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我和家人又一次无法回老家与亲人团聚,只能猫在北京。好在有一件事给我们的节日生活平添了许多欢乐与喜庆气氛,这就是春节期间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奥会和第13届冬残奥会。女儿还被借调到赛会上当了工作人员。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此等荣耀,让我们每一个北京市民、中国公民都感觉无比自豪。
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和培育起来的奥林匹克精神,是超越时代,超越地域,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一种进步文化,是世界人民一致追求的高尚目标,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传说古代奥运会是由众神之王宙斯所创始的,第1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随着近代体育运动的兴起,希腊人民希望赓续古代奥运会的精神,并在19世纪举办过4届奥运会。自1883年开始,法国人顾拜旦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经他与同仁们的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日成立。1896年4月6―15日,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
奥林匹克运动发源于希腊,所以,每一届奥运会举办之际,都要在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圣火,传递到奥运会举办地。这一延续至今的传统礼仪,表明了世界人民没有忘记奥林匹克运动的根。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特殊贡献。而作为千年古城、千年古都的北京,它所具备的古老文明,悠久历史,厚重文化,是它赢得“双奥之城”殊荣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安阳、杭州、郑州。其中,北京现在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所以具有最特殊的地位。面对现代北京日升月恒的面貌,我们更加希望探究古老北京昨日的故事。
北京有三千年建城史,千年建都史。公元前约1122年,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其后,周天子又封帝尧的后代于蓟,封周宗室的召公于北燕,这时,北京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城池。及至后来,燕吞并了蓟,并以蓟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此即为燕国,而其都城蓟,就属于今天北京的地域。自此之后,先后有燕、辽、金、元、明、清在这里建都,所以,北京被称六朝古都。
对这座朝气勃勃的古都,我从心底爱它。上世纪70年代,我正式调到北京工作,此前虽然已经多次到过北京,但是并没有条件深入了解它。定居北京后,越来越感到北京既古老又现代的特质是其他城市少见的。为了探寻它的前世今生,闲暇之际我总喜欢四出游历。到郊区去爬山涉水,探寻隐藏在深山荒野中的古迹;身背相机走街串巷,拍摄一座座承载着精彩故事的四合院;瞻仰分散在各处的名人故居,去追寻主人们光辉的足迹;走进各种综合类与专业性的博物馆,品味记载着北京历史的图片和文字.....。
北京像一个历经沧桑而又满腹经纶的老人,又像是一个返老还童而又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你不用心去读它是根本读不懂的。
北京是千千万万国内外游客心中的旅游目的地。北京可供参观游览的景点太多了,而且不同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验,我以为北京旅游可以分成许多系列,比如:自然风光、山水公园、战争遗迹、革命圣地、名人故居、皇家古建、寺庙道观、老街老店、文化场馆、现代建筑等等。
北京似乎包罗万象,想读懂实在不容易。它像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大地上。要看清这棵大树,就必须刨根问底。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侯仁之教授致信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建议尽早考证北京建城之始。此后掀起了一个探讨北京城始建年代的热潮。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古周武王在北京分封了蓟、燕两大诸侯国,北京从此有了城邑,这便是北京建城之始。
而蓟、燕到底谁在前,谁在后呢?各位专家看法不一,难有定论。侯仁之先生主张“蓟城说”。可不少考古学家认为,琉璃河西周燕国建城似乎更早。还有专家考证文献认为,“蓟”和“燕”都是北京地区两个自然生长的邦国,它们是商朝在中国北方的屏藩。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灭纣”建立周王朝,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便分封先圣王的后裔于蓟。到了周成王时,才又封召公于北燕。因此,蓟城是北京城的源头,是北京的 “根”。
北京城究竟起源于“燕”还是“蓟”?原武汉大学考古专业主任、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光镐认为,北京地区城市文明的起源存在多种可能。除去起源于“燕”“蓟”两说,还有可能起源于黄帝创建的“涿鹿之邑”,或黄帝集团建设的一个初级城邑。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北京城起源于五帝时代的“幽都”。依照这样的说法,北京城的起源就有了五种可能性。
不过,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蓟城说”似乎为更多人所接受。
千年古城始于蓟,蓟城是北京的肇始地。那么,蓟城最初到底在哪里呢?
提起这个问题,现在的北京人很容易联想起北三环路上有座蓟门桥,蓟门桥北面还有一处“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遗址。我和许多北京人一样,曾一厢情愿地认为蓟门桥的这个门应该是古时蓟城的城门吧,如此说来,蓟城的肇始之地或许就在蓟门桥、蓟门烟树遗址这一带了。
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建园,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公园为带状,跨海淀、朝阳两区,全长9公里,蓟门桥南北,正是遗址公园的西段。开辟公园时恢复了旧时"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景区,并建有元代武士雕像。
景区的黄亭子,耸立着“蓟门烟树”碑,此碑始建于乾隆15年(1750年),1900年遭毁,1985年整修。碑高约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碑座为方形,碑首呈僧帽形,刻有雷纹。碑阳为乾隆帝手书"蓟门烟树"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题的七律:
十里轻杨烟扬浮,蓟门指点认荒邱。
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士埋人即渐稠。
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
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
因为蓟门桥和蓟门烟树碑的缘故,整个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我一遍又一遍地丈量过。当然,就整座公园的9大景区而言,我尤其钟情于“蓟门烟树”,因为我认为北京的“根”就在这儿,它似乎有些高深莫测。
直到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蓟”的得名源于蓟丘。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说:“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有关专家考证,“蓟丘”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观附近。依据《水经注》中所记有关“蓟城”的河湖水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其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
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在广安门北侧的滨河公园内,竖起了一座“蓟城纪念柱”。
“蓟城纪念柱”整体呈磨角长方体,状如汉阙,高8.5米,气势挺拔而凝重。柱子上刻着16个大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蓟城纪念柱”上的《北京建城记》,正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所题写。建城记扼要地为大家阐述了北京建城的历程: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 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来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证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宜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历唐至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今之天宁寺塔(是北京城现存最古老建筑),即当时城中巨构。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宫阙苑囿湮废已久,残留至今者惟鱼藻池一处,即今宣武区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及至中叶,加筑外城,乃将古代蓟城之东部纳入城中。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时在纪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九五年十月
至此,我才知道自己脑子里所谓北京的“根”错位了。
也难怪,想当年清代乾隆帝也搞错了,将蓟门所在地误认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并在此立“蓟门烟树”碑。后来,为了照顾人们的怀古之情,便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了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让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
循着侯仁之教授建城记的指引,我对广安门一带的许多古迹遗址都进行了一番探访。天宁寺塔、白云观、法源寺(中国佛教学院)、牛街、莲花河古道,这些我过去很少涉足的地方,现在都成了我关注的对象。只可惜那个神秘的“蓟丘”始终都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在何处?
在广安门滨河公园里,建有另一座建筑“北京建都纪念阙”,与“蓟城纪念柱”交相辉映,对偶成趣。“北京建都纪念阙”是2003年为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而建。
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起到装饰和象征的作用。“北京建都纪念阙”整体造型由一个斗拱和四条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青铜坐龙构成,阙身高12米,地面采用花岗岩石材铺装,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
纪念阙正面朝南,“金宫殿故址”5个金黄色大字镌刻其上,《北京建都记》碑文同样为侯仁之教授所撰。西边是宣武区政府特别设立的建阙说明,在纪念阙正前方的花岗岩地面上,雕刻着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布局图。
北京建都纪念阙碑文如下:
北京建都记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正南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之横街,两侧建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街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
中都城之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公元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其水关遗址,已就地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中都近郊建有行宫多处,其最著名者为万宁宫,故址在今北海公园处。元朝继起,就其址规划扩建大都城,遂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础。
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侯仁之2002年7月30日
感谢侯仁之教授,他的这两篇纪念碑文——建城记和建都记,把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之根阐述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们大大地长了见识,开了眼界。
啊,古老的北京,活力的北京,可爱的北京!
2022年3月22日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