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阳县的沙沟公社(乡),地处大巴山腹地,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富裕。
然而在五十多年以前,这里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穷山恶水,与世隔绝,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极其艰难困苦。
我是一九七二年底入伍来到了铁道兵部队,参加了襄(樊)渝(重庆)铁路的施工建设。我们铁十师四十七团二营部和七连,就驻扎在沙沟大桥附近。周围还有不少村民住房。而不到两公里外的团部机关,则驻扎在沙沟公社境内,也是村民居住最多的地方,更是沙沟火车站(据说现在叫蜀河火车站)附近最繁华的一个小村。
当时襄渝铁路的建设已经处于了收尾配套阶段,火车即将运行,公路、航运都基本完善,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贫穷程度仍然令人难以置信。据老兵们介绍,三年前刚上场时,各方面的条件更差,部队基本上都是从西安徒步走到了施工现场的,因为沿线没有一寸公路,沙沟公社甚止连一条像样的便道都没有,所以乡村普遍贫穷、落后。
修建襄渝铁路是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019年4月18日至23日,曾经参加过襄渝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们,组织了一次"重返襄渝线,牵手战友情"的大型活动。阔别了近半个世纪,今日重返故地,往日的贫穷印象仍旧历历在目,今天的变化却使人难以置信。近在咫尺的蜀河镇已经成为了旅游名镇,热闹繁华,而穷乡僻壤中的沙沟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此较远一点的安康、旬阳几乎成为了现代化的城市。虽然仅有几天时间的走马观花,但是令人感受深刻,令人感动,令人向往。同时,我也将从最起码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对比和表述。
衣。几十年前的村民衣着,毫不客气地说,基本上跟叫花子没有什么区别,破衣烂衫,补丁套补丁。虽然当时全国人民都在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沙沟人的破烂程度更加严重。稍微有点身份的人还基本能够做到干净整洁,但是大部分人的衣服都是又脏又臭,不堪入目,这也可能是交通封闭和贫穷落后的表现吧。
记得73年夏天的麦收季节,部队组织我们到沙沟公社高照四队去支农,这个村子位于偏远的深山中,我们除了参加助农劳动外,还听取了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和贫下中农的忆苦思甜报告。他们都认为旧社会过的是牛马不如的日子,解放后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贫农李大爷还从家中抱出了两床被子让我们参观,一床是解放前盖了三代人的破烂被子,简直惨不忍睹,完全是一堆烂棉絮。而另一床被子还算完好,他夸耀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改善了,比旧社会好多了,自己在年前还添置了一床好被子,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高兴"。而事实上那床所谓的新被子,当年在我的印象中,真的是不咋地,粗布里面,土里土气(当时农村基本上都是使用自制的土布),可见当时的贫穷程度,更不用说旧社会(解放前)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艰难困苦和悲哀。
看如今,沙沟村民衣着干净整洁,基本上和城里的人一样,和我印象中的从前根本无法比拟。小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服装,活泼可爱,落落大方。今昔对比,天壤之别。
食。50年前,据老兵们讲,村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顿顿都是玉米糊糊,红薯,甚至柿饼都是主食,因为全部靠天吃饭,丰收时基本可以糊口,灾年时只能靠吃政府的返销粮度过。粮食短缺的现象长期存在。红薯、杂粮等产量较高,常年食用,能够吃上一个白面馒头就像是过年一样。由于经常吃不饱,不少人还时常到部队的泔水桶中去翻找食物,为此部队还要求每个炊事班不充许把泔水桶放在室外。好在村民们都比较老实,从来都不会有人主动讨要食物或者有偷抢现象的发生。老兵们还告诉我们,不要把吃剩的食物放在室外或者倒在沟里,防止有人捡拾,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更不要随便送人,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不停地找你索要。
记得当时的部队采购人员,还经常身背几个用过的咸菜坛子,步行到附近的深山里找老百娃换回鸡鸭,一个坛子就可以换回一两只,老百姓自己不舍得吃而换来坛子用它泡菜或者盛放"贵重物品"。有时候他们也会要点粮票,你给他们一斤粮票,家中或者树上的柿子几个人可以尽饱吃。当时还很少会用钱购买东西,都是以物易物。
当时偌大的蜀河镇,仅有为数极少的几家公共食堂,吃饭必须要有粮票,很少有人能够吃得起。部队人员去蜀河办事,到饭点后全部都会去团卫生队吃饭,饭后只需写个欠条即可。当时也没有旅游的概念,大街上的公共食堂的生意都不是很好。
看如今,蜀河镇内饭店成排,美食成堆,日夜喧闹,生意兴隆。香味飘荡在汉江两岸,特产美味销量巨大,令食客、吃货们大饱口福。因交通方便,沙沟村的村民们抬脚就可以前来享受。经询问,他们平日里在家中也是鸡鸭鱼肉,白米细面,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来都不会为吃喝犯愁。
住。从前,沙沟人大部分住的是石板房,就地取材,石头垒围墙,屋面盖石板,像窝棚一样,昏暗简陋,低矮潮湿,由于石头不隔冷热,冬天像冰窖,夏天似火炉。
而如今,这样的房子已经无影无踪,沙沟街道的两边都是一座座漂亮的楼房,早已经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小学校里也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平房,窗明几净,环境优美。为了进行传统教育,村子里还专门保留了几幢当年部队的营房。当年最好的房子,如今却成为了艰苦奋斗的教材、破旧的标本。我们二营部和七连驻地以及附近老百姓的旧房子,已经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几座漂亮的楼房,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任何贫穷痕迹。
行。当年部队未上场修建襄渝铁路时,交通不便的状况无法想象,而且它也是贫穷的根源,即使铁路施工接近尾声,因交通工具稀少,根本就没有公交车,出租车更是全国都还没有实行。村民们的出行仍然十分困难,基本上都是步行。也有人试图在路上拦挡部队的施工车辆,由于满载的车箱不能坐人,驾驶室内又经常满员,所以机会极少。部队里的干部战士经常都拦不到车,只好步行前往蜀河镇或者其它施工连队。我还多次走路去过蜀河镇及几个较远的兄弟连队,当时走十几公里的路大家也都觉得十分正常。此间还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一位村民拦住了一辆施工军车,司机示意让他坐到车箱上面去,他竟然说:"师傅,让我坐在你的脑壳上吧",司机笑着说:"你干脆骑到我的脖子上吧"。实际上他是想坐在司机的驾驶室内。从而导致了许多熟人也开起了司机的玩笑,要求坐在司机的脑壳上。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了出行的不易。
记得当时汉江上的航船还是很多的,部队还编制有航运队,主要解决施工期间的物资供应问题,但搭乘人员的现象却是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拉船的纤夫,穿着短裤,光着上身,赤着双脚,有人讲他们有时候竟然会全身一丝不挂。他们双手抓地,宛如爬行,人、钎绳几乎和地面平行,纤绳几乎全部勒进肉里。尤其是在水流湍急,逆水而上的地方甚至是寸步难行,船、人仿佛成为了静止的画面,确实印证了那句"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的名言。人人都在全力拼博,拼毅力,拼耐力,个个都象一颗钉子或锚钎一样,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岩石上。他们青铜一般的身躯,浑身滚落的汗水,看的使人泪目,使人感觉到纤夫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纤夫这个工种可能是世界上最苦的工种。现在由于汉江上修建了不少水库、大坝,航船几乎消失,纤夫也已经绝迹。然而,每当有人唱到《纤夫的爱》这首歌时,我都会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们,并且常常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如今的公路、铁路已经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已经横贯东西,沙沟火车站几乎就在村口,不少家庭还购买了私家汽车,村口村中到处停放着交通运输车辆,房、车、家电、手机应有尽有,欢声笑语充满了山乡。
雄伟壮观的蜀河水电站大坝的修建,使原来雨季洪水泛滥、旱季乱石荒滩的景象,变成了现在的美丽湖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过去由沙沟去蜀河,必须要坐渡船,洪水泛滥时根本无法通过。而现在一座宽畅的蜀河大桥的建成,使天堑变通途。
老兵们回访时,由于下雨路滑,山高路险,为安全起见,我们乘坐的超长大巴暂时无法通行。地方政府一声令下,几十辆私家车召之即来,百多人的老兵队伍,迅速由志愿者运送到沙沟境内的所有怀旧地点,他们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热情服务,令人感动。
沙沟的巨变还体现在了人的精神面貌上,男女老少笑逐颜开,精神焕发,热情奔放。从而也引发了我对当年人们精神面貌的回想,那时候人人面黄肌瘦,表情冷漠,有的甚至呆若木鸡。特别令人难忘的就是疯子、傻子特别的多,城镇、乡村、道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测量班的隔壁,就有一家人中出了两个傻子,他弟兄二人,每天都会到我们院子里的水龙头上接水抬水,看似好像两个小孩,但实际上年龄已过而立,但仍然语言不清,傻哭傻笑,多少不分,好坏不分。抬水要么洒满院子,要么空桶来回,我们有时给他们点吃的,他们只是傻笑不语。在相处的近一年时间里,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叫什么名子,大家都叫他们"抬水弟兄"。
据老兵讲,还有一个傻子,他经常在汽车爬坡时钻到汽车底下,说是要看汽车打屁,实际上是汽车的刹车声,他还说汽车打屁时屁股都累红了,其实是汽车的刹车灯亮了,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次重返襄渝线,我还特别地留心进行了观察,竟然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人。见到的都是精神焕发的新潮村民,他们对老兵的热情接待,送水送茶,夹道欢迎,爽朗的笑声,感恩的话语,更加体现了他们的纯朴善良,不忘当年,不忘铁兵,不忘初心,不忘党恩。从而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热爱,更加珍惜。沙沟的巨变也使老兵们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开心。因为取得了今天的成果,致富路的修建,无疑也有他们的一份勤劳付出和无私奉献。
新旧对比,有苦有乐,山乡巨变,可喜可贺。
《 山乡巨变有感》
五十年前此山中,
沙沟蜀河皆贫穷。
缺衣少食住房差,
交通不便路难行。
今日老兵走襄渝,
绿水青山夕照明。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丰衣足食乐融融。
铁路公路通天下,
旅游圣地留美名。
今昔对比天壤别,
山乡巨变人有情。
感谢党的好领导,
日子越过越火红。
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日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