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一次阔别40多年的聚会

  


 

一次阔别40多年的聚会

  

  一位叫萝丝的外国老太太,87岁高龄才走进大学的校门,并且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说了一句令全世界奉为经典的至理名言:我们不是因为年老而停止玩乐,而是因为停止玩乐才会变老。

  是啊,让人青春永驻,永远快乐的秘诀,就是必须让自己笑口常开,保持幽默与风趣。回忆当年自己美好的时光,艰辛的奋斗历程,让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兴致来了,约几个至友,一碟花生米,一盘姜丝百页,一壶老酒,互揭老友年轻时令人捧腹之事,笑着笑着,眼角噙满了泪花。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才有了国家强盛、人民富足、社会安宁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这一代人老了,渐渐地放缓了繁重的工作节奏,回归田园牧歌式,悠然见南山的赋闲生活。除了含饴弄孙、野钓赏花,那么,还有什么让我们唤起沉睡的记忆和回望呢?一次阔别40多年后的聚会,让我们重新回到了火红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和女主持领诵《舞动青春 致敬芳华》
 

  那是国庆前的一个电话,是我们原秦南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女演员宋社华打来的,说是完成她父亲宋维弼(秦南仓民兵文工团长)的遗愿,搞一次聚会,把凡是参加过七十年代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队友集中起来,叙叙旧,联络一下感情,回忆七十年代的宣传队的美好时光,畅叙一下40多年分别后的友谊。别等老了,走不动了,才想起相聚,也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儿了。我一听,正中下怀,马上报名参加了聚会的筹备小组,兴高采烈地忙碌了起来。

      说起秦南公社的文艺宣传队,还是我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的家乡秦南仓为革命老区,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苏北抗大(鲁艺)一直活跃在盐阜西区,今建湖、盐都一带。为此当时的秦南区政府还成立了秦南仓民兵文工团,用地方小调,淮剧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鼓舞斗志、动员青壮年踊跃参军,不能参军的支援前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解放初期,民兵文工团改编为秦南镇淮剧团,团长为宋维弼,排演了不少古装剧和现代淮剧,《百岁挂帅》《白蛇传》《十五贯》《杨家将》《黄海前哨》《夺印》《智取威虎山》等,多个剧目在参加地区和省调演中获奖。七十年代初,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文艺在广大农村、乡野僻壤遍地开花,各大队和各单位都成立了业余演出队,每年十月底,文化站都会组织人员到各大队审查节目,参加一年一度的冬季公社文艺汇演,从中挑选一些演员和节目,经加工代表公社参加盐城县的春季汇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组建了秦南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编自演,活跃在村庄田头,河工现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最初的样板戏,到大型歌舞剧《欢庆丰收》表演唱《修柳筐》到后来的小淮剧《向阳人家》、《战旗红》表演唱《接闺女》、《县委书记上大寨》锣鼓说唱《夸队长》《杨树庄》等都是众多节目中的精品,在历次的县、地区的汇演中获奖无数。尤其是《我们是公社建筑工》、《播棉种》还代表盐城地区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并作为此届汇演的开场戏,结束后当时省革会领导许世友等领导还和演职人员合了影。宣传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而她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深远而广泛,成了还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记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亮丽风景线。
 

  七十年代的宣传队员表演节目
 

  当时的我,刚刚走出高中的校门,就被选中进入了公社宣传队,参加了《我们是公社的建筑工》的排练,并同时参加了当时的县和地区的文艺汇演和调演。1975年底,我和战友孟林顺一起在参加了县文艺汇演的后台准备演出时,遇到了当时接兵的铁道兵13师宣传队副指导员蔡仁贵,是他把我们俩的名字记录下来,然后又问了是否应征入伍的相关情况。之后在北京西田各庄新兵连集训时,我和孟林顺自编自导自演,搞了一台文艺节目。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台下的观众里就有当时师宣传队的队长袁启顺、副队长姜仁贵和男兵班班长张泽顺等几位老领导在“审查”节目。也许是认可我们的表演吧,没有过几天,我和孟林顺一起被一辆吉普车接送到驻扎在密云县城西侧的师宣传队营地,开启了不一样的军旅生涯。

       今年的10月6号,国庆长假的倒数第二天,天空还下着绵绵细雨,曾经的帅哥靓女们陆陆续续的相约来到了盐城东林海岸大酒店演出现场,开始了欢聚一堂的紧张准备。没有想到的是,主办人还邀请了三位当年指导我们文艺演出的老师和老领导,当年在公社宣传队指导我们文艺演出的县文化馆老馆长李有干先生,这位92岁高龄,出版多部儿童长篇小说获得过陈伯吹儿童文学大奖,还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文学启蒙老师的老人,象征性拄着一根拐杖,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还有两位是《我们是公社的建筑工》、《播棉种》的作曲孔兰生老先生和编舞凌申先生,都是在当时是高山仰止的存在。真是同城之中,相见恨晚。虽说有工作和文艺无关的理由推托,更有内心崇拜却无傲人成就无颜拜见的窘迫。
 

  获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启蒙老师李有干和作曲家孔兰生相谈甚欢
 

  其实,在宣传队里,我有很多的师兄、师姐,他们也给我很多的教导和指点,即便是在部队,我也受过很多战友(师兄师姐)的指点,也会把他们的对我的批评和教育,看作是师徒之间恨铁不成钢的呵斥。但唯有三位老师的教诲尤为深刻,现在看来他们对所有受教人都是一样的,没有故意整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看笑话的恶意,也没有利益的冲突和牵扯,师生之间的情分都是十分单纯和厚重的。在联谊会现场,当看到编舞的凌申先生,和当年的学生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仿佛回到在公社礼堂手把手地纠正我们动作,部队的战友带领练功的情景,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联谊会主持词里添加了这样几句话:(我把时间都化零为整了)

  50年的酸甜苦辣,精彩的故事向谁讲?

  50年的翘首企盼,相逢一笑,相拥而泣;

  50年后的今天,我们尽情欢乐,诉说衷肠;

  50年后的今天,我们开怀畅饮,话长情更长。

  老天眷顾,虽然不再年轻,却还有恩师可以称呼;

  苍天有眼,虽然两鬓霜花,却还有领导为我们掌舵领航。

  这些发自内心的表白,是没有同样生活经历的人无法引起共鸣的。感慨之余,我将无限思绪付诸于笔端,写了一首配乐诗朗诵《舞动青春 致敬芳华》,既作为联谊会的主题,又作为配乐诗朗诵的标题:

  有人把青春比喻成朝阳,因为年轻,帅气、靓丽,

  所以,光耀万里,活力飞扬;

  有人把青春比喻成矿石,因为耐热,坚硬,无惧淬火,

  所以,千锤百炼,锻造成钢。

  承载着希望,我们来了!

  寄托着深情,我们来了!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曾经的帅哥、靓女们闪亮登场!

  虽然说,青春已逝,韶华难留,动作迟缓,举止不再阳刚;

  虽然说,儿孙成长,挂肚牵肠,银丝白发,容颜已然沧桑。

  有青春作为垫底,我们仍然意气风发,热情高涨。

  有演艺作为资本,我们依然风姿绰约,舞袖弄裳。

  想当年,刚走出校门的我们,青涩、无知,迷茫困惑,

  曾几何时,年少气盛,血气方刚,屡屡把冲动的苦果品尝。

  领导、师长不倦的教诲犹如在耳畔回响。

  动作的纠偏,乐句的修饰,像父辈反复指导,不厌其烦,

  生病的嘘寒问暖,跌倒的送医问药,像母亲的叮咛苦口婆心,热心热肠。

  是他们给了我们明媚的晴空,让雏鹰插上翱翔的翅膀。

  田间地头,农场校园,工厂企业,到处都有我们俊俏的身影,

  走街串巷,城乡礼堂,挖河工地,留下多少欢声笑语,青春的脸庞。

  我们是天之娇子,从几万人民中脱颖而出,

  我们是演艺俊才,在平凡庸碌中不同凡响,

  创造出无数骄人的荣耀,美名传遍城乡。

  群文汇演,特邀献艺,离不开我们精彩的节目,

  层层选拔,过关斩将,舞姿在省会的礼堂中惊艳亮相,

  傲视群雄,万里挑一,泥土气息的唱腔在京城的舞台回荡!

  农民笑了,工人乐了,学生学习更有劲了,

  抓革命,促生产,经济建设大干快上。

  不怕吃苦,不怕出力流汗,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动力,

  敢为人先,精益求精,是我们改造社会走向成功的营养。

  考大学,搏击商海,走进军队大熔炉,历经几多风雨,

  怀揣梦想,施展抱负,有成功有挫折,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汤。

  不要说,历经沧桑多辛苦,

  不想说,载誉归来多风光,

  不能说,功成身退多自在,

  只会说,是真金就该有担当。

  现如今,当良师,做票友,我们依然是舞台上的砥柱中樑,

  公园里,广场上,时装秀,领衔主演还是超级棒!

  老像片,旧剧照,明眸皓齿,英气逼人,令人心潮激荡,

  当爷奶,带儿孙,言传身教,艺术水准快人一档。

  如果时光穿越50年,我还是宣传队的主角王。

  如果可以,我愿向苍天再借五百年,

  还你一个靓丽舞姿,经典回放,

  只要给我舞台,一样抒写精彩的诗和远方!

  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夕阳余晖同样光彩照人,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

  听从召唤,披挂上阵,不负韶华,

  舞动青春,致敬芳华,赓续辉煌!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