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邯郸峰峰矿区,这里是著名的磁州窑发源地,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有著名的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又名鼓山、滏山,是邯郸的一处名山。属太行山东麓一条支脉。北起武安市的粟山,南到峰峰矿区的邻水镇,全长21公里。最高海拔891米。因山腰中有南北两处石窟,故称为南响堂山,北响堂山。
图片
一次,随河北省散文作家到峰峰矿区采风。沿途顺便游览了北响堂石窟。
响堂山石窟隐藏多少北齐秘史
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我走进了响堂山石窟,仿佛踏入了一场与历史和艺术交织的梦境。
当脚步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而石窟就宛如沉睡在山间的珍宝,静静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前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为这神秘的旅程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石窟的入口,宛如时光的大门,轻轻推开,便是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进入北响堂山景区,最先看到的是左边的宋塔,塔顶已经残破。原来这里是一座著名的寺庙常乐寺,内有如来佛立像。我们沿着参观路线拾级而上,会看到财神殿,为新建建筑,供奉财神。
从财神殿旁边小道进入殿后,是常乐寺遗址。遗址非常残破,留有殿宇建筑和佛像、碑刻遗迹。有心人可以从遗址中找到庙宇大殿的遗迹。残留的碑刻历史跨度很大,最晚是民国的。
我曾经去过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千佛洞石窟,但是到北响堂山是第一次。响堂山石窟是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将经卷诵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就是响堂山,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
汗流浃背爬上700多级台阶就到达石窟中心。史载公元565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首次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
此后,这种做法影响到了山东、河北以及北京房山云居寺等地,并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刻经文化体系。人们熟知的北京云居寺石经是目前我国石经保存最多的地方。
响堂山上现存石窟9座,其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的是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大佛洞外面有一座石刻的香炉,石刻香炉下面是三尊石刻的兽首,头顶一个大龙刻香炉。
走进石窟,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神态各异。他们或慈悲含笑,或宁静沉思,那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表情,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石壁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精湛技艺。每一处雕琢,都是对信仰的虔诚表达,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石窟内的空气弥漫着历史的沉香,静谧而凝重。我站在佛像前,耳畔似乎回荡着千年前工匠们的锤凿之声,那声音穿越时空,与此刻的宁静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跨越古今的乐章。
抬头仰望,石窟顶部的图案绚丽多彩,如繁星点点,又似梦幻的画卷。那是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在这坚硬的石壁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走到石窟中心大佛洞,洞内为塔形柱式,柱三面设龛,正面龛主尊坐佛通高5米,其背光以七条火龙为主体组成,十分罕见。塔柱上部与窟壁共设16个华丽石龛,充分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
中间矗立着方方正正的塔柱。塔柱上三面开凿出雄伟壮丽的佛龛,佛龛内大佛庄严肃穆,体现出的是历史的沉重感,这座大佛肩宽体壮,有着魏晋遗风,大佛身上装饰繁复华丽的纹样,更体现出北齐一代皇室贵族的风范。
这尊造像特征的出现,开启了隋唐造像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也影响了整个中国雕塑艺术的大改变,自此之后,中国的佛像雕刻开始生动起来,也开始有了汉式的风格和女性化的倾向。
抬头仰望高大的大佛洞,在洞窟的顶部,一排雕刻精美的小佛龛浮现在虚空中,佛龛内佛像端庄肃穆。 其中一个佛龛与其他佛龛不同,佛龛内的佛像被盗凿,只留下一个黑黢黢的洞穴,这就是神秘的高欢陵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记录,北齐神武帝高欢便葬在了这里的佛顶之上,高欢是北齐的创始者,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他的儿子高洋在他去世后,宣布北齐成立,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都邺,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因皇室姓高,又称高齐。
石匠父亲殉葬石窟,儿子月黑风高夜盗墓
响堂山又称鼓山石窟,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神秘色彩,没有人知道开凿石窟的真正目的,没有人知道大佛背后隐藏着什么天机。
据说,隐秘的洞穴完工那天,装饰一新的鼓山石窟寺忽然热闹起来,皇宫内的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全部来到了鼓山石窟寺,一场盛大的安葬仪式在神秘的气氛中开始。
陪葬品中满是金银宝物,这种规格只有皇上才有。所有的工匠此时才明白,征战沙场开拓北齐一朝伟业的献武王高欢驾崩了。不祥的预兆终于落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头上,他们开凿的这座石窟寺庙原来是帝王的陵寝。
按照先朝的规矩,为了防止帝王陵寝被盗,建造陵寝的工匠都要被杀死殉葬。一个工匠已经预感到死亡的来临,悄悄在山石树木上刻下了密码,这个密码是在他离家之前就给儿子交代好的,没有人能够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读懂,只有他的儿子才能够解读。
果然,在安葬仪式完毕之后,所有的工匠噩运来临。皇室贵族们为防止这些工匠将这个巨大的秘密泄露出去,将这些工匠们全部杀死在鼓山石窟之中。
高欢陵寝就这样被封存起来,从外观看俨然一座庄严肃穆的佛寺。寺院内僧侣成群,禅声梵呗。这些来自邺城的僧人们也不知道在大佛的背后就是高欢皇帝的陵寝。
20多年后,短命的北齐王朝,遭遇了北周进攻,邺城摇摇欲坠。北齐的皇室贵族被北周武帝杀的杀,逃的逃。北齐王朝在瞬间的辉煌之后走向土崩瓦解。北周武帝在占领邺城后首先宣布了废除佛教的政令,并责令僧人还俗,烧毁佛经,破坏寺院。鼓山石窟作为北齐的皇家寺院也遭遇到了严重的毁坏,僧侣们也被遣散。曾经戒备森严的鼓山成为一片废墟灰烬。
彼时那个工匠的儿子来到了鼓山,找到了父亲留给他的暗语,知道了石窟里的秘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工匠的儿子爬上了山腰,按照父亲的密码,找到了那个隐秘的高欢陵穴,撬开墓穴洞门,将里面随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自此,这些宝物永远消失在乱世之中。
到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述:“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这就是神秘大佛洞的故事,今天安静的佛窟,当年却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图片摩崖刻经,尽展中华文字芳华
之后,我们来到释迦洞,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洞窟,窟门的雕刻极具华丽,变形为装饰图案的龙体从窟门两侧盘旋上升,至门顶端龙首昂扬,二龙相望。窟门甬道的墙壁上雕刻缠枝纹、联珠纹饰。窟门左右两侧还雕刻有近2米多高的胁持菩萨像。在两开间内各有一个大佛龛,佛龛内雕刻着手持法器的武士。
门侧高大的石雕柱子底下卧着两只巨大的石狮子。石狮把门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具有镇安、辟邪等寓意。我们在旅行中,曾看到很多寺院、宅院、府邸等门前都摆设有石狮,而在释迦洞看到的石狮把门是我们所看到的中国较早的实例,尽管此前的汉代已经大量使用石狮,可作为建筑物门前的石狮却很难觅到。
刻经洞是北响堂山另一个重要的洞窟。其开凿的时间大概在北齐天统年间,也就是公元565年。洞窟外形明显流露出受印度教派陀螺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一座覆钵塔的造型。这种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为了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特意创造出来的。
刻经洞开凿于北齐天统年间,也就是公元565年。作为北响堂中期开凿的释迦洞,也是北齐遗留下来的主要洞窟之一。这些繁细富丽的装饰和这些守候在窟门两侧的胁持菩萨,无不代表着北齐雕刻艺术的精湛与辉煌。不过很遗憾,这里的佛像佛头很多都流失海外了,能保留至今的,更是珍贵无比。
在刻经洞外,我们发现墙壁上刻满了文字,仔细辨认,原来这些大面积的文字全部是佛教经卷。有的是整本的佛经,有的是一部佛经的节选。
在石窟中镌刻佛经,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而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便是响堂山。公元568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首次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
此后,这种做法影响到山东、河北以及北京房山云居寺等地,并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刻经文化体系。迄今,在响堂山仍保留有数十部石刻经文,遍布在洞窟内外、佛像上下。
在刻经洞门前的石壁上有一个清晰的手掌印,地上有一个很像“三寸金莲”的脚印,传说这是鲁班夫人留下的。其他的洞窟各有特色。有的雕刻财神;有的除雕刻佛像还有文曲星等象征文官的形象,还有的石窟雕刻的神像是佛、道、儒并存。遗憾的是,大部分石像都已残破,集中表现在石像头部丢失。在山路旁的山体上存有小型石龛,但石像全无。
走出石窟,回望那座山,响堂山石窟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在响堂山石窟的这一场邂逅,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让我对历史和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它如同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褪色,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再见了北响堂山石窟,邯郸是中国历史名城,文物特别多,可惜遭到的破坏也非常严重,据说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还有咱响堂山石窟的佛头,那是战乱时被西方列强掠夺去的。这些佛像的脑袋大部分是在文革时期遭到的破坏。“文革”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文化的一场浩劫。悲哀啊!
编辑:岁月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