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兵文苑
拉林铁路盛开的格桑花(1)

相传还是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进入西藏,把翠菊的种子也从中国北方带到了西藏,从此在西藏生根开花。那时正是西藏历史上继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出现的空前盛世,被忽必烈赐为“国师”的八思巴缔造了辉煌的萨迦,使元朝皇室接受了藏传佛教,八思巴也成为元朝的帝师。蒙古人传播来的翠菊在寺院和很多人家种植盛开,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把翠菊叫做格桑花,也叫幸福花。“格桑”在藏语完整的意思是“格巴桑布”,“格巴”意为时代、世代,“桑布”就是昌盛的意思,就是世代繁荣昌盛或幸福的意思。因此,在西藏,格桑花被藏族百姓视为圣洁之花,人们经常借用格桑花表达和抒发美好的情感,流传着很多赞颂格桑花的歌和故事。
如今,雪域高原又一条天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在建设中。筑路大军夜以继日热火朝天地建设拉林铁路,将结束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直接造福于藏区各族人民群众。而拉林铁路沿线藏区各族人民群众也热心期盼、全力支持、倾情爱护拉林铁路建设。路地共建雪域天路,格桑花开拉林沿线,那是象征着民族团结幸福的格桑花。就让我们走到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去撷取一朵盛开的格桑花,听听他们和当地藏族人民群众共同培育民族团结幸福之花的动人故事。
2015年6月,拉林铁路第10标段全长42.68公里铁路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因为早有预案,因此,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在第一时间组建挂牌,再次吹响向雪域高原进军的集结号,一批精兵强将厉兵秣马随时准备上高原。说实话,此时他们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将重上高原、再创辉煌!想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南山口向着拉萨方向,以平均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3.5孔的速度铺就一条天路,他们还曾创造了日铺轨6575米、日架桥6.5孔的高原记录。矗立在南山口铺架基地的一幅标语“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被誉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青藏铁路精神,受到700多批次中外媒体和参观团的高度赞誉。
紧张的是,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参建青藏铁路那都是十年前的故事了,如今即将要上高原的却多是年轻的80后、90后。虽然他们向往着那个神秘的地方,但也为从来没上过青藏高原而对高原反应心怀紧张畏惧。
然而,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崇新却从上级党委下发的一份文件中,更多了一层审慎。
这份文件的主题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届时将举办各项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在下发的有关学习资料中,指挥部党工委看到,红军在藏区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征中,三大主力红军都经过了除西藏以外的川、滇、康、甘、青五省藏族聚居区。红军进入藏区后十分注意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保护藏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得到藏族人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帮助红军克服了许多困难。为此,指挥部领导班子专门开会研究进藏前的准备工作,大家认为,如今我们就要进入藏区修建拉林铁路,而许多年轻人对藏区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和宗教等还缺乏了解,更没有实践的机会,应当及时补上这一课。
指挥部班子会上,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崇新向大家宣读了当年红军进入藏区时,朱德总司令向红军宣布的4条规定:一是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二是爱护藏胞的一草一木;三是在藏胞没有回家之前,不准进他们的屋;四是看管并喂好藏胞留在家中的牛羊。王崇新说,我们也给大家来个约法三章吧。于是,班子研究,针对藏区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专门下发通知:一是不拣石头(玛尼石)和撕扯山上的经幡;二是不采摘藏族群众的核桃;三是不下江钓鱼捕鱼。一定要严格尊重藏区风俗习惯,与藏族人民群众共建和谐、和睦、友好的铁路施工环境。
有的同志提出“约法三章”是不是太细、太具体了,能不能提些原则性要求,覆盖面更宽一些?王崇新说,“约法三章”就是要从最要紧的细微之处提要求,才好抓具体落实。细微之处看起来是小事,可是事事都关系到民族政策的大事呢!
指挥部同时还把藏区群众的风俗习惯印发给职工。比如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进入寺院,要爱护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物品,不得用手乱抚摸经书、佛像、壁画、法器等,让大家深入了解,自觉遵守。大家说,这个“行为指南”发的太及时了,有了这个,我们到了藏区就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了。
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和泥洋河两岸盛产核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核桃树遍植路边地头、坡前山后,随处可见七、八人合抱的千年大树,景观别致。林芝核桃以其皮薄、个大、肉嫩、肉满、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有着西藏圣核的美誉,是历代达赖喇嘛和达官显贵的贡品。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施工队伍2015年6月进场,9月就到了核桃成熟的收获季节,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三个项目分部去施工现场的路上,核桃树比比皆是,成熟的核桃掉落得满地都是。这些天来,甲竹村藏族村民扎西一直远远地盯着路边的核桃树,就等着施工人员上树摘核桃,他好抓“现行”。
一连好几天,扎西等待的都是“失望”,谁知这天偏偏就让他抓着了。他远远地看到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一分部的施工车辆在他家的核桃树前停下车来,下来几个工人弯着腰在拣掉落路上的核桃。他耐心地等工人拣得有一会儿了,才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本想来个人赃俱获,可是他人还没开口,自己先傻了眼。原来,工人把掉落在路上的核桃拣起来,足足有上十斤,都堆放在核桃树下铺着的塑料袋上。树下、路上,看不到一个吃过的核桃空壳。
这时,一分部党支部书记党新红走到扎西面前跟他说:“你家的核桃树该采摘了。你看,昨夜一场风,吹落得路上都是(核桃)。我们怕汽车压烂了你的核桃,就帮你拣起来,都堆在树下了。树下还有掉的,你自己拣拣吧,我们该去工地了。”
扎西本来一肚子想的都是怎么索赔的词,现在一个也说不出口。他情急之下,赶忙跑到树下,抓起两把核桃就要往工人手里塞,请他们尝新。可是党新红书记已经带着工人上车直奔工地去了。扎西激动地双手合十,对着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的背影喃喃低语:“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二分部的职工老谭爱好奇石收藏,走到哪儿都喜欢下河滩捡石头。听说雅鲁藏布江的河滩两岸多奇石,为此,老谭上高原之前做足了功课。他了解到由于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猛烈撞击形成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变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态的奇岩砾石就是天公对这片超尘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了。到高原寻找奇石,也就成了老谭积极报名上高原的原因之一。
可是没想到一上高原,指挥部的约法三章头一条就是不得拣石头。这是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存在着一种大石文化。藏族先民磨石斧狩猎,凿石锅煮食,垒石屋避寒,佩石坠驱邪。在藏区,随处都能看到藏族在屋顶、门顶、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着白石,他们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华,家庭的保护神、田地和庄稼的守护神,而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龙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区高山峡谷、村口道旁的玛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表现。
不让拣石头,已经写在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约法三章里了,这是铁的纪律,不得违反。在老谭上工地的路上,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好看奇石,老谭都忍痛割爱,视而不见。实在忍不住诱惑了,他也会蹲下来细细地观赏一番,然后掏出手机给奇石照张照片,就算收藏在手机里了。时间长了,他的手机里存了数十上百张雅鲁藏布江畔的奇石照片。在老谭的影响下,施工队好多年轻人都跟老谭一样,成了手机“奇石收藏家”了。他们还正琢磨着什么时候大家都将手机里的奇石照片晒出来,在微信朋友群里办个不一样的“奇石展”呢!
老谭和他的同伴们对奇石异样关注的一举一动,藏族群众其实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的约法三章,看似约束了职工在藏区的“行为自由”,但是却拉近了与藏族群众的心啊。
贡多顶隧道横洞洞口开挖时,施工人员按设计图寻找洞口勘测桩,怎么找也找不到。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横洞洞口位置恰好是当地单嘎奴觉村藏族佛教信众的一个祭祀台,勘测桩就在祭祀台边。这可给施工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祭祀台是宗教活动场所,万万不能乱动。祭祀台不能动,洞口施工就没办法进行。王崇新把这一情况向拉林铁路建设单位作了详细报告,铁路总公司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到现场调研,立刻更改设计,将横洞洞口往东边平移150米,既保护祭祀台不受损坏,又使隧道施工能够正常进行。藏族群众了解到这一情况,纷纷给这些筑路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些筑路人如此尊重我们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敬佩,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