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苑

【散文】回老家亲友聚餐小记




  【散文】回老家亲友聚餐小记

  作者:铁四师 朱德全






 

  故乡难忘,乡情淳朴。我每次回到老家,亲戚朋友都把我当“客人”待,轮流请我吃饭喝酒。

  农历癸卯年的初秋时分,我又回老家来了,分别在乡下和县城住了几天,几乎天天有酒局。

  刚回到武陟,有的亲戚朋友就知道了,电话也跟着来了:“有空了见个面,在一起坐一坐”;有的直接就预订了,“那天有空了,几个老朋友坐在一起吃个饭”;有个原部队的老战友一点不客气,像下命令一样:“明天中午十一点半老战友们聚一聚,为你接风洗尘,不见不散”。

  无花不是春,无酒不成席,“坐一坐”“吃个饭”“聚一聚”,意思都一样,就是在一起吃饭喝酒。

  亲戚朋友自掏腰包,请我吃饭喝酒,一片真情,也是团聚见面的好形式,盛情难却,我只好有请必到。

  和亲戚朋友、同学、战友见见面、聚一聚,也是我的心愿。离开老家时间久了,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还真想念和牵挂他们,回老家来了,机会难得,在一起叙叙旧,拉拉家常,是感情交流的好方式。古稀之人了,还能够和亲戚朋友们坐在一起吃个饭,喝点酒,说说话,聊聊天,沉浸在浓浓的感情和亲情之,享受人间的真情和快乐,时间虽短,但心情格外愉快。

  交流和交往是防治“老年病”的良药。年纪大了,尤其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交往,把身心都融入到大社会之中,有利于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态,国事家事天下事,亲情友情故乡情,尽在相聚中体现。老年人容易滋生懒惰,与年轻人有代沟,交往越来越少,渐渐与社会脱钩了,很容易得“自闭症”和“孤独症”等老年病。

  亲情、友情、战友情、同学情是值得一生相守的感情,尤其是老年人,一般不要断了与亲戚、朋友、战友、同学的交往。与一生中知根知底、知心知音的朋友在一起,无所顾忌,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往往忘记的是岁数,收获的是欢乐。“平生知心者,屈指有几人”(唐白居易)“海内存知己”“暮年逢故人”“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古人都这样,何况当今,亲友们坐在一起,捋着白胡,喝着小酒,不是神仙賽似神仙。

  过去生活困难的时期,君子之交淡如水,亲戚朋友往来不太讲究,礼也薄气,提点点心、鸡蛋、蒸馍、油条、麻糖走一走看一看,心意到了,感情不丢。现在时代不同了,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不愁喝,见面了不吃饭喝酒那怎么行?

  入乡随俗,好像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感觉更亲密和亲切一些。都不是外人,菜不一定多,酒不一定贵,菜可口,酒随意,友情为重,感情第一。酒逢知己,感情全在酒中。当然了,不服老不行了,不能跟年轻时候比了,上了年纪以后,吃也吃不多了,喝也喝不动了。但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坐在一起,吃喝是次要的,主要是叙叙旧,聊聊天。

  家乡的规矩多,农村的酒场也多,结婚、订婚、祝寿、添丁,或者来了客人,都摆摊办宴。我不懂得老家农村的人情世故和酒场规矩,朋友叫你喝酒,你就得去,不去不礼貌。

  所以,我每次回老家,吃饭喝酒是重要任务,有时候应接不暇。不过,我倒认为吃饭是交流,喝酒是交流,聊天也是交流。不仅是感情交流,也是身心的交流,信息的交流。老年人身边有朋友,有亲情,有交流,不孤单。我闲的时候,喜欢写点东西,许多素材也是在酒桌上、在聊天中得到的。

  我这次在县城住的时候,小区附近有个“憶家人”小饭店,去的次数最多。这儿离我住的地方近,走路只需十来分钟。这个小饭店是老伴娘家一个村的邻居开的,老板叫侯明,与我老伴娘家是一侯家人,又住一个村对门。

  我前几年回来的时候在这里吃过饭,饭店的环境不错,酒好不怕巷子深,饭菜实惠可口。

  去年我回老家,饭店的老板小明知道了,非请我吃饭。小明,小明,我一直都这样称呼他,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现在五十多岁了,大女儿都考上研究生了,我还这么叫。论辈分,小明的辈小,一见面,他“老姑、老姑父”的叫得可亲了。小明十几岁时到过北京我们家,那时候我和老伴都忙着上班,没有时间买菜做饭,用方便面招待孩子。那时候方便面刚上市,挺稀罕的,他可能是第一次吃,吃得可香了,我和老伴很是过意不去,他还一直记着。要是搁现在,老家人到北京家里来了,说什么也得下馆子或者在家里弄几个菜招待。

  小明是个聪明人,有心人,有志向、有抱负、有毅力,从年轻时开始打拼,自己开了公司,当了老板,事业有成,运输、门窗、饭店,多种经营,生意风生水起。但他从来不张扬,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他爱动脑筋,喜欢琢磨事,他开的饭店之所以红火,其中的特色菜是他琢磨出来的。小饭店的位置在县城一个半条街上,门脸不大,几间平房,走进院门,小院子拾掇得齐齐楚楚,红灯高挂,房间里干干净净,东西摆放有板有眼。位置虽然比较偏,但顾客盈门,来的多是回头客。

  饭店的名字叫 “憶家人”,我第一次听这名字,还听成了“一家人”。他对我说,“憶家人”就是“一家人”,凡是到这儿来的就是“一家人”,我都当“一家人”看待。“憶”是“忆”字的繁体字,含有回想、想念的意思,来一次就记住了,就想再来了。这名字起得好!我不由拍案叫绝。

  小明自学成才,经营有方,想不到他的厨艺也很了得,“憶家人”的菜品在他的调理下,色香味形俱全,他自己卤制的烧鸡、牛肉、猪蹄,东西真,味道正,还有那些时令野菜,灰灰菜、米谷菜、桑叶、芝麻叶,都是我记忆的儿时味道,都爱吃,小饭店烧的羊汤,汤中一绝,每次来必点。

  别人说他做的最拿手的菜是老家的传统菜,闷罐肉、红烧黄河大鲤鱼、健腐肉、柴锅鸡、生汆丸子,做得地道,名声在外。现在野生的黄河大鲤鱼很少了,餐桌上很难吃到正宗的红烧黄河大鲤鱼了。健腐肉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名菜,源自武陟的老家菜,曾被慈禧太后赏识,赐名“福禄肉”,现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小明现在是武陟县“健腐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小明每次请我吃饭,都要亲自下厨做个拿手菜。这次来,他打电话请我吃焖罐肉。这焖罐肉可是武陟的传统名菜,做法很讲究,用上等带皮的五花肉,焯水后切成块,放好各种佐料,装在陶瓷罐里,大火烧开后用面将罐口密封,放在煤火边,小火慢嗝浸(慢炖),让肉在似开非开情况下烧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熬制,肉烂入味。焖罐肉做好后,味沁入肉,肉烂味香,肥肉入口即化,瘦肉烂糊不垫牙,味道好极了。

  来到武陟能够吃上焖罐肉那才叫有“福气”。小明打电话给我说,焖罐肉已经做好了,就等着我去品尝了。虽然我已经吃过晚饭了,不想再喝酒了,但我还是欣然前往。现在,做焖罐肉的陶瓷罐都成了稀罕之物了,县城里已经禁止烧煤火了,能吃上焖罐肉太难得了。两年前在一个朋友里家吃过,这是第二次,我得尝尝他的手艺。他请的人不多,总共六个人,六个菜,焖罐肉和生汆丸子是小明的拿手菜,其它四个菜是职工食堂的大锅菜。

  去后落座,片刻功夫,小明双手垫着抹布,把一个外表涂着釉的土陶瓷罐端到桌上来了。他说,这焖罐肉焖了一天了,刚从炉子上端下来,完全是按照传统做法,只是现在不让烧煤了,没有用煤火,是在液化气炉子上烹制的。小明把焖罐肉的罐子直接端到桌上了,现场直播。我是第一次看到原汁原味的焖罐肉。我首先被眼前的小罐子吸引了,二十多公分高,直径十来公分,姜黄色的釉面,表面还带着窑变,古香古色,这种“古董”已经很少有了。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

  然后,小明自己动手,将陶罐上面封口的面皮揭掉,将焖罐肉倒入一个大碗中。当他打开盖子时,一股肉香冲鼻而来,好香呀!我不由地叫出声来。肉端上桌,我仔细看,肉的颜色暗红,和红烧肉的颜色差不多,肉的形状是一个个小方块,像玉似翡,汤汁不多但很黏糊浓郁。小明招呼大家动筷子,我迫不及待地挟了一块肥瘦相间的肉块放在嘴里,感觉肉烂味香,肥肉入口即化,瘦肉一点不柴,真得很好吃。

  闷罐肉,武陟地方的传统特色名菜,传承久远。我开玩笑说,这焖罐肉很有特色,应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保护。如果真的被批准,我推荐小明做传承人。


 

  小明做的焖罐肉
 

编辑: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