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五十年》之十五
1976年春本文作者在上海
54次特快列车自北京出发,车轮碾过津浦铁路,一路钪锵疾驰,上海越来越近….
这是我北上从军四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第一次见到大上海。
上海大世界
上海外滩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因为有亲人在那里,所以让我向住已矣。
记得我四岁那年的秋天,父母收到了自上海寄来的我小叔、小婶的新婚照,母亲手持装有他们相片的精美小像框,和邻里的女眷们面带喜色地在谈论着什么。也许是妈妈在赞美大上海寄来的时髦照片,或是在恭喜他们美好的新生活。
这件事,在我心里第一次种下了上海的念想,并隐约地知道,上海离我们很遥远,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
“抬头看那国际饭店,帽子都要掉了的!”二十世记五十年代末,父亲自上海归来向我们说起上海的房子“楼房老高”。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又印下了″上海,最好玩的地方莫过于国际饭店″。
上海国际饭店,大上海的标志,在上海,在中国,在亚洲,再没有比它更高的房子了。初临上海,当然想看国际饭店。
大婶在家忙厨房,便安排读高中的建丽堂妹”陪阿哥白相”。于是,一位军容严谨,身高一米八的现役军人,随着一位穿高跟鞋的上海美小姐,一前一后奔那而去。
我们一路徜徉,所见的一切,较之我部队所在地荒芜的北方,较之我们终年相伴钢铁混凝土的铁道兵而言,有太大的不一样。上海的一草一木、一丁一卯都会让我觉得与我在北方军营的现实有太大的差异。因此,第一次那种猎奇的心理表现也特别的强烈。
随堂妹游罢人民公园,横穿马路,对面便是国际饭店。
上海国际饭店的门卫,笔挺的制服,严肃的表情,见之,让我的心感到很神密,想必这样的地方一定是“闲人免进”。于是,便在门外的人行道上来回走着,且不时地向里望望,又下意识地抬起头来仰望楼顶,感受一番父亲当年说的“帽子都要掉了的”感觉到底是咋样。
军帽依然戴在头上,对年幼时的好奇,父亲有趣的形容,早已随年龄的增长而理会,只是父亲的幽默、形象的比方,在我仰望高处时,总会让我想起父亲“抬头看,帽子都要掉了”的那句话。
大叔家住黄浦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山东南路十弄,大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杜四嘎″(大世界)便近在咫尺,建丽堂妹理所当然会带我上那去游览。
“大世界”建筑,颇具特色,远远望去,四层圆柱支撑的六角型淡黄色尖塔标志尤为明显。这里是最吸引上海市民和外地游人的娱乐场所。小型戏剧轮番表演,沪剧、越剧、昆曲、歌舞、杂耍层出不穷。小吃、商摊遍布,还有环游飞船、电影院等比比偕是。尤其是那十余面“哈哈镜”,是“大世界”极具代表性的吸引物。第一次见着自己高矮胖瘦扭曲变形的身影,不免“噗嗤!
”里相嘎西都有,交关好戏(里面什么都有,非常好玩)。“父亲曾经这样评价“大世界”,如今方得一见,果不其然。
半日游逛,累了堂妹,回到家里,建丽脱下高跟鞋在母亲面前撒起娇来:“阿哥走路老快,吃力萨了(很累)!“母亲心痛小女,问她为什么不叫阿哥走慢点,建丽道:“佬哈嘎″(害怕)……
胡建文
作者简介:
胡建文,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曾任铁道兵第十四师六十七团广播员、电影放映员、正排职电影组长、副指导员、铁道兵第八师三十九团正连职文化干事,副营职秘书。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四次、被评为铁道兵精神文明积极分子、铁道兵优秀文化干部。1985年1月部队转业,从事地方文化旅游工作。担任浙江省建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建德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宣传科长、团委书记等职。全国首批高级导游、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化旅游学会会员,出版发行68万字著作《行走天下》(上下部》。
(未完待读)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