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艺门夜谈

  


 

艺门夜谈
 

  因为疫情反弹,小区被封了,出不去门。心情很乱,夜谈也就抓不住话题。翻翻旧作,找出不长不短的一篇,抄录如下
       一一与一个人和一本书的邂逅 

  (一)

  和他相识,是在大连一一70多年前祖父带着伯父和父亲闯关东的落脚地,也是随着抗美援朝的炮响我出生的地方。

  从离开大连算起,走过一个甲子。我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家。但我是奔着一群兄弟姐妹而来,他们是我的战友,分别30多年后的相聚,其中有他。

  这是个年龄和我相仿的男人,自然有着从同一个时代走过来的经历和感慨。细聊起来,还不止于此。把我们彼此拉近的,是年轻时的军旅生涯,同在东北当兵,当的又都是铁道兵,虽不在一个师,却在心里装着同一个地方一一大兴安岭。

  他叫杨景林。

  杨景林,男,1950年8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1968年8月参加工作,做过下乡知青和煤矿工人,1970年12月参军,加入铁道兵三师第十五团,在团、师文艺宣传队从事创作工作六年,于1978年3月复员,先后在乌兰浩特市民政局、组织部、交通局、街道办事处、政府办公室和乡镇企业局,从事党政工作二十多年,在职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自觉越来越不适应官场周旋,刚过50岁便请辞离了岗。

  此时,一颗“疑问”世事的种子,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八面来风,四方是雨,今世的仰望与朝向,又在哪里?

  离开事业单位,自摔"金饭碗“,这在当时看来是近乎疯狂的决定。 要知道,在政府部门上班可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梦,放着轻闲自在而又不缺油水的肥职美差不干,偏偏要去过清心寡欲青灯黄卷的生活。外人投来的除了百思不解的目光,还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流言蜚语……

  但他,离开的无比坚定。

  经历了太多的起起落落,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其实,敦促他舍弃一切的,是与常人所不同的梦,这个梦已经伴随他很多年一一

  在部队期间,他是师宣传队的笔杆子。他写的相声《冰河砥柱》,获铁道兵文艺汇演创作奖和表演奖,并在《铁道兵》报上全篇刊登;组诗《写在雪地上的诗行》、相声《冰河砥柱》和《雪夜运输》等作品,在大兴安岭地区产生过影响。

  退伍之后在职期间,时常写些散文和诗歌,曾在省内外报刊上陆续发表……

  在他看来,这还仅仅是小打小闹,他有更大的目标,他要让自己的梦轰轰烈烈。

  (二)

  文学在当下,是怎样一种命运?杨景林很清楚。

  作家曾有的“灵魂牧师"的称谓,因屡见不鲜的"卖心"甚于"卖身",而几近被"文化娼妓"代替。向权贵和低俗献媚,竟落得不被明媒正娶的境地!

  他痛心疾首,却又不甘于无能为力。

  他始终认为,文学不该只是"戏说",不该是脱离生活、胡编乱造的"神剧";文学更不该让人堕落,使人萎靡。文学的使命应该是:研究现世问题,探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守住人性、民风、国格的完整;如何既追求心灵的自由,又不失立足的根本和存在的尊严;既治疗伤痛,又给人希望;既有欢声笑语,又有呐喊呼吁。

  这样,作家才会当得心安理得,他的身份才被认可……

  杨景林一直倾向并想要保有的,正是这样的文人风骨。一旦拥有,永不放弃。

  在他手中的笔,于是有了双重属性:既是武器,又是农具。武器用来守土卫疆,农具用来垦荒开地。

  (三)

  近40年来,他在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记、随笔。

  一开始,他是以经历者的身份,回顾和再现经历过的人与事。他是一名战士,一个曾见证过时代风云变换、历史潮流回旋,体察过人间冷暖的亲历者,却囿于风向纵横和道路交叉,往往不能直奔去向和真实发声。

  许是压抑,抑或寻觅,慢慢地,变成蓄势待发的动力。

  他不是政客,不是投机商。所以,在徘徊经年之后,终于一咬牙一跺脚,远离了"体制"。

  而恰恰在含泪的社会底层,是叹息的历史弯道,让人不敢触碰。

  他想进入底层,挖掘埋藏更深的真实,不仅仅是猎奇。那种肤浅,正是他所要排斥的东西。

  他要更深地深入下去,到历史的转弯处,到社会的最底层,哪怕有眼泪,有叹息……

  两年前的秋天,是初见也是握别的那天晚上,老杨拧开当兵的人都熟悉的一个水壶。其实,那不是水壶,而是用水壶的包装,特制的"铁道兵酒"。宾馆大厅,六人围坐,并无莱肴,因为都刚吃过饭,谢绝了老杨想拉我们出去再措一顿的好意。就是这壶酒,喝了小半宿。当然,还有那本书,老杨送的,醉后翻读,竟然想哭!

  他去了。不是去揭疤,揭疤这样的活计,江湖医生都能干。他是去摸魂,因为不止他一人,越来越多的人在惊呼:"我们整个民族,快从精神上烂掉了!"

  杨景林退休以后,耗时三年,创作出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乡愁》。

  (四)

  那天晚上,让我们喝醉了的,不是酒,而是当下如枯叶一般的文学现状和内心里激情燃烧的火焰。

  在座的战友都是文化老兵,有剧作家运新华,诗人刘金忠,九师文艺宣传队队长齐石,三师文艺宣传队杨景林和傲雪,再加我:一个艺术匠人。

  那天的话题,就是要出作品,出好作品。我也表态:以艺术点亮空间,用作品证明存在。

  老杨是个内敛的人,不怎么爱说。两年后的今天,却实实在在地又拿出了"干货"一一他的描写铁道兵挺进大兴安岭修路史实的长篇小说,已经脱稿完成了。

  铁道兵三师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战斗生活,需要有鸿篇巨制的文学作品予以反映。为其写一部长篇小说,是杨景林多年的宿愿。他自谦道:作者自认笔力不及,然亦不放弃。又想又盼几十年,使命感难以抑制,不得不拿起笔来,从2016年初至2018年初,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大兴安岭林区——铁军忠魂》。

  本书以修建嫩林(嫩江至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的历程为故事架构,围绕张春玉等人的遭际和命运,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师数万官兵,踏破禁区穿林海,爬冰卧雪战高寒,宿露餐风打先锋,修桥筑路开宝库的卓异经历和卓著功绩,进行近似还原式的记述和纪实性的描写,展现他们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20年无私无畏地拼搏和无怨无悔地奉献,讴歌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铁道兵精神,彰显铁道兵告别军旅军魂不散、再立新功的战斗风貌……

  果然,如我所思一一

  终未离开"魂"字!

  我悟到:人无魂,形同行尸走肉;军无魂,类比江河倒流;民无魂,恰如覆水难收;国无魂,怎敌外患内忧?!

  所幸,我们这支属铁的队伍,在军旗下挺进35年,于市场中拼杀35年,迄今合为70年,依然军魂不散。这中间,肯定有故事。

  老杨,我们邂逅了你,带着你写的书,找个可以滋养灵魂的地方,把故事给我们讲讲吧……

  2018.8.12.写于凌晨
 

       
张衍海版画《守望兴安岭》

 

       图片说明:
       1、刊头图片来自网络
       2、最后一张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