队”。宋梅没去过北京,更不知道兵部在哪里,刘新正又亲自为她画了地图,告诉她出门的注意事项,万一遇到危险找警察,并让她把家里安顿好,为她筹足去北京的路费,次日宋梅便起程去北京,开始了寻找爸爸老部队的路。
 

       宋梅说,去铁道兵兵部的路是曲折的,那天当她走出北京火车站的那一刻,看到茫茫的人海,四通八达的马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她懵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冷静下来后,她问从眼前经过的解放军,人家说不知道,她问值勤的警察,警察顾不止和她说话,她拿出事先写好地址追着警察问,最后还是警察告诉她乘地铁一号线到玉泉路下车,一问便知道了。在兵部大门口,两个站岗的哨兵挡住了去路,说什么也不让她进去,无奈之时,她忽然想起书包里还装着爸爸的“牺牲烈士证明书”。在兵部办公大楼,政治部的同志接待了她,并帮助她找到部队当时的住址,打通了和部队的联系电话,宋梅终于找到了爸爸的老部队。

       听了宋梅的诉说,面对她家的不幸遭遇和目前的困难境地,在座的人边感叹,边安慰她!最后罗主任说:“部队是一支特殊的战斗群体,无法解决宋梅家的具体困难,部队只能联系当地政府,请求地方帮助解决困难。” 事后经团首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第二天时任组织服副股长的苗安洲同志便陪同宋梅返回了乳山县。

       在乳山县,苗安洲同志把宋梅家的问题积极向有关单位反映,希望能够引起重视,给以关心和帮助,以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在民政局,负责接待的领导说,宋梅家的困难我们有所了解,让人同情,也应该帮助照顾,但也有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乳山是革命老区,建国前牺牲的烈士很多,遗留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现行的烈士抚恤标准比较低,有些政策规定也不明确,也不尽合理完善,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不了!民政局的同志也表示,感谢部队的关心,宋坤烈士家里的困难问题我们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并想办法同所在公社,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努力把他们家的问题解决好。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苗安洲又通过乳山籍铁道兵老战友等,做多方面的推动工作,并安慰宋梅要在勇敢面对困难,设法自救的同时,加强与县民政局的联系,争取早点解决问题。一切安排妥当后,苗安洲同志便返回了部队。

       “家贫如洗,欲求难成。” 三个月以后,宋梅突然又来到了部队,一见罗主任的面就哭着说,苗叔叔走过以后,我就不停的找民政局, 开始时,还有人接待我,让我不要着急,后来我连门也进不去了,弟弟妹妹因交不起书钱已经失学,姥姥也病得起不了床……!面对宋梅的哭诉,团首长特别重视,当即决定再次派人去乳山做协调工作,因苗安洲同志暂时工作离不开,领导便安排我赴乳山找地方协调解决宋梅的家庭困难问题。临出发前,我认真听取苗安洲副股长第一次去乳山的经验体会,共同分析具体问题,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到了乳山,我在政府招待所住下后,没急于去有关部门,首先到早年从铁道兵转业的老同志刘新正那里了解情况,刘新正非常热情,同时他对乳山的情况比较熟悉,刘新正说,好事要多磨,首先,要准备一份有说服力,能感动人的材料,让有关部门,领导能看到,知道我们的真实困难和最终诉求;其次,要找准关键部门和主要领导,这样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听了刘新正的建议,为了掌握宋梅家真实具体的困难情况,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和宋梅分别骑着自行车赶往七十里以外的杜家岛。

       宋梅的家在岛的中央,不大的小院是用石头垒成的,用树枝织成的篱笆院门半掩着,院子里空荡荡的,地上散乱着许多柴草,看样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打扫过。在院子东侧靠墙搭了一个坡棚,锅灶旁零乱的摆放着水缸和盆盆碗碗,一看便知道那是一家人做饭的地方,院子里的几只鸡见有人进来,便叽叽喳喳的叫着向面前跑来,宋梅说,它们是来要吃的,宋梅一扬手,几只鸡便连飞带跑的向四处散去。三间堂屋有些旧了,推开房门,一股说不清的潮湿霉味儿扑面而来,听到有人开门,一个嘶哑的声音传来,是难呀?宋梅忙接过话说,姥姥是我回来了,老人又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懂。宋梅忙解释说,姥姥早已双目失明,起不了床,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家里太乱了……!宋梅说着连忙找个马扎让我坐下,又到隔壁邻居家拿来一只暖水瓶,倒碗开水递给我。

       看到宋梅的家境,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激动,不知是同情还是难过,三间屋放了四张大小不一样的床,床上除了衣被还零乱的摆放着许多生活杂物,屋里没有家具,除了十年前从部队带回来的几个旧箱子和一个碗厨,更无长物,一贫如洗,家里穷的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时宋梅的聋哑舅舅和三个弟弟妹妹也先后回到了家,他们远远的站在一旁,怯生生的望着我这个不束之客。见有解放军进家门,不时有邻居走过来,一会儿便聚集了十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向我述说着宋家的贫穷和不幸。此时,我心情沉重,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帮助这一家老小!人越聚越多,我同他们交流了许多话题,不知不觉过去两个多小时,我谢绝邻居让我到他们家吃饭的邀请,又围着宋梅的房子里里外外看了看,便返回了县城。

       宋家的困难深深地触动了我,虽然这一天我骑行了一百多里路,但没觉得累。回招待所后,我洗把脸,吃罢饭,连夜写出了《烈士遗孤陷困境,贫病交加待救助》的走访材料。第二天上午,我又到刘新正家,请宋梅和刘新正提修改意见,还没等我把稿子念完,宋梅已经哭成了泪人。刘新正说,稿子写的好,有分量,能打动人!随后他们又提了些建议,增加了些内容,材料便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第二天一上班,我便直奔县委办公室,办公室的王秘书接待了我,随后便把我引荐到修主任办公室,修主任是县委常委,他五十岁左右年纪,高挑身材,面色白净,上身穿着一件黑色卡克杉,下身灰裤子,脚穿一双黑布鞋,说话儒雅谦和,一看便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机关领导干部形象。修主任见我进来,起身给我打招呼,他接过王秘书递过去的介绍信和材料,看的非常认真,只见修主任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最后他抬起头来对我说:“你反映的问题非常突出,烈士的家属走到这一步田地我很痛心,是地方的责任,没有照顾好,下一步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修主任接着说:“请你放心,我会重视这件事,回头我们会同相关单位了解情况,最后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先在这里住几天,有需要时再联系你!”

       离开县委办公室,我没回招待所,直接去找刘新正,并把情况告诉了他,刘新正说你今天遇到“青天”了,解决宋梅的事有希望。那天刘新正留住我没让走,他让老伴炒了几个小菜,我们便喝了起来。

       一个星期过去了,没等到修主任的消息,我又去了办公室,一进门,王秘书就告诉我,修主任到省城济南学习去了,半个月以后才能回来,临走前他让我告诉你,让你先回部队,不要等他,宋梅的事要你放心,一定会尽快研究解决。回到招待所,宋梅听说我要回部队,一下子又哭了起来,说叔叔你不能走,你一走又没有人管我们的事了……!我告诉宋梅,我不走,什么时候有结果我什么时候走。第三周,王秘书打电话给我,他转告修主任的话说,他已经回到乳山,宋梅的事下周就开会研究,让我再等等。就在我到乳山的第二十八天,王秘书突然到招待所找到我,告诉我县委刘书记要听我当面汇报宋梅的情况,让我现在就去刘书记办公室。

       我心里一阵激动,到刘书记办公室时,那里已经坐了好几个人,后来我知道,他们分别是劳动局、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和政府办、县委办的领导和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刘书记当即表示,宋家的困难太典型,要马上解决,一步到位,把宋家的问题解决好,让部队放心,让宋家人过上正常的日子。

        第二天刚上班,王秘书就通知我去办公室,一进门,修主任便告诉我,问题解决了,并顺手递给我一份刚打印好的红头文件,文件里清楚的写明:恢复宋梅四姐弟非农业户口;在县城所在地夏村为四姐弟落实一处住房;宋梅等两个已经成年的孩子招为大集体工人;两个未成年子女在县城就近入学。文件并明确由县委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抓好具体落实。我没有想到乳山县委这么高度重视,更没想到问题解决的如此圆满,这在当时环境条件里是难以想象的!我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站起来给修主任敬个军礼,并连声说谢谢!

       第二天修主任又专门安排一辆车,让王秘书陪同我到杜家岛宋梅的家进行慰问。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小车进岛的那一刻,岛上轰动了,宋梅家挤满了人,大家七言八语说着宋家的事,“宋家的困难要解决了,一家人总算苦到了头”……!这时我看见双目失明的姥姥已经坐了起来,两行混浊的老泪顺着瘦削的脸颊流下来,她双手合十,嘴里在不停地念叨什么?聋哑的舅舅站在门旁咧着嘴笑,四个孩子更是齐刷刷地跪在了我和王秘书的面前,边哭边说着谢谢县里领导,谢谢解放军!周围的乡邻们也跟着啜泣起来,我和王秘书满眼泪花,不知道此时该说什么!在大家的唏嘘声中,王秘书代表县委宣读了县委文件。我们没在岛上久留,在乡亲们的簇拥下离开了杜家岛,第二天我便返回了部队。

       事情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我没有给宋家联系过,也不知道事情后来的落实情况,但我相信有县委刘书记,县委办公室修主任这样的好领导,事情一定会是圆满的结果。

       曾经的经历我对乳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乳山是一座山水齐圣,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有讲不完的故事。乳山也是当代作家冯德英的故乡,《苦菜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闲来无事时,我会经常通过百度网页,看看乳山的发展变化,也曾有过再去乳山的想法,看看宋氏姐弟的生活变迁,想象中的他们一家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看看曾经帮助过宋家的修主任、王秘书和刘新正一家人,是他们改变了宋梅一家人后来的命运;更筹划着再登一次杜家岛,住一晚渔家乐,领略那里的海洋风光和美丽山水!

注:
1、因无历史资料查证,又联系不上宋梅家人,宋坤牺牲的准确日期是战友回忆提供,如有误,恳请知情者联系本人修正;
2、杀人凶犯杨通明当日被抓捕归案,次年被昆明军区军事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3、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10月21日   天津

 

照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