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海:家乡泥土香 滹沱水流长《故乡的泥土》
——一部反映石家庄农村生活的好剧【原创】
马俊海
正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故乡的泥土》一开播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是我市广大农村观众的关注。随着剧情的展开,人物情节的推进,观众好评如潮。
大家普遍认为,当前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太少了,这个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理所当然地受到观众的追捧和热评,笔者认为,这部剧获得巨大成功,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该剧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聚焦“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的宏大主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实践,塑造了老一代农民和新一代农民的群体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农村社会生活画卷。
笔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石家庄日报》记者,曾多次深入到无极、正定、藁城等县乡村,采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实践,接触了众多县、乡、村干部群众,写出了一批消息、通讯和典型频道。今天看到电视剧里的故事,人物,场景,细节,感到特别亲切,熟悉,引起回忆和共鸣。
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电视剧中,看到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看到丰收的玉米,小麦,看到房顶上的粮囤,院墙边堆成小山似的玉米,打麦场上碾压、扬场的画面,由衷地感到高兴,看到丰收后的农民出现“卖粮难,打白条“现象又为农民忧心着急。当年,作为记者也曾多次为农民鼓与呼。
发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搞多种经营,无疑是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的好政策好办法。金沙滩村办起砖窑,缝纫社,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办起皮毛加工场,这些都在剧中得到具体展现,这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故乡的泥土》正是紧扣时代脉搏,昂扬了主旋律,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诉求,讲好了“中国农村故事”。
其次,《故乡的泥土》从选题、素材、人物、故事、场景、拍摄,都立足于石家庄市无极、正定一带农村,作者总编剧田运章是无极人,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因此电视剧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情。许多观众说,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都让俺们感到亲切、贴心、开心,“仿佛到了咱的家,那人物就是咱村人”。
电视剧中的太极县显然就是无极县,那条河显然就是从正定流向无极、藁城、深泽的滹沱河,那田野、村庄、房舍、农家小院,那土炕,炕桌、桌上的红薯、玉米面饼子、饸烙,屋里的老式坐柜、立柜、纺车、织布机、院里的鸡、狗……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咱石家庄的农村父老乡亲的家!
乡土气息,乡土情结,让一个个人物立起来,活起来。方言上的大量运用让人感到亲切自豪,你听“沾不沾?沾。”“俺们”等,这是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人物性格和生活场景。演员的服饰,面庞,语言,动作,活脱脱的是咱的乡亲,就是俺们村的“那一个人”“那一群人”。
《故乡的泥土》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可亲可信,经得起推敲,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故乡的泥土》在写实与抒情之间处理得也很好。你看雪后的原野,远处村外的砖窑、树林,河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一望无际的麦田,夕阳西下的滹沱河,碧波粼粼、波光闪闪……一派恬静秀美,无不展示着家乡的美景,让你高兴,让你自豪,谁不夸俺家乡美?电视剧给了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
第三,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一批以高海堂、梁传根为代表老一代农民和以杨春雪、梁麦茬、李银牛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这些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学平,朴实热情、亲民,虽然出场不多,但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这场改革的引领者。
高海堂,合作化时期的老党支部书记,年年先进,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守旧、僵化,对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不得力,被免除职务,后来在改革实践中受到了教育,积极承包了河滩地,把河滩地变成良田,被镇党委授予“模范党员”。
伤残军人梁传根,坚持“庄稼人土里刨食”的信念,让外出闯荡已小有成果的儿子麦茬和他一起种地,遭拒绝,和儿子闹翻。后在改革实践中,与高海堂一起承包河滩地,还鼓励儿子回村承包砖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他在小儿子麦收上大学离家时,特地包了一把家乡的泥土,语重心长的叮嘱儿子:带在身上,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这个镜头意味深长,很感人,既紧扣了电视剧的名字《故乡的泥土》,又体现了农民与土地深深的感情。
改革开放改变了几代人的思想,让广大农民眼界宽了,境界高了。这是时代的变迁,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老一代农民逐渐抛弃陈旧的传统观念,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同样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梁麦茬这位胸怀宽广的年轻人,因爱情变故远走他乡,下过黑煤矿,到个体砖厂和建筑队打工,吃尽苦头,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开阔了眼界,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在石家庄创办了建筑公司。他心怀故土,致富不忘乡亲,应邀回到家乡承包砖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最值得称赞的是杨春雪,她因家贫,爱情破灭,被父母以死相逼出嫁,她痛苦过,迷茫过,但痛定思痛以后很快走出阴影,主动要求为失学的本村孩子上课,响应党支部号召,带领姐妹们办起缝纫社,千方百计承揽业务,增加集体收入。她还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动员麦茬承包本村砖窑,入了党。在新一届村“两委”改选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麦茬被选为村主任。新班子上任后办起了皮毛厂,治理了污染,办起了服装厂,盖起了新学校……
这就是新农村的一代青年,他们有理想,有胸怀,有能力,他们是振兴农村的生力军。
《故乡的泥土》在塑造人物上是成功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戏份不多的“小人物”,个个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年演员和几位“老戏骨”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赞电视剧故乡的泥土
洛钊
央视屏中大戏开,故乡泥土诉情怀。
滹沱稼穑艰辛绘,无极乡情暖煦来。
岁月留痕皆入戏,民风淳朴尽登台。
乡音土语传笑料,新戏新风赞誉哉。
图片来自网络(剧照)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