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上午,松江区老兵讲故事宣讲团的谢国良应邀到松江区中山街道幸福里宣讲《松江本土的英烈故事》。宣讲得到小朋友及暑托班老师的欢迎。
“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雨花台烈士第一人”,这是侯绍裘为人熟知的身份标签,但鲜为人知的是,工程师、科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新闻家,也曾是他人生的可能选项。
侯绍裘的一生短暂而又闪耀,就像一颗启明星,划破黑暗夜空,发出耀眼光芒。
1896年6月4日,他出生于松江城内丰乐桥东堍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3岁进入华娄高小,17岁进入江苏省立第三中学,1918年8月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五四运动期间,他加入游行队伍,起草宣言、口号、文电,上街演讲,成为上海及全国学联的领导人。1922年秋,侯绍裘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秋,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期间,他担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委、中共党团书记等职,积极发展国共两党组织,推动国共合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加快反革命步伐。4月2日至9日,侯绍裘率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一系列斗争,10日不幸被捕。他严词拒绝“江苏省主席”职位的诱降,备受酷刑、宁死不屈,后惨遭杀害,成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牺牲的第一批烈士。
根据家人、朋友回忆,临行南京时,侯绍裘向同志们告辞,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笑着说:“这次去南京,要同反革命势力决斗,吉凶未卜。我的脑袋也不晓得能保住多久,恐怕没有回来的一天喽!”在家里刚要出门时,孩子们跑出来牵住他的衣袖说:“爸爸,你别走......”,但他还是毅然诀别。
侯绍裘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同时也是父亲,丈夫和儿子,有各种牵绊、各种儿女情长。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情感,而是在于他们做出了很多人不敢做的选择。
人生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年轻的时候,侯绍裘就经过了很多选择:从选择无政府主义,到选择三民主义,最后选择共产主义,就是道路的选择;生命最后关头,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时,选择成为江苏省主席,还是成为雨花台烈士第一?这是生死的选择。 其实,他的人生还面临着许多其他选择:
他或许可以像同学、同乡,后成为中国公路泰斗的赵祖康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1919年南阳公学土木科一年级的成绩单中,赵祖康位列第六名,侯绍裘名列第 一。
他或许可以成为科学家、翻译家。他曾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翻译德国人写的《蚕丝慨论》,编写《自然科学常识》。
他或许可以成为教育家。他曾先后任教于松江景贤女中、宜兴彭城中学、江苏乐益女中,还担任过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他也有可能成为像史量才那样的报业巨子。他创办的《问题周刊》《松江评论》《松江国民日报》《劳动界》等报刊,都曾风靡一时。
可是,多才多艺、丰仪俊秀的侯绍裘没有选择以上任何一项职业,而是选择成为一位革命家,他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他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往往具有悲剧色彩:播种,但是不参与收获,英雄信奉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最终,侯绍裘用31岁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最终目的”的初心和使命。
自古巾帼比须眉,莫谓蛾眉难报国。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成为美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九峰之旁三泖之畔的古城松江,也出现了一位近代巾帼英雄,她的名字叫姜辉麟。
1897年,姜辉麟出生于松江城一户私墪之家,幼时丧父,靠母亲行医艰难维持生计。母亲节衣缩食,送姜辉麟入景贤女校学习。小学毕业后辉麟又在家自修三年,后进入景贤女校分校担任教员。1921年秋,候绍裘、朱季恂接办景贤女校,传播革命思想,让她深受教育。1925年她加入了中国国民党,追随侯绍裘等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姜辉麟所钦敬的侯绍裘、张应春等中共党员被反动派秘密杀害,她义愤填膺,发现所祈求的光明被乌云遮盖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才能救中国。于是,已有四个孩子的姜辉麟毅然踏上了革命征途,经李主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在奉贤、南汇、虹口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担任中共奉贤县委交通员、中共淞浦特委机关交通员等职务。1932年,姜辉麟根据党组织安排,调去中共江苏省委从事交通工作。这年冬天,她在南京不幸被反动政府逮捕。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姜辉麟坚贞不屈,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在狱中仍与党保持联系,继续斗争。1933年她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1983年,松江县人民政府为其立碑纪念,由陈云撰写碑文并题词。
姜辉麟用36年的短暂生命书写下了一部云间女儿的传奇,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1929年奉贤庄行暴动前夕,淞浦特委组织部长陈云交给姜辉麟运送一批手榴弹到奉贤的紧急任务。虽明知此行不易,困难重重,但是辉麟斩钉截铁地说:“下刀子我也去,怕什么!老虎也有打瞌睡的时侯,世上没有渡不过的河。”她将自己打扮成农妇模样,用旧衣服把手榴弹裹好,放在大竹篮的农产品中,到了船埠,辉麟看到一群伪警在逐个检查旅客行李,正想着如何闯过检查关,适有几个伪警在夺取乘客的银元,她急中生智,连忙急步上前,装作准备接受检查的样子,又一面探头张望伪警手中的银元,伪警见了,恼羞成怒,边骂边赶,辉麟就乘势过关上了船。途中又逢搜查,幸好这会她早有准备,已把手榴弹藏到了船舱板下,又闯过了第二关。当船快到奉贤码头时,辉麟急忙招呼船老大:“对不起,靠靠岸,我家就在这里,免得我摸黑跑回头路。”船老大见她是个本地农妇,就照顾她靠了岸,这样他又机智避过了码头检查,闯过了第三关。她上岸后从容不迫,安全将手榴弹送达目的地。第二天晚上,庄行发生了农民暴动,辉麟运送的手榴弹发挥了威力。
姜辉麟烈士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并富有正义感,为女性的解放、革命斗争作出了努力和贡献,颇有近代木兰之风范。她一生以秋瑾为标杆,争取男女平等,挣脱封建束缚,勇于投身革命,留得芳名业绩,代代相传。1957年,老战友吴仲超以诗一首来怀念赞颂她,诗中写道:“莫愁无地迎忠骨,留得芳名千古馨。”
松江有这样一位老人,从事了整整8年的地下革命工作,他富有传奇色彩,演绎了一出真实版的“潜伏”。他,就是奚天然。
1919年7月10日,奚天然出生在松江城东华阳桥镇。1925年7月,,进当地公立华阳桥初级小学。师范学校毕业后接任松江莘庄东西宁小学校长的职务,开展抗日救亡的活动。在华阳桥以奚天然为主,取岳飞精忠报国之意创办了《满江红》刊物,登载救亡简讯、日敌罪行、评论、救亡诗歌等,先后出了三期。
1940年9月,21岁的奚天然写了入党申请书。因为环境险恶,入党申请书是用米汤写在纸上的,这样干后能隐蔽,接信人涂上碘酒后能显现阅读。经过一个晚上的精心准备,他骑车50多公里,向上级领导提交了这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两个月后,淞沪中心县委批准了他的申请。也就是从那一天,他开始了与日伪军严酷的地下斗争。
1941年3月,中共松江县城东地区党支部成立,奚天然担任支部书记。为了掩护党的活动,他们用奚天然在华阳桥居住的老宅街面的门面房,开设了一间民为“奚水源”的小杂货店,老板就是奚天然。表面上看,这是他和妻子王华开的夫妻店,但事实上,它却是她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点。他们在日寇和汪伪政府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眼皮底下,一面负责党的书刊地下转运,一面收集汇总送出地方情报,为党内外人员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为党的活动经费给与了有力的支持!
回顾自己的地下党工作,奚天然说,他曾经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有一次发生在“大众书店”,当时奚天然正在与王建楚接头交换情报,这时,恰好一名日本宪兵来店里买文具。“当时,一本宣传抗日的书籍就放在柜台上,”奚天然急忙向王建楚使了个眼色,王建楚顺手拿过一本账册盖在了上面,成功地躲过了日本宪兵。如今奚天然家里还保留着作为接头暗号的手套和烟斗。曾经有人问他:“做地下党工作害怕吗?”他回答:“那8年中,每一天我的脑袋都是挂在裤带上,但是我不害怕,因为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奚天然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以他的非凡智慧和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了党交托的各项使命!为解放城东地区,解放松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晚年的奚天然这样说:“我是革命干部,是老共产党员、能为党为祖国做一点是一点,直到我最后离开这里。”2015年9月3日,抗战英雄奚天然合上了双眼,享年96岁。弥留之际,92岁老伴王华为他佩戴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战老兵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章的背面刻着:“奚天然2015099599” 字样。
“天地英雄气,秋千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奚天然是英雄、是先锋,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版编辑:老粥)
信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