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兰铁路“剪报本”
单位或是个人,将发表在各个报刊的文章,剪裁、粘贴在本子上,谓之“剪贴本”。
我收藏到铁道兵时期铁道兵部队发表于中央及地方报刊上的文章的“剪贴本”,大概十本左右。
那是很多年前,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地摊上,看到一摞装订整齐、4开大小、牛皮纸封面的“铁道兵”的“剪贴本”,封面用毛笔写着年度,或是某项工程。仔细翻阅,“剪贴本”五十年代的多,文革时期有几本,是铁道兵之外的媒体宣传铁道兵的文章。
我当时很激动:要是铁道兵35年的“剪报本”收齐了,那可是一部铁道兵“光辉灿烂”的历史啊!
我花很少的钱买了“剪报本”。
我问摊主:“在哪里买的、还有吗?”他告诉我,的确有一大堆铁道兵的书刊、资料在废品站,他想当然地选了几本年头久和文革时期有毛主席像的“剪贴本”。
我与他商定,付他200元工钱,打出租车,请他带我去淘到“剪贴本”的废品站。
潘家园在京东,我们要去的废品站在京西,出租车费超过100元。
我们到了废品站,废品站刚刚将累积数日的废品清空运走了。
我那个失落啊,一辈子都记得!
后来,我又在旧书地摊购到几本铁道兵的“剪贴本”。
我挑了几本“剪贴本”,送给我的老领导陈远谋看,他连连摇头叹气。
这些“剪贴本”,我没有阅读过。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总导演刘卫阳老师曾借过几本“参考”。
我今天缘何写《包兰铁路“剪贴本”》——我每天写作“选材”都是“碰到什么写什么”。
上周五,我接到机关大院收废品的周子电话,他告诉我,我的书刊资料在我家楼下。
我高度紧张,惶惶如丧家之犬,骑了自行车急急回家。
果然,楼下许多人,一堆资料、图书散放着。有位老大哥,我好像在“光荣榜”上看到过他的照片。我说:“您是劳模,我认识您。”他热情、主动地提出帮我将地上“堆积物”送到家,并当即指挥工作人员将资料、图书搬运到我家9层楼上。
我真是千恩万谢。
这些图书、资料,装在柜子、箱子里,原本暂存在地下一层电梯口。逢年过节,有关领导检查卫生,知道我收藏,总是关照,不予清理。前段时间,有位退休老大姐收废品,就堆到地下一层电梯口。我提出善意劝告,知道早晚要殃及我的……不出所料。
我在整理、码放这些资料时,就看到了“包兰铁路‘剪报本’”。
情绪复杂,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又有“失而复得”的后怕。于是,就认认真真地翻阅,生怕再有闪失。
今天开始将重要的篇目、内容在网上发表,就再也不怕丢失了。
“剪报本”上“包兰铁路”几个字,是指剪报的内容;一个“Ⅲ”,不明白其意。
“剪报本”粘贴了报刊发表的铁道兵修建包兰铁路的新闻报道,只有几篇是报道参建包兰铁路的铁道部一局与铁道兵有关联的文章。
作品的形式有消息、通讯、新闻照片、诗歌、散文、美术作品等;宣传铁道兵的报刊,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所有的中央媒体,地方报刊主要是包兰铁路所经过的内蒙古、宁夏两省区的报纸。
内容可分两大类
一、铁道兵排除千难万险修铁路。二、人民群众情真意切感恩子弟兵。
包兰铁路修建于1957年,是铁道兵继黎湛铁路、鹰厦铁路之后修建的又一条铁路干线。因为年头久远,当年参建者年事已高,鲜见关于这条铁路的回忆文章。这件“剪贴本”,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且是“物证”,字字昭示铁道兵的英勇、牺牲、伟大,以及铁路沿线党政军、男女老幼对铁道兵的热爱。
“剪贴本”,让铁道兵自豪,让铁道兵之外的人敬佩铁道兵。
不信,你等着瞧!
美篇链接、请点击查看
图片说明:
1、第一张图片来自网络
2、其余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编辑:开门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