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儿时味道】拐枣、沙果、火藤根

      儿时的味道五味杂陈,当然少不了拐枣、沙果、火藤根!

      拐枣是儿时非常廉价水果——其实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将拐枣归到水果一类?只在儿时吃过,不知道现在安康是不是还有把拐枣当可吃的水果卖?

      拐枣长得一点也不像概念中的水果都有个囫囵整个的样子,拐枣可食的果肉有筷子粗细,却拐七拐八地弯来弯去,长得非常肥厚,在拐角处结着拐枣籽,摘掉籽就可吃的拐枣其实是拐枣花与花之间本来是木梗的部分,含有水果一般的果肉、果胶、果糖和水分,吃起来像大枣一样甜甜的,也许正因此而得名“拐枣”。

      因为拐枣不像其他水果一样可以大快朵頣吃得痛痛快快,似乎只是总欠吃的小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街上的水果摊看不到有拐枣卖,都是农民上街自产自销,把拐枣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大约一两分钱一小把,专卖给小孩子解馋。拐枣那甜中带涩的滋味,正是儿时生活的味道。摘下来的拐枣籽是扁圆的,黑油油亮晶晶挺好看,我们用针线将拐枣籽穿起来当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玩。

      沙果是一种比苹果小,比海棠大,同样是白里透红的一种水果,味道酸酸甜甜,很像苹果。对沙果的印象好像只是小时候在安康吃过,工作之后在外地似乎也见过,不知是不是也叫沙果,只是因为比沙果好吃的水果太多太多,再也没有主动买来吃过。这是不是对沙果的见异思迁而忘了儿时的味道?

      在食品短缺的年代,儿时的饥饿跟家景无关,有钱也买不到足够的食品,似乎我们总是在四处找吃的。春天槐树花开、榆树钱现的时候,我们用一根竹竿,顶端破开夹根短棍让竹竿张开一个叉口,举起来将叉口夹住槐花枝、榆树钱枝,转动两圈让树枝缠住竹竿,然后用力一扭就夹下一大串槐花、榆树钱来,用手撸着就往嘴里塞。

      桑树结桑葚的时候,我们直接爬在树上摘那些熟了了紫红色桑葚吃,吃得满嘴满手都是紫红色。现在市场上桑葚都成了有营养的水果,而我却从来不买,就是因为小时候吃伤了。

      大院里葡萄架上的葡萄,从来没等到熟,就让一帮孩子早摘了吃了。树上没有吃的了,就到郊外的地里去找吃的,黄瓜、西红柿本来就可以生吃,就连豇豆、茄子也摘了生吃。还有就是到农民地里拔萝卜吃,洗也没处洗,擦擦外面的泥土,用牙齿嗑掉皮,就那么生吃。吃的时候还挺生脆,不一会儿挺烧心的。

      甚至儿时连包谷秸杆、高粱秸杆也吃过,农民收了包谷、高粱,秸杆立在地里还没干的时候,根部有那么一丝丝的甜味,我们就当甘蔗啃了吃。

      文革期间因父亲下放,我们家搬到旬阳县神河镇住了两年,我第一次见到镇上大街有农户卖的有一种叫火藤根的东西,粗的有筷子那么粗,细的有吸管那么细,却都很短。农民将煮熟了的火藤根扎成把,拳头粗的一把要卖3、5分钱。火藤根其实是一种中药,可治头晕痛,牙痛,呕吐,四肢麻木,腰腿痛等。当时我们买来一点点地剥了外面的硬皮,拿来当零食吃的,买一把能吃一上午。火藤根吃起来先是有点苦,吃过后慢慢回味起来竟然苦中带甜。这不正是最难忘的儿时的味道吗?




(本版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