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魂》(连载之十二):全连战友为烈士尽孝【原创】
铁道兵学院工程系桥梁专业1965届
15班同学在雨花台凭吊死难烈士
忆秦娥·青春
洛钊
人生路,老来梦中总回顾。总回顾,北极风雪,热血筑路。
边塞铁马黄昏暮,苍海林莽留脚步。留脚步,青春年华,幸未虚度。
在整理王义同志的遗物时,夏班长无意中发现了王义的家信和仅有的四十一元八角钱。钱,是用一张纸整整齐齐地包裹着,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邮寄的地址。看来,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旦有机会就会把钱寄出去。
那时,战士的津贴费每月只有六元钱。也就是说,王义自入伍到现在,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只花了两角钱!!!
王义入伍时身无分文。他把家里的钱一分不差地留给爹看病了。新兵集中时,除了新发的一套被褥和军装外,就是公社武装部发给他的一个脸盆、一只牙刷、一袋牙膏和一块多年没有用过的香皂。其它一无所有。
到部队后,他们远离商业区。每当司务长或材料员出公差时,战友们纷纷请司务长或材料员捎这捎那。而王义只请材料员捎过一块劣质的、廉价的、只需两角钱就能买到一大块的黑肥皂!
材料员含着眼泪回忆到:王义在交给他那两角钱时是那样地难以启齿。当时他误认为王义是“小抠”。现在回忆,王义不是“小抠”,他是舍不得那两角钱。那时的两角钱对王义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只有天知道!七个月?!两角钱?!意味着什么?!
夏班长在整理着王义的遗物,泪水在眼里不住地打转。战友们在传阅着王义的家信,信中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了一切。这时,夏班长吃惊地发现,公社武装部发给他的那块香皂至今还没有启封!看着王义的家信;看着王义的遗物,一排三班哭声一片!
夏班长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后悔最近以来只忙于工作,没有注意到王义的情绪。否则,王义就不会一个人承受那么大的痛苦,也不会做出那种让人痛心的事来。
夏班长拿着王义的家信和遗物,从提包里拿出那六十元钱向连部走去。连部正在开会。他把信和遗物交给老连长,把那六十元钱交到指导员手里,说:“指导员,这六十元钱应该属于王义,请带我交给他的家人吧”。
指导员说:“钱你留下,等着盖房子娶媳妇用吧。三十岁的人了还没有对象。你的心情我们理解。我们替王义的家属谢谢你。为王义同志的父亲治病的钱我和连长想办法”。
夏班长说:“为王义同志的父亲治病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请收下吧”。指导员紧紧握住夏班长的手,说:“我替王义同志谢谢你”!当指导员送夏班长走出连部门口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惊呆了,让他们感动了!全连战士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手里拿着数目不等的钱,正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们······
当夏班长发现王义家信的消息传到兄弟班、排时,战友们无不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慷慨解囊。他们没有激动的语言;没有慷慨的陈词,真爱无痕!他们用无声的爱在告慰着战友的在天之灵······
王义,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一个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战士。在攻克一个个施工难关中,他勇于出谋划策、勇于实践。为施工铺平了道路,扫平了一个个障碍。他从不张扬、不标榜自己。总是默默地干着一切工作。施工中,王义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模范。
从来没有和树木、石头、冻土打过交道的他,硬是总结出了一整套“快速伐木法”;硬是在一块块硕大的、坚硬无比的岩石面前找出纹路、破成碎块,让战友们轻而易举地搬运到路基上;软硬不吃的冻土在他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脆弱、那么听话。他为提高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作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贡献!
在荣誉面前,王义是一个“见荣誉就让”的模范。一次次的评比,他总是为别人评功摆好。总是客观地讲述着别人的功劳。把别人的成绩看的比“斗”大;把自己的成绩看得比“豆”小!
在日常生活中,王义是一个“吃亏让人”的模范。在最艰苦的时侯,战友们收工回来,疲惫地躺在铺上。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把营房里的角角落落打扫的干干净净。按他的话说:“整洁的环璄可以解除人的疲劳”。岂不知,“一尘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铁道兵战士的拳拳之心!
在连队将要断粮时,在人均每天只有八两粮的情况下,他总是最后一个盛饭第一个洗碗。他总是默默地把自己碗里的饭拨给“大肚汉”一口。那时的一口饭有多重,可想而知!
这就是我们的王义,一个普普通通的铁道兵战士!
在整理王义同志的档案时发现,王义是个养子。在他六岁那年冬天,他的亲爹在岗上起土时被冻土砸死。娘熬不过清贫,狠心地弃他而去。六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记事。在他无亲无故、无依无靠时是爹的好哥们儿,现在的爹收养了他。
在那贫困潦倒、一贫如洗的年代,爹能收养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什么样的恩,什么样的情!报恩的思想在王义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有一天,爹赶集回来。偷偷把王义叫到屋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用他的体温暖地热呼呼的缸炉烧饼递到他手里。对着他的耳朵小声说:“吃吧”。爹的话一向很少。接过烧饼,一股暖流传入王义幼小的心里。他知道,爹是心疼他没亲人,是怕他受屈。一个小小的烧饼让王义终生难忘!
手里的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他只咬下一小口,他舍不得一下吃完。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哥哥看见了。他没有挣,也没有抢。一个人躲到屋门后哭了。听到哥哥的哭声,他赶紧走过去。把只咬了一小口的烧饼塞进哥哥手里,扭头就跑出了家门······
爹病倒了。他退学了。白天他在生产队拼命干活。他想把生产队里的工分都挣过来给爹看病。晚上他守在爹的身边,给爹盖被,给爹接那一口口粘稠的痰。爹的每一阵长咳都使他的心紧缩着。他心疼爹,为爹的病着急。他恨自己没有本事,不能把爹的病治好。
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了。按村里不成文的规定。他家是兄弟俩,必需走一个。按说走大不走小。消息传来,嫂子闹翻了天。说什么也不让哥哥走,躺在地上撒泼。一时间闹的家里鸡犬不宁。哥哥一天到晚唉声叹气;爹娘躲在一边偷偷掉泪。王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后来,他和哥哥商量。他去当兵,哥哥在家。但是,哥哥必需好好伺候爹。这一条嫂子必需在族内大辈面前答应下来。否则,哥哥当兵,他留在家。嫂子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不但在大辈面前应了下来,还对天盟了誓。王义含悲忍泪离开了爹娘。
在得知爹得的是肺癌时,王义如同五雷轰顶。爹对自己恩重如山。还没有沾上自己一点光就要离他而去,他欲哭无泪痛不欲生!他要救爹的命,他要把爹从死神手里拽回来!于是,他走上了一条悔恨交加的路······
夏班长是个细心人。他把王义的平时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王义在施工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及时向主抓施工的夏副连长作了汇报(夏班长的同宗弟弟)。
夏班长的多次汇报引起了夏副连长的注意。在施工现场,他仔细观察王义的每一个动作。时常问这问那。王义总是耐心地为他一一解释。背后,他把王义的成功经验,经过总结,行成文字,上升到理论。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一向主抓工程的韩副团长作了汇报。他深得韩副团长的赏识。在他的功劳簿上,韩副团长为他记下了一个个顶风臭十里的“功劳”!
“王义事件”败露时,他暗自庆幸。他极力主张给王义记“大过”处分。他想一棍子把王义“打死”,让王义永远抬不起头来。那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实施他的“贪功计划”了。王义同志牺牲后,他也曾惋惜过。至于他惋惜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王义同志的英雄壮举震撼着每一个战友的心,在安葬了他的遗体后,战友们纷纷找到老连长和指导员,要求为王义同志请功。战士们的举动遭到夏副连长的坚决反对,他说:“像王义那种人还想当功臣?简直是笑话”!
王义终于为他的行为付出了惨痛地代价。在那一切都在追求“完美”的年代;在那一好百好一错百错的年代,王义同志没有成为功臣,也没有追认为革命烈士。只是“比照”烈士对待。消息传来,战士们心里都憋着一股火!他们为自己的战友喊冤叫屈!他们为自己的战友忿忿不平!
老连长和指导员在他们最大权力范围内,在全连大会上庄严宣佈:撤销王义同志连口头“警告”处分!值得庆幸的是,王义同志的父亲在收到战友们的捐款后,及时得到治疗。老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或许苍天有眼,父亲的重生,告慰了英烈的忠魂!
由于夏副连长在“尖刀连”的威信扫地,严副团长不得不把他调到团直属机关。在后来的那场“史无前列”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夏副连长猥亵一名兵团女“红卫兵”,连同一名无良战士在部队招花惹草,竟和驻地林业留守家属勾搭成奸,败坏军纪,影响极其恶劣,两位反面教员,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军籍,遣送回老家服刑。从此,成为一名被人人唾骂的千古罪人!
那时,军人在部队服役时犯有侵犯妇女罪行,军队会依据相关法律和纪律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刑事处罚。部队会依法将犯罪军人移交司法机关,由军事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追究其刑事责任。威胁妇女的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可能涉嫌多种犯罪,如强奸罪(如果存在胁迫等手段)等,不同罪名有不同的量刑标准。
纪律处分。部队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于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军人,通常会给予开除军籍等严厉的纪律处分,以维护军队的纯洁性和纪律性。
此类事件发生后,当年铁道兵部队立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教育整顿,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等活动,增强全体军人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防止类似违法犯罪行为再次发生,确保军队的良好形象和战斗力。
如果军人威胁妇女的行为情节较轻,尚未构成犯罪,军队也会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如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职(级)、降衔(级)、撤职处分。
亡羊补牢。部队这些负面影响很大的事件一旦发生。就要立即进行整顿教育。铁13团按照师部的安排,在全团进行了一场纪律教育整顿。同时配合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些教育,让部队很多战士思想澄清了一些。严格杜绝了这类丑闻的发生。
可是后来四清、文革开始。破四旧。这些都成为四旧的思想和理论。受到了严格的批判。政治思想工作的反复,让在施工前线的铁道兵部队特别是士兵思想一度混乱,不知所终。每日忧心忡忡。生怕不小心犯了错误,玷污了军人的名声。
赵富山
作者简介:
赵富山,1942年出生。1963年春入伍,1964入党。铁道兵第三师13团一营3连文书。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编辑。
1962年高中毕业弃笔从戎,参军入伍铁道兵,参与开发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任务,在原始森林里伐木,在隧道里掘进,在桥梁上架设,在路基上挑土方工程,铺设铁轨,打道钉等铁路建设的基本工程都从事过,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工程系桥梁专业。
退役后一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曾创办石家庄科技报、企业家报,任社长、总编辑。后调任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任副总编辑、第一届石家庄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河北省企业家报告文学集》、《听涛集》、《明星之魂》、《心灵之约》、《博客伉俪舞夕阳》、《五月达子香》等新闻、文学作品集。其中部分图书被省市图书馆永久收藏。
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得了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编辑:开门见喜