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纪念解放太原牺牲的将士们

  

  

 

纪念解放太原牺牲的将士们

  

  今年的4月24日是太原解放74周年纪念日,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解放太原的战役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六个多月。为了攻克太原城,解放军先后投入兵力达32万人,而太原守城的阎锡山军队加上蒋介石派遣支援的中央军兵力达20余万。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太原城外围工事和高大厚实的城墙进行了拼死抵抗。在整个战役中,我们解放军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民国时期的太原城垣是公元982年宋朝初年由名将潘美始建的,明朝建立之后,第一代晋藩王朱棢派遣他的岳父谢成对宋代太原城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展,这也就是民国时期周长24里的太原城垣。太原城墙高12余米,上宽6到10米,底宽15米,砖厚2米,每隔百余米还有一个突出部位,全城共有32个突出点,在全国也属于较为坚固的城墙。早在抗战初期的太原保卫战时,傅作义就将太原城墙改造成防御工事。抗战胜利之后,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又在太原城墙上新建了环绕全城的碉堡和防御工事,将部分区段的城墙掏空辟建出大量的炮兵射口和机枪射口,防御最严密的地段,整个城墙从城根到城头从下至上共有七道火力网。

  阎锡山还以太原城区为中心在周围四五十里的山地间构筑成大小碉堡5000多个,均为砖砌、石筑、钢筋水泥结构。还根据不同地形,设置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的火力网布局。同时,还建设了纵横交错的堑壕、交通壕、暗道、外沟,与各种碉堡沟通连接,分层设置,互为依托,形成既能独立又有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在碉堡工事中配备了大量轻重机枪和步枪、冲锋枪等武器弹药,组成上下左右、前后正侧相结合的严密火力网。各工事内均囤积有粮食、饮水和生活起居用品,可独立防御相当时间。阎锡山为此叫嚣他们的防御工事能够“抵挡解放军150万大军的进攻”。

  为了稳住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也为了做好更充足的攻城准备,中央军委发出了缓攻太原的电令。战役开始的几个月,解放军只是将太原严密包围起来,围而不打,几次派人进去谈判,争取和平解放太原。但以梁化之、王靖国、孙楚为首的守敌遵从阎锡山死守太原的指令不接受我党的建议决意顽抗到底。

  4月20日凌晨,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解放军在彭德怀、徐向前的指挥下,十几路部队首先向阎军太原外围阵地发起攻击,先后突破了双塔寺、卧虎山等军事要塞阵地,继以猛烈攻势向纵深发展,阎军城外防御体系顿时土崩瓦解。但每一个要塞的攻克,解放军都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4月24日5时30分,就在南京解放五个小时之后,随着一颗颗红色信号弹撕裂拂晓前的夜空,解放军攻城部队1300余门大炮齐声怒吼,向太原城墙猛烈轰击。十几分钟天崩地裂般的急袭过后,烟尘四起,部分突破口上,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宽达二、三十余米的大缺口,炸塌的碎砖、夯土在城墙外侧形成了六十度的斜坡。但由于城墙比较坚固,一部分突破口没有炸开,解放军指战员们人拉肩推,将大炮推进到步兵离城墙不足百米的进攻阵地直射城墙,后被形象地称为“大炮上刺刀”的近战,冒着从城头倾泻而下的弹雨轰开了突破口。解放军从这些炸开的城墙缺口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入城内。但阎军拼死顽抗,与解放军又打起了激烈的巷战。狡猾的敌人有的举起了白旗假装投降,待解放军攻近时又负隅顽抗,牺牲了不少解放军指战员。

  城内激烈的巷战到25日才全部结束。阎锡山的特工人员几百人在精营西街的特种警宪指挥部等处集体自杀,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和阎锡山的生活秘书(五妹子)阎慧卿在绥靖公署钟楼地下避弹室内服毒自杀。王靖国、孙楚等阎军主要军政要员在绥靖公署地下室内被解放军俘获,太原解放。

  整个太原战役共计歼灭敌军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坚固设防的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1950年3月25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太原海子边人民公园(今文瀛公园),为牺牲在解放山西和太原战场上的烈士树立纪念塔并塑像纪念,塑像下面分别是毛主席、徐向前元帅和薄一波的题词(见附图)。这是山西省第一个室外大型雕塑。

  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拚来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共和国和山西人民将永远铭记这场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们!每年的4月24日,山西省和太原市的一些单位和组织都要在文瀛公园烈士纪念塔及雕塑前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拼搏奉献精神,努力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把山西建设的更加美好。《太原新闻》栏目从今天起也隆重推出纪念太原解放74周年系列报道《走进太原解放纪念馆》,连续三天为大众讲述发生在太原战役期间的红色记忆,让革命英烈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永世流传。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