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尤然而生的乡愁


 
        故乡的石拱桥,像一个大马鞍,但它不在马背上,而是在家乡的小河上;连着南北的土石路,骑着流淌的波浪,影子在水中荡漾,怀里还抱着个大月亮......那是我记忆的藏宝图中一个不灭的坐标,也是一种乡愁——在心底珍藏的景象,是我初识造化的样品,见证原来就如此的彩云......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家在南方,走过很多桥,也看过很多桥。它们风格迥异、姿态万千,尤其是每一座小桥,都有着隽永的文化意蕴。如因王羲之而出名的题扇桥,因朱买臣而出名的覆盆桥,因陆游和唐婉而得名的绍兴春波桥,因抗战而闻名的怒江桥、功果桥,还有历史上著名的“金腾冲、银思矛,琥珀牌坊玉石桥”及丽江黑龙潭石拱桥......每次想起这些桥,心中总是膜拜的,也恰恰在这时,总能忆起家乡的石拱桥——苏家桥(为什么叫苏家桥已无从考证,我想是建造桥的人姓苏吧),于神游冥想之中寻觅故乡石拱桥那依稀的倩影。
 

        和那些江南名桥相比,故乡的石拱桥当然说不上雄浑壮观,也谈不上典雅秀丽。它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小石拱桥,和大多数的石拱桥没什么区别,就像是一丛素雅的野菊花随意绽放在乡间的小河边。但它那若有若无却又挥之不去的淡淡幽香,却甜甜地、久久地装饰了我年少时的生活。
       小时放学后,我们村与张家、李家坝头和麻栗园村子的同学们常常来到桥下的小河中戏水游泳打水仗,累了就躺坐在河堤边上绿茵茵的草地上,远望大西山上,夕阳柔和的光穿过淡淡的晚霞洒满凹凸不平的小石桥,闲适、慵懒地守候着这块红土地。不远处,一群水牛在河滩岸边吃草、嬉戏、撒欢,偶尔可见湿润的毛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亮光;还有下游段家寨子旁那水磨碾房,它像个无字的碑,更像村里的历史文物,向人们倾诉着手推磨历史的结束,更向人们展示着走向开放,走向小康的历史巨变。有时和小伙伴们在石桥上追逐玩耍,忘记了回家,那一阵阵嬉笑宛如一缕温柔的晚风缓缓地从桥洞里穿过。如梦的笑声中,年华如云烟飘过,不觉似水流年,一晃离家已四十一载。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这本是写西湖的断桥,是“西子”最动人的一帧小照。然而在故乡的石桥,同样能有这种美妙的情境。

 

       站在斑驳的苏家桥上,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村庄星罗棋布的散落在江东山、大西山之间的丘陵坝子中。有时还可以隐隐地听到鸡鸣狗吠。近看,小河从石桥下缓缓流过,清澈见底;微风吹起,荡起一圈圈一闪闪的涟漪,温柔敦厚中带着恬静。小桥之下,偶有撒网、搬筝、垂钓的捕鱼高手惊喜连连,这时的河水会瞬时变得灵动起来。石桥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人家相得益彰,融合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然图画,美仑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桥周围景色怡人,夏天的晚上也就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人们在小石桥上述说着一天的见闻,述说着一天的艰辛与快乐,石桥仿佛是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渗入了人们的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这样,岁月顺着流水从那饱受风雨洗礼但又仿佛亘古不变的石桥下悄然而过。
 

        离开故乡的头天晚上我再次来到了小石桥上。月华如水,黛蓝色的天幕下,星月交相辉映。在银灰色的静静月光下,在沁凉的阵阵夜风里,在河水汩汩的流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心中的不舍,小桥空灵静谧,像是一首凝固的诗,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尔后,无论是大雪压枝,还是月光浮动,或是烟雨蒙蒙,我都不在。我无缘于亲见通过石桥相连故乡巨变之美,但它却早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我的心里——尤然而生的乡愁......
 
 
        地址:内蒙古通辽市铁路房产段:徐俊林




图片选自网络
(编辑: 老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