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寻古【原创】
五千年历史的定州,自古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北魏时取安定之义,始名定州。身为定州女婿,和夫人首度探访老家,真没想到,这么近、那么美的小小定州,会有这么久远的历史,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打小就知道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原来这定州就是中山国。尧帝4300年前在定州建都,战国和两汉中山、后燕先后定都于此。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九子刘胜为中山靖王,设中山国,十七代中山王在此绵延达329年。
唐《通典》载:“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
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
早在新石器时代,定州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商代为北方方国,西周时聚落渐增,春秋时齐相管仲筑城。战国时中山国在此定都,西汉至前秦,一直是中山国都。
当时中山王宫建在城东北,台、殿、观、榭皆为上国之制,蔚为大观。到中山简王刘焉时,筑两宫,开四门,穿北城累石为窦,通唐河水源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
天兴三年改名为定州,定州由此而得名。后世拓为古刹圣地,亦曾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佛教中心。中山国定都此地虽然时间不长,但却为定州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宋太宗时定州开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宋真宗于咸平四年诏慧能建塔,历时55年建成。因建于开元寺内,故通称“开元寺塔”,用来珍藏舍利和经卷。
北宋时定州地处边陲,“天下十八道,为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为定州最要”。开元寺塔“扼贼冲,为国门户”,登之可了望契丹,以料敌情,故又称“料敌塔”。如今开元寺已毁,唯存此塔。
明宣德年间知州袁瑄曾诗云:“郡城南面梵王宫,突兀浮图倚半空。滱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顶安珠树迎朝旭,檐奏金铃听晚风。每上穹然绝顶处,固凝身到碧空中。”
另有巡按陕西御史龚樊贤诗句:“缓步浮屠百丈中,荡怀柳絮杏花风。身从十二楼边过,目尽三千世界空。何处尘缘能我佛,此间心与太虚通。有时跨鹤还来止,更上青天第一重。”
定州塔高83.7米,为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也是世界同时期同结构建筑物中最高的,被誉为“中华第一塔”。该塔集建筑艺术、佛教文化、书法绘画于一体,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塔内现存北宋大型佛教人物壁画,墙上镶有北宋至清代37块碑刻和名人题记,斗拱绘有“北宋建筑彩画重要遗存”。塔内还有清雍正年间的金刚经函、明代纪年铜造像等珍贵文物。
定州贡院,民间称考棚,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气势恢宏的中轴式建筑群,糅合了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崇尚文教的地方文化,布局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贡院坐北朝南,现保有文场部分的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五座主体建筑,东侧武场区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大门外建有兵房、执事仪仗房等以壮观瞻。
进门首先是高2丈、长6丈气势雄伟的影壁,为当年揭榜之处。穿过三开间大门,两棵枝干虬劲的古槐郁郁葱葱笑迎宾客,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定州亲手所植。
魁阁号舍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可容纳上百人考试。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翼角如鸟似翼,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构造独特别致。
大堂、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后楼又称“揽胜楼”,登临其上俯瞰贡院,可体味学子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金榜题名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心情。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白瓷著称,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是定瓷的真实写照。“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其代表作是孩儿枕。定窑颜色釉瓷器,虽少而精。
定瓷烧制前,先取石英、长石、黏土等,按比例加工成泥料,拉坯成型,然后修坯,刻花装饰。采用浸入法施釉后,器坯即可入窑烧制。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为陶瓷史上一项发明,宋代称“天下第一瓷”。
五代前的定窑瓷器粗糙简单,以碗为主。五代中后期,定窑出现了一次根本性飞跃,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了许多创造和进步,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靖康之变”后,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时定窑瓷业很快得到恢复,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州衙署始建于唐代,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中轴对称、居中而治的规制建造,后经宋、元、明、清诸代扩展维修,最终形成了清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建国后衙署为县政府驻所,是清朝215个知府衙门中保存较为完整、规制完备的官署。有朱红大门和两座石狮,门楣镶嵌“古中山国”牌匾,青砖砌成的照壁呈凹形。1972年拆毁。
复建后的定州衙署,主体建筑格局系参考明代洪武年间在唐宋旧基之上的修建。由于定州当时为畿辅重镇,建筑规格考究,从建筑形制到用料做工都非常阔绰。
明万历年定州州牧宋子质在衙署写聚胜楼记:“中山之名,其来旧矣。为郡为国,沿革不一。其来脉本恒岳,至嘉山跃起为少祖,剥石为土,蜿蜒而东约六十里,结而为中山。
因绕山为城,周遭二十六里有奇,两泉内合,四水外环,形势平衍而规模亦宏畅,余气前趋尚数十里,洵胜概也。其中央东北数十步为州治,来脉大聚于此,风气蔚然茂焉。”
宋街围绕定州博物馆而建,与开元塔、文庙、贡院、崇文街一起,形成定州文化核心区。建设者参考清道光《直隶定州志》的州城图,努力恢复古城原有风貌。我们就下榻在宋街美轮美奂的小酒店里,嗯,蛮不错的。
定州自古有人行医卖药,不乏名医。金牛眼药创始人张齐珠出生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家族在定州城内十字街北路东开设“张齐珠金牛眼药铺”,为定州最早创办的眼药铺。
张齐珠的秘方有四百多年历史,采用珍珠、麝香、熊胆、冰片、朱砂等,气香味凉,适用于迎风流泪、暴发火眼、白睛红肿、黑睛昏暗、眼眩赤烂,具有清热消炎之功效。
张家药铺柜台上一直摆放着木雕“金牛”做店标,故定州人称其为“金牛眼药”。因疗效甚佳,曾获乾隆皇帝御笔“金牛张铺”匾额。20世纪初,还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巍巍古塔,中山故国,千年古县,魅力定州,正是因为中山国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文脉,着力打造和体现中山国文化的定州博物馆,一度叫做“中山博物馆”,直到正式开馆前,才改了名字。
定州有众多汉代文物遗存,仅中山王墓就有16座,出土了众多文物。定州博物馆现藏有东汉龙螭衔环谷纹青玉壁、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白釉龙首莲纹净瓶“三大国宝”。
作为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定州有馆藏文物13487件,三级以上文物近千件,图书25486册,多集中在汉、宋两代,尤其是位于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瓷,以其器型丰富、做工精美而享誉国内外。
博物馆最能彰显历史文脉。“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尘外千年”、“金翠明珠”、“故乡星空”……行走在定州博物馆,犹如置身于历史长河,五万余件馆藏文物,娓娓讲述着古国的风云变幻。
定州人杰地灵,战国名将廉颇,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诗人刘禹锡、崔护,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等都是定州人;隋代杨坚,宋代司马光、韩琦、苏轼等亦曾在定州任职。
漫步定州街头,浮想联翩。百年前的老城,也应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有如《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闹市吧。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当年姆们老张家曾经占着一条街的非遗祖产金牛眼药,传到第16代,已然姓了郝......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版面图片限量,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链接、请点击查看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