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铁道兵二团官兵系列之十四
一连炊事班在班长叶炳飞、副班长周大华的带领下,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周大华荣立个人三等功,其余人人受奖。
紧急战备的消息传来,炊事班忙得天昏地暗,连续三天三夜灶堂几乎没有熄火。每天除了正常三顿饭外,生火干什么?烧水杀猪煮肉炼油。一连是“三学”先进连队,连队农副业生产成绩在全团名列前茅,连队22头200斤以上大肥猪分三天全部杀光。三天里,司务长沈德厚带领副班长周大华、老兵廖景烈及其6名帮厨战士,白天大约1小时杀1头。杀猪,简单,主要是脱毛需要开水,烧开水需要时间。晚饭后,炊事班的任务主要是将猪肉切成大块煮熟,将肥肉切下炼油,再将炼好的猪油和猪肉一起装进大铝桶和直径40公分的坛子里。想到前线情况复杂,给养员段建强又到郧西卖了三坛糖蒜和咸菜。周大华是个特能吃苦的贵州兵,他先是和大伙七手八脚地将猪杀了,接着清理大肠小肠,晚上煮肉炼油他亲自把关,直到将18个装满猪肉、猪油、咸菜的铝桶和坛子口用塑料袋密封好,坐在凳子上就呼呼地睡着了,忙了三天三夜,他太累了……
抢修河口大桥的战斗打响了,一连主要担任清障和搭设枕木垛。敌人和我军反击的炮弹就在头顶飞,为了让战友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充足体力投入战斗,一连炊事兵付出许多艰辛。连队到达河口,班排战友们立即去抢修现场了,连队七天主副食品,坛坛罐罐,锅碗瓢盆,少量柴禾,全靠炊事班9名同志卸车、搬运,班长叶炳飞在行军途中崴伤了左腿关节,肿起来了,他忍着疼痛扛大米,搬坛子,一趟又一趟。卸完物资,立即在防空洞里开挖灶堂,架起了行军锅,接着开始烧水做饭炒菜。饭菜做好,一、四排的同志们也正好清理完桥上铁丝网车皮等障碍物,回来开饭,战场第一顿饭两菜一汤,外加糖蒜开胃酸豆角等小咸菜,大家十分满意。二、三排清理老街残台基础,激战正酣,晚饭不能及时吃,怎么办?给养员段建强跑现场“侦察” 回来,和司务长沈德厚一商量,决定:将饭送去现场。怎么送?用汽车送,走红河友邻部队的浮桥,要绕一大圈,路还不好走,干脆从南溪河抬过去。说干就干,沈德厚、段建强、周大华、廖景烈等七手八脚,抬的抬,扛的扛,顶的顶,从南溪河将饭菜送到抢修现场。这以后两天,连队抢修,除正常三顿饭外,上午10点和下午3点,炊事班还加送一次放糖的绿豆稀饭,都是从南溪河中送过去的。同志们吃到又香又甜的绿豆稀饭,抢修更起劲了。
遮断朗洋大桥,全连出动48人,炊事班一分为二,4人留河口,5 人去朗洋,给养员段建强带队。一到现场,卸下主副食品,分三组立即分头行动,第一组是挖灶支锅,由老兵廖景烈带林甸新兵金中强来完成,廖景烈是1970年底入伍的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人,一当兵就在炊事班工作,对改灶节煤很有经验。由他负责挖灶支锅让人放心。锅灶支哪儿?陆效明连长非常重视,选了个安全隐蔽的地方画个圈,就去大桥布置打炮眼、架浮桥了。其余的活,都由廖景烈、金中强来干。他俩操起铁锨,按照行军锅尺寸开挖,不一会就大致成形,廖景烈又把灶后边的烟道精心开挖布置,不到30分钟,3个行军锅安装完毕,只等柴禾和水了。第二组拣柴禾,由副班长周大华带领丹徒籍战士李锦林来干,他俩跑进树林,拣掉落在地的干树枝,这树林里枯树枝不少,大约30分钟,两大捆树枝背了回来。第三组找水,由段建强带着卫生员房爱山和河北籍战士李建民去完成。这里水不少,红河水,浑,不行。又转了两池塘,水,还算清澈。又找到一口井,水很深,打上来一看,水质不错,应该是首选。关键是,这越军溃逃之前,下毒了没有,这水,能不能喝?段建强心想,这水要是有毒让战友们喝下去, 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了么?
段建强是上海人,1969年初中毕业,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和伙伴们一起到了江西星子县农村,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吃苦和坚毅的品质,1970年底瑞昌6214工厂招工,段建强因为在生产队有出色表现顺利被工厂录用。1972年12月,铁道兵二团干部王宣荣、马连兴到瑞昌接兵,段建强积极报名顺利通过政审关、体检关, 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新兵训练三个月结束,分到一连10班, 当时连队正在旬阳县罗向岩隧道施工,10班是木工班,他在老班长的带领下,每天在长长的隧道里立排架、立模板,塌方险情和排不出去的粉尘,天天在考验着他。1974年3月,给养员缺编,司务长沈德厚到班排一了解,段建强是唯一候选人报到连长朱起珊那里,通过。这一干就是5年。紧急战备,段建强主要工作是负责个人物资缺额的登记、请领和发放,每天在连队、后勤机关和仓库之间奔波,很快将连队人员缺额的挂包、水壶、雨衣、蚊帐等物资配齐。如今,在境外遮断这重点大桥,战友们正在轰轰烈烈地干,有的在桥墩打炮眼,有的在水里搭建浮桥,他们需要喝水,需要吃饭,才能有充足的体力。但是这水有毒没有?现场没有测试设备,怎么办?“我先喝试试吧!死,我先死,为祖国而死,也值!”段建强决心一下,舀起一瓢水咕咚就是两大口,停一会,没有什么异常感觉,于是两桶清澈的井水挑了回来。
淘米做饭,洗菜,炒菜,烧开水,几乎同时进行。三口行军锅灶堂旺旺的炉火,辉映着战地炊事兵一颗颗火红的心。40分钟,两菜一汤停当,只等战友们回来享用。周大华没有闲着,他将战友们的水壶找来,一壶一壶地灌满开水,然后一趟一趟地送到战友们的手中…… 一连荣立集体二等功,有炊事兵的贡献。
原载《南疆硝烟》
二营部炊事班的同志在清理蒜苗。右起:郝八斤、闵洪宝、芮云林(付培敏摄)
九连炊事班在洗菜、切菜。左1为文书何贡,左2为战士朱荣奎、左3为副连长马先樵,左4为给养员刘志刚、左5为通信员张雪明、右1为正在吃饭的统计员朱宇亮。(付培敏摄)
炊事班野外做饭,两菜一汤,计算时间。(付培敏摄)
作者简介:姚尚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一师二团战士、文书、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副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荣立三等功。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历任铁道部十一局二处政治处主任、副处长、局水泥厂副书记、书记、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巡视员等职。曾参与编纂《铁道部十一局二处简史》,任副主审;著有《西线烽火——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纪实》、《南疆硝烟——铁道兵二团对越自卫还击战纪实》;主编《他们从军旗下走来——铁道兵二团战友剪影》上下册、《中原筑路——铁道兵二团修建襄渝铁路文集》。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